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辛勤耕耘五十载

2008-11-22 |

董达生*1952 电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耕耘在高等教育这块沃土上,历时五十年,经历了建国以来的一个完整的教学改革的过程。在治学与教学中,深感清华精神的永恒存在,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一)

在浓郁的学术气氛熏陶中,我在清华接受了系统严格的工程教育。正如前人所言,“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在大学里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习一定的治学方法,受到了清华精神长期的、潜入的深刻的影响,从而使我在五十年工作中受益匪浅。

1952年以前,清华电机系的教学计划主要参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计划并使用他们的部分教材。“普通物理”(Sears著,1948年原版)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入门课”,当时由知名学者钱三强、彭桓武、孟昭英等六位教授按系同时开课,以当时全新的教学内容进行高水平的讲课;钱伟长、张维教授主讲“应用力学”与“材料力学”,使用了Timshenko的原著;在“电工原理”课中,指定了多本英文参考书,如JeansHarnwellPage and Adam等。钟士模教授讲授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如“统一电机理论”等,还开出了当时最新的“伺服原理”(Servomechanism)。一代名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并对我们进行了逻辑思维的训练。使我们认识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表达式既是一种语言工具,也是一种研究方法,是以形式逻辑思维的辩证逻辑思维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这种系统训练,可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增值,为今后工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授人以渔”的作用。当时的教材、习题、考题都使用英文,教师每月搞一次Quiz,期末大考。试题难度大,迫使学生博览洋书,以求Pass

50年代初期,在学习苏联思想指导下,引进了大量的苏联教材并翻译出版,如格鲁科“电工基础”、伏龙科夫“理论力学”等。这些教材立论严谨,言简意赅,使人感到有一种清新的气息吹进了教学领域。但苏联工艺性、叙述性的教学内容过多,负担太重,不利于“授人以渔”的培养。

()

进入80年代,为了面向现代化,国家教委进行教学业务领域的改革,引进一批国外教材精品。特别是电类课程在教学改革中首当其冲,教材内容变动最大。由于高速数字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给网络理论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得以往的传统方法显得陈旧。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理论与系统理论两个重要领域互相结合,相互渗透,在网络理论中引入了现代系统理论的基本成果。例如:状态方程、等效性、脉冲与卷积等,大量地应用矩阵。当时,我与成剑桓教授(53电机)共同翻译了一本具有代表性的名著,即美国研究生教材《网络分析与综合——一种现代系统理论研究法》。国家工科教材编委会迄今仍将这本教材列为电类研究生的主要参考书。

80年代初,面对世界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我国开始较大规模地招收研究生。研究生的培养,其重点应放在边缘学科上,着重培养其创新能力。其教材建设的特点是:一方面,从学科的内涵看,着力使其内涵在不断延拓和加深;另一方面,从学科外延看,着力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作为跨接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具有横向科学特点的“现代控制论”,是电类、管理类等研究生的必修课。从经典控制论到现代控制论,是人类对控制技术认识的一次飞跃。现代控制论面向多变量控制系统问题,它以矩阵论与线性空间理论为基础,用计算机来实现,我连续讲授了八年,并使用南开大学数学系所编著的教材。这本教材注意了理论上的严谨性,而缺乏实践性,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等等,不能学以致用,感到力不从心。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与南开大学教授共同编著一本新的研究生教材,定名为《多变量线性控制系统》。这本教材注意联系工程实际,兼求理论严谨,对于Robust调节器的设计,作了深入的探讨。学生在学习中,一旦从实际问题中体会到数学抽象中的丰富涵义,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遂逐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使我们一代代清华学子能锲而不舍、博采众长,勇于探索,力求创新。科学在创新中形成,社会在创新中发展,历史在创新中前进。正如爱因斯坦所讲的:“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作者曾任山西矿业学院副院长,教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