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78级

只做一流的人才 ——清华大学[1978级] 董扬 访谈纪实

2016-03-21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 |

【编者按】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当人们忙着堆砌华丽的词藻推销自己时,他憨厚的笑笑,八个字掷地有声:只做第一,不做第二——


只做一流的人才

——清华大学[1978级] 董扬 访谈纪实

汽车工程系 姜薇


【董扬简介】

董扬,男,1978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1984年获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硕士学位,1998—2000年任国家机械局规划司副司长,2000—2007年任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机械工业联合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


   12月25日上午,我们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敲开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会议室的门,迎接我们的是董扬学长和蔼的笑脸。打过招呼后,学长便亲切的询问起我们的学习和科研情况,温和的态度逐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在氤氲的水汽中,董扬学长用他朴实精炼的语言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些不平凡的日子。

   “我的父母做了一辈子中学教师,父亲是大学生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从他们身上我学会了怎样学习知识和诚恳待人,在高中毕业与上大学之间的四年,他们对我的影响最大,”提起了父母,学长望向了窗外,从他的脸上我看到了深深的敬佩。“他们教会我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想问题。要把自己看淡一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978年,董扬学长带着父母的期望与叮咛迈进了美丽的清华园,开始了新的生活。而那一年,正是那段让许多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们都不愿再提起的“文革”岁月的尾声。


清华教给我自信与宽厚


   谈到曾经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学长的话语中饱含深情:“我对学校对我们的培养很感激,由于当时刚刚恢复高考,同学之间的出身差别很大,但都学习刻苦,生活俭朴,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肩上扛着重大的责任。

   “当时来到清华这个新的环境,发现有书可读,大家都感到特别兴奋,将全身的精力都投入了其中。”他笑着回忆说,当时有一位同学从图书馆借走了大仲马的整套《基督山伯爵》,一共四本。借到后茶饭不思,爱不释手,蹲在宿舍楼后面读了整整一天。在当时的清华,读书,成了所有学生的最大爱好。

   除了读书,学长们课余时间还有什么别的活动呢?听到这个问题,董学长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那时的生活没有现在丰富多彩,但也有文艺社团和运动队,大喇叭天天放《梁祝》,也办一些舞会,但我没有参加过文艺社团,因为我从农村来,音乐基础比较差,基本不识谱,在大学只学会了打桥牌,”但董学长又立即补充说,“不过我从来没有因为业余爱好而翘过课,迟到也从来没有。”

   尽管大学的课业非常繁忙,董扬学长还是分出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学校社会工作中,从班级干部到团委干事到学生辅导员,践行了清华双肩挑的传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也为同学做着各种服务工作。

   当被问及在清华的学习和工作对以后生活的影响时,学长的神情严肃了起来:“我觉得清华培养了我科学的工作方法。清华给学生一种自信,自强不息也能体现出这点。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在校期间只用过三次计算机,但毕业后就敢于自己编一个计算机程序或者对计算机程序进行一些改进。我毕业以后,工作以来,一直以一流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做到最好。不过这并不是说要加班加点,不顾一切,不顾生活。而是要我们用心去做,仔细分析,提高效率。”除了自信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学长强调的另外一点就是宽厚,这个在清华的学生思想工作中提的不多。但想一想,其实清华校训“厚德载物”指的就宽厚,清华的毕业生要立志成为优秀的人才,而优秀的人才更要有宽厚的性格。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点的人才是了不起的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多年来,母校的校训一直激励着学长不断前行。如今,这句话我们也常常挂在嘴边,但或许少了些对它的思索。每次提到清华精神,总感觉用多少词语也无法描述完全,但从校友身上我们看到,也许学会了“自信”、“宽厚”,这两个词就可以终生受用。


只做第一,不做第二


   “清华同学应该力求第一,不能做第二。”这是采访全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铿锵有力。作为清华的学生,它让我充满力量,但同时更感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清华的毕业生应该以一流的标准要求自己,应该做到最好。”学长的话语中处处流露出他对我们这些后辈的殷切期望,而这同时也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

   董扬学长的工作经历中,有过几次跨度很大的转变。刚毕业时,工科基础深厚的他选择在中汽总公司从事管理工作,之后转入中汽机械局负责新技术和国家公关项目,开始做起了领导工作:其间曾主持制定了全国汽车行业“八五”、“九五”科技规划;执笔拟定《汽车行业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并被载入了国家科技“白皮书”;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全国汽车电子项目技术攻关和引进组建联合电子公司、电动汽车及车身开发项目,并参与了WTO(世界贸易组织)中欧和中美的谈判。这之后,董学长的职务又从国家机械局规划司副司长转为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再转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在各个能力要求不同的工作岗位中,董扬学长都能在每一个职位上积极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出色得完成每一个任务。

   对于怎样做好各个工作,学长认为关键是要思考工作的定位。既然已经选择这条路就要把它看作自己的爱好,变成自己的事业,这样就不会感到痛苦,相反可以更加充实:“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是可以引导的,把工作作为爱好要比奉献更让人愿意接受。”

   对自己的要求高,并不意味着对工作条件的要求高。学长建议我们说:“清华的学生总希望走出校园就能找到理想中的工作大展宏图,但是现实和理想往往相差甚远。同学找工作的时候,要求不要太高,应该抓紧时间,早点开始工作,多注意积累经验。”学长坚信,一个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基本上不存在无法动手的事情,只要平心静气得把事情理解清楚,就一定能够做好,“尤其是清华的学生,学习能力都是一流的,深入了解情况,虚心向尽量多的人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渐渐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把自己用好


   访谈逐渐接近尾声,我们对学长说看到现在有的清华同学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显得稍微有点木讷。请他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些年来的感悟和体会,给今天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学长点点头,回忆说当时清华学生的语言表达也是有所欠缺的,但却从不怯场,语言的逻辑性、思维的缜密性、表达的完整性都没有任何问题。他相信现在的清华人能够做得更好。而对即将毕业参加工作的同学,学长提醒说做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手里有什么资源,不要让自己置身险地,但是遇到机遇一定要果断把握。工作时难免遇到困难,但是只要准备足够充分就不会碰到超出自身能力和环境条件的困难。讲到这儿,他举了一个例子:“我在北汽的时候到韩国现代谈判,当时我们准备引进5万辆SUV。可是刚一到汉城,韩国方面就问能不能改成做20万辆,一下翻了4倍。还好我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了解了市委的想法和要求,也知道把项目做大就更有希望做好,于是当即就答应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我的想法和决定是正确的。”

   今天学长在提起这次谈判过程时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但成功的背后他付出了多少我们不得而知。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充足的准备加上果断的决策,没有什么能阻碍我们成功了。

   我们问学长作为工科生做管理工作是不是很困难,学长摇了摇头:“现在国家领导人大多数都是工科毕业的,都没有什么问题。工科问题和管理问题到了一定阶段其实是想通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将问题的影响因素考虑周全。”

   针对清华学生的特点,学长建议我们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要多了解一些时事政治,了解一些文学思潮,学会与人相处。在学校时,如果能和老师同学以及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沟通顺畅,那么在工作的时候,就能比较快的适应环境。

   “我在一次毕业后的会上和同学们说过一段话,今天这一段话我还想讲给你们,讲给每一个清华的同学,”我抬起头,学长坐在靠窗的位置,冬季上午的阳光穿过窗外的枝桠,洒在这位老人的身上,一如他的话语和眼神那样温和慈爱。“如果让我提一句建议,那就是:把自己用好。”认真的想了一会儿后,学长这样说:“正像苏轼的《贾谊论》中所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优秀的人才并不少见,而一个善于运用自己才能的优秀的人却不多。”贾谊怀才不遇,终致屈死,诸葛恪少有才名,却招灭门,学长认为这些优秀的人难以施展抱负除去客观因素,都有自己不能善用其才的原因。

   “把自己用好”,简单的五个字,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做到它谈何容易。清华每年将千名莘莘学子培养成材,但最后真正能够发挥出全部才能,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人能有多少?“把自己用好”,短短的一句话,也许需要用长长的一生来实现。“如果认为自己是人才,就一定要创造条件把自己发挥出来,不要等着别人来发掘。”董扬学长最后语重心长的说。

   采访结束了,学长不顾寒冷的天气坚持将我们送到大门口,一路上不停的问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给出建议。我感到,老人在抓紧每分每秒将他的经验财富交给我们。分别之际,学长用力握着我们的手说:“希望清华一直是中国第一的学校,作为清华的学生你们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坐在回校的车里,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双手仿佛还能感受到学长手掌的温度,我想,我们有责任将这种温暖传递给更多的清华人。


【同学感悟】

  “如果一个人不仅优秀,还很宽厚,他就很了不起。”还记得学长说到这儿的时候很认真地竖起了大拇指。然而采访过后,我在心里由衷的为他竖起了大拇指。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感谢这次采访,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了老一辈清华人的精神魅力,那些朴实真挚的话语和亲切可爱的笑容将成为我今后奋斗的动力。

——杜磊

   我们感慨于他卓越出众的工作能力,感触于他亲切和蔼的人格魅力,感动于他深沉浓厚的母校情结。“清华应该保持第一,不能做第二。”我想每一个清华人在听到这句话时都无法无动于衷。当那些早已听过千百次的期望祝愿从这位朴实的学长口中说出,却掀起心中未曾有过的感动。短短的两个小时的采访,不足以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他,但却让我们透过这位老人更加了解自己。他帮我们找回了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丢失的东西。作为今天的清华人,我们真的背负着太多的希望,让我们用一生践行,做到最好。

——林亦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