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91级

一种烙印就足够 ——清华大学[1991级] 胡钰 访谈纪实

2016-03-23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 |

编者按胡钰身上散发着清华人特有的魅力——求真务实,不重虚名;心系国家,甘于奉献。这是清华精神的浓缩,来自清华烙印的特质。


一种烙印就足够

——清华大学[1991级] 胡钰 访谈纪实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徐秋群


【胡钰简介】

胡钰,男,中共党员。清华大学经济学学士、文学硕士、法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国家科学技术部办公厅调研室处长,现任科技日报社理论部主任(副司级)。近年来先后担任中共中央人才工作决定、全国“十一五”人才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讲稿起草组成员。现兼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委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成员等。


   2009年2月底的一个晴朗的早上,我在文津酒店的书吧和胡钰校友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胡钰学长进门的那一瞬间,他矫健的身姿,自信的步伐,朴实的着装以及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让我眼前一亮——今天的主角就是这个清华人。


清华生活十余载  烙印深深


   学长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是在清华园里度过的,于1991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1996年本科毕业于经管学院国际金融专业,199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人文学院新闻传播专业,之后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人文学院政治学专业。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胡钰学长初入校时竟是电子系的学生。在电子系学习两年后,学长转去了国际金融专业。当被问起转系原因时,胡钰学长说道,“我其实一开始是读的电子系。读了大二时,当时的经管学院院长,也就是朱镕基总理,提出要在经管建立国际金融系,并从全校各个院系招一个班过去,上三年国际金融班就可毕业。所以我就转到了国际金融系学习。”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那句名言: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正是这个契机带引胡钰学长步入了文科领域,接触到了人文社会科学,并逐渐培养出浓厚的兴趣。这都为胡钰学长日后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打下了基础。

   在电子系学习的两年,加上在国际金融专业学习的三年,五年的本科生活很快就结束了。但是对知识的渴求使胡钰学长想继续留在清华读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近10年在清华的学习时光在学长身上留下了深深的清华烙印。

   在清华的这些年,胡钰学长一直都是很活跃的学生。无论是在电子系,还是在国际金融专业,学长一直是所在班级的班长,其他的社会工作也非常出色,曾获得了北京市高校学生优秀干部的称号。从小就喜欢看电影和写影评的胡钰学长参与创办了清华大学影视欣赏协会。协会有很多传统项目都是由胡钰学长发起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就是其中之一。除了组织筹办之外,胡钰学长还担任了电影节第一届到第四届的评委,使他对电影的丰富学识得以应用。当谈到辉煌的社团经历时,胡钰学长说:“现在想来,发现自己的兴趣并汇聚相同兴趣的同学,就可以获得快乐和进步。”另外,优秀的成绩也是他快乐的源泉。学校生活期间,胡钰学长获得了非常多的荣誉,比如“清华大学学生十杰”、“清华大学朱自清语言文学奖”、“冯友兰基金学术论文奖”、“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北京市优秀报告(党课)奖”等。

   胡钰学长把十几年青春的点点滴滴留在了清华,而清华也在一分一秒地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严谨、勤奋、踏实、认真、负责,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些清华的精神都已注入胡钰的血液里边。十余载的清华生活,他的身上,清华烙印已深深埋下。


校园离别已数年  眷恋依依


   胡钰学长虽然已经走出了清华校园,但是他的心却始终没有真正离开。清华人是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清华情更是一份永远不能割舍的眷恋。

   学长离开清华后,还经常因参加会议回到母校。每次谈论到回母校时,胡学长总不忘诉说心中的那份依恋:“即使是现在,每次进清华还会有一种心里归属感。”他向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起了90周年校庆时的感想。90周年校庆,胡钰学长被抽调到校庆办公室做总编辑。众所周知的以三个教授(朱自清、闻一多、吴晗)命名的“清华三亭”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精神内涵而立。在90周年校庆时,胡钰学长就想到将这三位前辈的精神总结一下,胡钰学长回忆说:“一所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的东西,越久越是精神层面的内容。清华有意无意地将这些精神内涵的东西具象化了。而这种精神内涵也让清华成为大家精神的归属地。我的许多留在北京工作的同学,不少人都围着清华买房子,只要大家一聚会就都往清华来。这就是种归属感。”看到胡钰学长饱含深情的说着这些话,我内心也泛起一阵悸动。因为我自己也在慢慢体会这种归属感,慢慢感受着清华精神融入血液的感觉。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对清华精神的归属感,胡钰学长给我们讲起了他离开清华后的亲身经历:

   2007年胡钰学长去深圳参加校友年会,当时有人提议要给百年校庆捐款,校友们听说后都特别积极。有的校友夫妻两人都是清华学子,就主动要求捐两份。胡钰学长说,虽然已经走出了母校,不能亲身参与到校庆活动中去了,但是能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也都是好的。大家都有这种对清华的归属感和贡献感。它让学生能够将这种文化底蕴固化在内心深处,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2008年,胡钰学长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做访问学者。在参加一次科技年会的时候,北加州的那些清华校友在和他闲聊几句后,就立刻猜出了胡钰学长也是清华毕业的。而胡钰学长,也能从他们身上感觉到清华的气息。这种严谨、踏实、友善以及社会责任感,正是清华精神的最好体现,也是让胡钰学长倍感亲切和自豪的。

   清华人,无论离开清华多久、无论身在世界的那个角落,清华的光芒都一直在闪耀。因为清华园的风景,清华人的精神,都是一个深深的烙印。

   现在,清华的百年校庆在即,胡钰学长十分关心校庆的筹备工作和庆祝活动。他询问了很多关于校舍修建的事情,并十分关注人文图书馆的修建。他说这是清华在人文建设中的一大步。此外,他也对各种校友活动十分关心。他承诺会一直关注清华,因为他永远是清华人。

   胡钰学长对现在的清华学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访谈结束时,胡钰学长留下的他的寄语,他希望清华学子们:以使命感为引导,以创新力为驱动,做有益于社会的清华人!


【同学感悟】

  和学长的交流让我深刻的明白“人留下一种烙印就足够了”这句话的含义。 它不仅仅是指大学的选择,更是人生方向的选择。现在大家越来越追求全面发展,这当然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是否也忽略了坚守的力量呢?那些真正有积淀的东西,比如一所大学,一门学问,都是需要深入且专一的去了解的。或许,只有当我们选中一个烙印后,它才能深深的影响我们一生,成为我们的标记。

——徐秋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