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2022年1月5日(农历腊月初三),北京大学校友马识途先生,迎来他的108岁生日。
日月宜长寿,天人得大通。北京大学校友会向马识途校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美好的祝福,恭祝马识途先生108岁生日快乐!愿马老茶寿安康,茂如松柏!

马识途先生 照片由其亲属提供
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北京大学校友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暨第十二次校友工作研讨会在四川眉山召开。得益于此,《北大人》记者有幸拜访与会的马识途先生。
当时,104岁高龄的马老风采依旧,操着浓厚的四川口音,絮絮地扯着当年在西南联大学习的往事,言语里也不乏乐观情怀:“我还是比较乐观,总算活到了一百零四岁,我还是很高兴。他们说,祝愿我能活到一百零八岁‘茶寿’,我也希望。不过,到我这个年龄是非常坦然的,该去就去了,但是我还是要做工作,我要多读点书呀,我要多写些字呀。”



2018年11月30日,马识途先生参加北京大学校友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之际,为北京大学校友会题字
何止期颐,相期以茶。如今,马老迎来他的108岁茶寿,实现了四年前众人的美好祝愿。
令人意外且动容的是,这位喜迎茶寿的老学长,选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迎接自己的108岁生日。
1月4日下午,在马识途即将迎来108岁茶寿前夕,他将自己2021年6月书法展拍卖作品所得50万元人民币全额捐赠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设立的“马识途文学奖”,用于资助热爱文学的寒门学子。并通过视频嘱咐川大学子要好好读书,学习到真本事,“不要浮夸,要学到真实的本事,确实要费很大的力气。我对你们来说,没有教你们什么东西,只是把你们引入了一个路子,一切要靠你们自己努力。”

祝福视频截图 来源:潇湘晨报
作为中国知名革命家、文学家、书法家,马识途曾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其作品《夜谭十记》被改拍成电影《让子弹飞》。在107岁高龄之时,马识途仍笔耕不辍,结合自己在西南联合大学求学经历,出版长篇著作《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
这不是马识途第一次将自己的书法义卖所得捐赠给在校学子。2014年1月,马识途举行了100岁书法义展,并将义卖所得230多万元全部捐给了川大文新学院,川大文新学院也因此设立了“马识途文学奖”。从2014年至今,马识途已向四川大学捐赠386万元,资助文学新秀153名。
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看来,相比当今一些富商、企业的捐赠,386万元可能不算多,但这些都是一个年过百岁的老人一笔一划用生命刻画出的热情与理想。回馈给马老的,不应该是一个数字,而是让校园成长出更多可以为中国文学发展作出贡献的写作者。“马老在中国高校设立这样一个校园文学奖,是他深深知道写作的秘密——写作是从最美好的时间段开始,最好的年龄开始。换句话说,马老把自己对文学的希望寄托在了新一代青年之上。”
多年来,马老对青年一辈的呵护始终如一。
2018年,在四川眉山采访马老的两位18级北大同学,想请马老对北大学子送上几句寄语,他一声不吭,兀自站立,从书案上拿起裁好宣纸,用双手认真地对折又对折,然后再展开,宣纸上形成了隐形方格。他提起笔,觉笔太粗,又掂起一只细的,把玩一二仍觉不妥,最后还是换成先前的那支笔,一笔一笔端端正正地写下“见贤思齐”四个大字,生怕差了一丝一毫。

马老为《北大人》学生记者题字
“看到别人好的要知道学习”,他坐在椅子上难转过身来,慢慢地腾将过来偏着头说,一面又咧开嘴笑起来——像极了冬日的暖阳。
“他的眼睛细细长长的,但看我们的时候,眼里含着光。”学生记者吴宛妮回忆道。“先生没有对我们留下什么长篇隽永的教导,然其谈起少年时遗落的笔记时懊丧的神态,在书案上‘挪’出一个个字的身影,以及那眼里含光的微笑,却全在心里了。”
2020年初,面对日益紧迫的疫情情势,北京大学校友会发起“百万口罩行动”倡议。四川省北大校友会也积极响应,号召众校友捐款献爱心。身为北大校友,106 岁的马识途心系疫情获知消息后慨然填词《借调忆秦娥·元宵》,以振奋国人的抗疫精神。
借调忆秦娥·元宵
(2020年元宵节)
(一)
元宵节,中华自古称佳节。
称佳节,全民欢乐,笙歌通夜。
今年元宵大减色,冠状病毒,城乡肆虐。
(二)
战妖孽,中华儿女不畏怯。
不畏怯,全民动员,鏊斗不歇。
病毒扩散全阻绝,大功告成,欢呼祖国(四川话读gue)。

2020年初,马老在自家阳台
字里行间,青春的活力清晰可见;纸短情长,北大的精神百年未变。
同时,这份闪光的情怀也被注入到了朴实的行动中:心系疫情的老学长,在得知校友会发起“百万口罩行动”后,立刻捐赠2万元,支援前线抗疫。马老还呼吁天府北大人积极参与校友会的倡议,继续伸出援手,支持前线战“疫”。
马老写下的铿锵字句与做出的朴实行动,连同他的革命经历与文学创作,都以坚挺的脊梁与不屈的意志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热流。
生于充斥着生与死搏斗、血与火战争的年代,马老曾于危难中奋起,于困境中立志,少年负笈出峡,寻求立身救国之道,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他笔下的文字反映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呈现出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与爱国之心。
志怀报国之心,奋进不息百年。这样一位见证了中华民族再生与崛起的百岁老人,在汹涌而来的疫情前慨然发声、带头捐款,它带来的精神震撼是强大的、恢弘的、不止息的,令人心生敬畏!
“战妖孽,中华儿女不畏怯。”他传递的精神力量不仅召唤着千万北大人心系一处、奔赴一线、承担使命、传递希望,还召唤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团结一心、风雨同舟、全民鏖战、共同抗疫,引领着中华儿女,于危难之中巍然挺立!
2021年7月毕业季来临之际,北京大学校友会原创歌曲《北大情》发布,并在毕业典礼上演出。
典礼现场播放的MV中,有一段特殊的祝福视频,打动了很多年轻学子的心,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视频中,侧身而坐、面带微笑,给2021届校友送上毕业祝福的老人,正是107岁的马识途老学长:“北京大学校友们好,我今年已有107岁了。北大就是一个创造的地方,让我们大家一起去体会北大教给我们的这些精神,能够作出更多的、更好的贡献。”

《北大情》视频截图
谆谆嘱托,萦绕耳畔。
先生宛若孩童的乐天精神与赤子情怀,连同那个眼里含光的微笑,依旧在岁月里闪闪发光,引领新一代北大人,砥砺德行!
让我们再道一声真诚质朴的祝福:“马老,祝您生日快乐!”
马识途,原名马千木,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书法家,电影《让子弹飞》原著作者。曾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1915年1月生于重庆忠县,1936年参加革命并开始写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党内担任过不同领导职务,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荣誉委员,四川省文联主席、名誉主席,四川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中国国际笔会中心理事。代表作有《清江壮歌》、《夜谭十记》、《最有办法的人》等。2021年11月13日,107岁马识途新著《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在成都出版。
信息来源:潇湘晨报、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