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邢波:享受着科研的乐趣

2008-10-23 |
——访卡耐基梅隆大学助理教授邢波(88级物理)

选择物理,选择生物,选择计算机,选择出国,选择科研,选择教学……回顾以往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种种选择时,邢波说了五个字:“跟着感觉走。”1993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邢波现在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助理教授,眼前的他一身灰色西服,自信而干练,说话有条不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做任何事情,学习、工作,或是生活方式,我的选择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因为喜欢物理,上清华时邢波选择了物理系,又因为喜欢生物,邢波自己跑到教务处去登记选课。那时没有这两门专业的交叉课程,修了生物双学位,毕业时他的学分大约是普通同学的1.7倍。
邢波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大学毕业以后,邢波选择了出国深造。1994年,邢波进入美国新泽西的一所大学攻读分子生物学博士。他的学业进行得十分顺利,一般需要6年才能完成的课程,邢波4年半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我觉得做科研还需要严谨的数理思维,培养一套严密的方法论。”基于这样的想法,邢波在拿到分子生物学博士后,又进入伯克利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我本来是学数理出身,这方面的潜力还可以挖掘一下,而且生物科学研究复杂度很高,需要很多数据模型,而这些恰恰是计算机科学能够解决的。”
在伯克利,邢波有三位导师,其中一位曾获得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图灵奖”,其他两位也都是各自领域里的权威,他们的研究风格对邢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只是给我一些大方向的指导,给我很大的自由空间,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怎样做一个好的导师。”
拿到另一个博士学位后,邢波决定进入大学从事研究和教育,完成自己的梦想。他参加了12个面试,拿到了8个offer,其中一个就来自卡耐基梅隆大学,当时有500个人申请这个工作,最后只录取了4个人。
登山队员和冬泳“九段”
“搞科学研究很多时候还要拼体力。”邢波说,大学时的体育锻炼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清华有很好的体育风气,那时候每天下午四点喇叭一响,同学们就会走出宿舍和教室,去操场上参加锻炼。
邢波喜欢登山,上大学时先参加了北大登山队(那时清华还没有登山队),大二时和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清华登山队。平时大家一起训练,每天下午去操场跑步,练习跳跃,晚上跑25圈。邢波的家在北京和平里,离清华10公里左右,每次周末邢波都跑步往返学校。大三暑假,登山队去攀登格拉丹东,队员们带着睡袋和冰斧等一些简单器械就出发了。坐车到西宁,在西宁地质所借了帐篷、高压锅等一些旧设备,再搭军车到雁石坪,从藏民那里租到几头牛,找了个向导,就开始登山。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很好组织,大家走得很散,有一天晚上,所有队员都走失了,当时天已全黑,四周还有沼泽地,十分危险,邢波和向导拿着防风火柴走了十几个小时,才把所有人聚齐。走了3个多星期,攀登到6000多米,后来因为天气太差退了回来,返回学校时还误了开学时间,参加登山的同学都受到了处分。
在清华时,邢波还参加了冬泳队。每年冬天,邢波就和冬泳队的其他同学一起,去西湖游泳池凿冰,进行冬泳。每年12月下旬还有个冬泳比赛,当时被称为“段位赛”,每增加50米就升高一段,每换一种姿势也升高一段,邢波用4种姿势游完了200米,成为九段,当时算是最高的了。寒冷的冬天,邢波一直坚持睡凉席,洗凉水澡,并不是刻意为了磨练意志,邢波的解释仅仅是“我喜欢体育,喜欢运动。”
科研是件快乐的事
从2004年到现在,邢波一直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任助理教授。邢波现在开3门课,带6个博士生,每天除了简单的生活之外就是工作,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左右,但邢波本人并不感觉到累。每当朋友看到邢波如此繁忙,劝他多休息时,他总会反问一句:“我不觉得累啊,整天玩不也很累吗?”邢波说:“我喜欢科研,工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当我在努力工作的时候,我是在享受生活,我感到快乐而满足。”
《清华人》2006年第二期

相关新闻

  • 282013.08
  • 032018.04

    中科院院士陈晔光:做科研很辛苦也很有乐趣

    实际上,陈晔光是一名15岁上大学,21岁硕士毕业,博士、博士后一路拼下来的学霸;岁月流逝,他也依然是那个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时,说出“在美国做科研....

  • 112012.05
  • 242022.02

    翟荟:用“最笨”的方法做科研

    “我可能一辈子才带过十几个博士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翟荟就是其中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古香古色的科学馆,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更显庄严朴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的办公室就在科学馆的三层,杨振宁的办公室在二层,一层是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曾经工作的地方。在系列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中,由于翟荟的办公室更为“简朴”,便被“征”为...

  • 112022.08

    厉侃:科研报国,矢志初心

    成熟期的蒲公英种子,会随风飘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落地生根。如果将这些种子换成微型传感器会有怎样的有趣应用呢?2021年9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厉侃(2010级航院)与美国西北大学约翰·A·罗杰斯(John A.Rogers)、黄永刚课题组等多所科研机构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成果——仿风传种子三维微电子飞行器相关论文,在《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作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厉侃告诉记者,这一成果以风传种...

  • 122020.08
  • 132012.09

    我校增加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9月10日,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评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2012年清华大学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政治学、教育学;学科调整后,增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世界史、生态学、统计学、城...

  • 012008.10

    清华获批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008年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氯碱、煤化工行业技术减排潜力分析研究”项目得到国家财政部和环保部的批复,正式启动。

  • 032010.06
  • 062020.01

    黄昆:科研经费一分不落虚空地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黄昆,特别珍惜国家的科研经费。“基础研究,也应算一算投入产出,算一算为这篇研究论文所花的钱值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