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成立

2010-01-27 |

125日,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成立大会隆重召开。张仃的夫人理召先生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分别被聘为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委员会名誉主任和主任。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发来贺信。贺信说,张仃是蜚声中外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也是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他的一生,为中国现代美术、艺术教育事业做出过特殊而重要的贡献,并对中国文化艺术发挥过积极和重要的影响。

据了解,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是我国重点院校中首个为在世艺术家设立的正式机构,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人文学院共同组建,并将与拟建中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构成学术配置,面向社会开放。

该研究中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抢救性保护艺术大师及其关联范围内的文化资产。除下设吸纳校内外专家资源的学术委员会外,另设有负责常务工作运转的管理委员会,由理召先生任名誉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兼任主任。

据悉,以袁运甫教授为代表的受聘为张仃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的校内外专家学者有近百人,多是美术院校、研究院所的权威人士,显示出该研究中心在成立之初已经聚合起一支重要的学术队伍。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在大会致辞中表示,张仃先生是清华大学著名教授,是美术界一位德高望重的代表性艺术家,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一位开创者。张仃先生的艺术思想和教学经验,是清华大学乃至全社会的一份宝贵的资产,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好、运用好,全面认识、深入探究。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清华大学人文学科复兴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老一辈艺术家张仃为主题的学术整合,增强文艺引领创新、服务国家建设的效能。

胡和平还透露,正在建设中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将为张仃先生设立永久陈列的专馆,将学习、研究张仃艺术这一宏大的文化工程深入进行下去。

出席大会的教育部和文化部领导也分别表示,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是清华大学的一件大事,也是文化界、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反映了清华大学人文学科的复兴与发展迈出新的一步,更为清华大学百年华诞增添了一份厚礼。清华大学成立张仃艺术研究中心,是对全社会的一份有益的贡献,对于新时代文艺继承前辈艺术家的精神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开拓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兼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的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主持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他表示,张仃的一生中为新中国的形象塑造留下了大量教科书级的作品,尤其是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所作的贡献,为中国美术留下了一份至为珍贵的教育资产。张仃在教学中把民间艺术引进高教课堂,重视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兼包并蓄,开发艺术的应用价值,建立起审美创新的激励机制,形成一种植根民族土壤、充满生机和锐气的大美术学派和精神。

会后所有参会人员一起合影留念

张仃简介

张仃,号它山,辽宁黑山人,1917年出生。1932年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曾投身“抗日宣传队”,以漫画为武器宣传抗日。1938年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后到文艺界抗敌协会,任陕甘宁边区美术家协会主席。1945年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平津学生班班主任和东北画报社总编辑。他和朱丹等发起东北解放区的年画运动。1949年设计全国政协会徽与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纪念邮票,负责和参与开国大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美术设计工作,设计改造怀仁堂、勤政殿,设计天安门广场大会会场和新中国第一批纪念邮票。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主任、教授,领导国徽设计小组参与国徽设计。从1951年至1957年,多次担纲莱比锡、布拉格、莫斯科、巴黎等城市的世界博览会中国馆总设计师。1955年参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建工作,1957年调任中央工艺美院第一副院长,1981年任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后离休。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仃欣然复出,担任美术系第一工作室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书记、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主任、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黄宾虹研究会会长等。曾负责设计动画片《哪咤闹海》,为首都机场创作巨幅壁画《哪咤闹海》。焦墨国画代表作品有《巨木赞》、《蜀江碧》等。在北京、香港等地举办过个人作品展。出版有《张仃水墨山水写生》、《张仃焦墨山水》、《张仃漫画》等。

张仃70余年的艺术生涯,跨越漫画、实用美术、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舞台美术、动画电影、装饰绘画、壁画、中国画、书法、艺术批评、美术教育等诸多门类,以其丰沛的艺术激情与超常的艺术能量纵横捭阖于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学院与民间的张力语境之中,成为解读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经典文本,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大美术”家和20世纪中国美术的“立交桥”。

(消息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