石兆源、丁懿芳伉俪简介
石兆源与丁懿芳学长是清华大学动力系(现热能工程系)1959届毕业生。毕业后这对分别来自杭州与上海入学的热9班夫妇扎根边疆,50年来长期坚持在内蒙古工业大学任教,为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骨干做出重大贡献。
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又到了紫荆花开的时节,清华园也在一片春意盎然中迎来了九十八周年华诞。阔别母校多年的校友们纷纷从海内外赶回清华,与老师、同窗共度这个盛大的节日。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们有幸拜访了一对牵手边疆五十载的伉俪:石兆源先生与丁懿芳女士。五十年前,两位校友结识在清华大学动力系(现热能工程系)。毕业时,国家提出了“清华学生全国遍地开花”的口号,因此两人婚后不久就一起来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先从事科研工作,后献身于教学事业,扎根边疆已经有了整整五十年。
梦回清华
在学长的回忆中,第一次来清华的经历依旧历历在目。他俩偶然地坐上了同一班列车,花费了整整四十八小时才赶到北京。路上还遇到了水灾,险些耽搁了行程,在南京时还是乘坐摆渡才越过长江的。
那时的清华大学中,大部分同学都来自华东地区,其原因是当时的华东地区(如上海等)经济较发达,教育情况较好。学长还说到当时一届只招收1800名左右的同学,考入清华竞争十分激烈,尤甚于现今的高考。虽然如今时间已经划过了五十年,我们依旧能感觉到那时他们对清华的向往和被清华录取时的激动。
印象清华
清华始终是一个令人充实的地方。那时的清华动力系,一个年级三个班,一共90人,每天仅上午就要上六节课,周末还要到图书馆占座自习。这样,一周基本上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虽然日子过得有些苦,但两位老人却从未后悔过。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或许五十年前的他们并没有预料到自己真能实现这句蒋南翔校长刚提出的口号。但在马约翰先生的身体力行下,清华大学的体育锻炼氛围格外浓厚。四点之后人们都会去锻炼,石兆源先生最喜欢跑步,而丁懿芳女士则更喜欢球类运动。那时的文艺氛围也并不逊色于今天。周末的操场,大礼堂,音乐室都可以播放电影。虽然活动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彩,但是朴实的本质却让大家的心灵靠得愈来愈近。学长还回忆起了大家在一起做毕设的时光,并坦诚地说道,正是毕设时为了同一个目标携手并进的经历让他们俩的感情更加坚定。
扎根边疆
对我们而言,五十年的岁月似乎漫长得看不到边际。但对于已经携手走过五十年的石兆源先生与丁懿芳女士而言,这段岁月的开始仍然清晰。大学毕业后,他们很想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真正运用到生产实际之中,为祖国的电气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于是他俩便服从分配来到了内蒙古。这是一个资源丰富,但缺乏开发的地方。可惜的是,等他们安顿下来后,一切却成了泡影。在内蒙古搞火电在当时并不是国家政策的中心所在。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科研后,夫妇俩毫无怨言地走到了教学岗位上,并一直任教至今。期间他们曾经受到浙大的热情相邀,但因为对学生和内蒙古的热爱,他们拒绝了。如今二老当年的梦想已经渐渐实现,一座座崭新的发电厂在内蒙古拔地而起。虽然两位学长已经两鬓斑白,但他们并不后悔,风雨五十载,他们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石兆源、丁懿芳校友寄语
希望母校能建成世界一流名校!
同学感悟
石兆源先生与丁懿芳女士毕业50年,为祖国健康工作近50年,结婚近50年。此情可鉴,此生可叹。如今内蒙古火电已经逐渐展开了,虽然他们已经退休了,但仍期待着我们能把清华精神发扬光大。最后告别时,两位老人殷切地鼓励我们新一代清华学子能主动去内蒙古等边疆地区,实实在在地为祖国建设出力,这是我们每个清华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宗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