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叶笃正:科研从未停歇

2010-06-03 |

叶笃正和他的弟子们。左起:吴国雄、巢纪平、叶笃正夫妇、丑纪范和符淙斌(吴国雄、巢纪平、丑纪范、符淙斌皆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料照片)

  527日下午,还在病中的叶笃正院士在家接受了记者采访。叶老的家人再三叮嘱:“爷爷身体不好,时间不要太长。”可叶老却说:“既然来了就不要受时间局限,难道还看着表数20分钟?你想了解什么,我尽可能作答。”与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相比,叶老清瘦了许多,但精神很好,眉宇间仍是旧日倜傥风采。他提醒记者:“我耳朵不好,你说话要慢些,声音要大些。”

  一方木桌,两张木椅,两杯清茶——那些过往岁月中的点滴,就在这个静谧的下午清晰浮现。

  叶老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全球变化研究的先驱者之一。“1984,美国气象学家马隆首次向我提起全球变化。那时没多少人能理解这个概念,马隆向我抱怨这个研究在美国根本无法展开。我立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答应和美国科学家共同开展这项工作。”回忆起那段往事,叶老忍不住笑了:“你年纪轻,不知道有没有看过《沙家浜》?里面胡传奎有段唱词‘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我们那支队伍,只有我、符淙斌、陈泮勤等四个人,枪是一条也没有。”没人、没钱、没基础、没设备……更要面对人们的误解和排斥,“当时很多学者,甚至还有院士说‘全球变就变嘛,有什么可研究的’。可是我觉得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必须坚持下去。”

  今天,我国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数据、实验、建模……一份份科学证据让我们在国际上有理有节、进退得宜。追根溯源,我们不能不感谢叶老那时力排众议的魄力,持之以恒的坚毅和高瞻远瞩的决断。

  叶老喝了口茶:“我94岁了,现在身体也不太好。”然而老人的工作从未停歇,“我最近正在准备组织人员研究一个题目: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很多,二氧化碳在其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作用有多大?

  记者一字一顿地大声发问:“今年是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55周年。您回国后就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工作,1980年又当选为地学部学部委员。您如何评价学部的工作?”叶老侧身,把头偏向记者,认真地倾听。

  “要说学部的作用,先得说说科学院。我觉得科学院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科学院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叶老说:“从‘两弹一星’、巨型超级计算机,到今天的纳米、基因,这些研究大多发轫于科学院。而中国科学院是个既分散又集中的集体,分布于全国的研究所不仅要埋头领域内的研究,更要满足所在地区、区域的需要;而当国家有重大任务时,又可以通过北京的院部进行总体协调、规划。”叶老认为,中国科学院最为可贵的一点就是“分享”,“中国科学院从来不是一个保守的地方,从成果到人才,国家哪里有需要就放到那里。”叶老双目炯炯有神地看着记者,“现在回到你的问题:这样的贡献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就是学部!

  原定20分钟的采访延长为一个小时,作别时,记者有些忐忑。叶老似乎明了记者的局促,宽厚地笑笑:“没关系没关系,希望能解答你的问题。”(齐芳) 

转自 光明日报 201061

相关新闻

  • 242022.02

    翟荟:用“最笨”的方法做科研

    “我可能一辈子才带过十几个博士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翟荟就是其中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古香古色的科学馆,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更显庄严朴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的办公室就在科学馆的三层,杨振宁的办公室在二层,一层是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曾经工作的地方。在系列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中,由于翟荟的办公室更为“简朴”,便被“征”为...

  • 022024.01

    顾秉林:科研院成立历史回顾

    2003年12月11日,清华大学为推动科研创新工作的需要,作出了成立科研院的决定。二十年来,科研院秉承清华大学“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坚守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初心,统筹规划学校科研工作,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创新,弘扬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和环境,助力学校科研工作持续不断打开新局面,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清华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为科研院对学校老领导顾秉林的访谈。...

  • 112022.08

    厉侃:科研报国,矢志初心

    成熟期的蒲公英种子,会随风飘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落地生根。如果将这些种子换成微型传感器会有怎样的有趣应用呢?2021年9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厉侃(2010级航院)与美国西北大学约翰·A·罗杰斯(John A.Rogers)、黄永刚课题组等多所科研机构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成果——仿风传种子三维微电子飞行器相关论文,在《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作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厉侃告诉记者,这一成果以风传种...

  • 132012.09

    我校增加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9月10日,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评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2012年清华大学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政治学、教育学;学科调整后,增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世界史、生态学、统计学、城...

  • 012008.10

    清华获批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008年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氯碱、煤化工行业技术减排潜力分析研究”项目得到国家财政部和环保部的批复,正式启动。

  • 232008.10
  • 062020.01

    黄昆:科研经费一分不落虚空地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黄昆,特别珍惜国家的科研经费。“基础研究,也应算一算投入产出,算一算为这篇研究论文所花的钱值不....

  • 172020.12

    杨林:不会举铁的科研员不是好劳模

    2020年1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共有1689名全国劳动模范和804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中央研究院储能技术研究所杨林(2000-2004机械;2004-2010博,核研院)在现场领奖。杨林,39岁,中共党员,中央研究院储能技术研究所电池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带领团队完成了非能动安全壳冷却技术试验验证,主持建设国内首个百kW级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肌肉发达、身材健硕、眼神坚毅”,...

  • 072017.09

    清华大学成立三个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 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迈出里程碑步伐

    9月5日下午,清华大学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成立仪式在主楼接待厅举行。

  • 232020.11

    沈向洋:30多年科研路,我“踩过的7个坑”

    在11月15日腾讯举办的首届 X-Talk 上,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沈向洋以《科研七个坑,我的“求之不得”职业生涯之感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