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93级

踏上人生舞台 正是紫荆花开 ——清华大学[1993级] 常宇 访谈纪实

2016-03-19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一辑 |

【编者按】怅惘清华,他为了理想,“弃工学法”,毅然决然;负笈英伦,他为了信念,回国从政,无怨无悔。三十几年的人生路,他谱写了几多辉煌,又留下了多少传奇——


踏上人生舞台 正是紫荆花开

——清华大学[1993级] 常宇 访谈纪实

法学院  高健、王岩、邱灿峰、周青阳、姚平、唐啸、于恬恬


【常宇简介】

常宇,精仪系1993级本科生、法学院1997级研究生。02年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了国际经济法的硕士学位。回国后扎根基层,现任北京市平谷区夏各庄镇党委书记。


   本次访谈的地点——平谷县夏各庄镇党委办公室——离清华园路途遥远。天还朦朦亮,校友访谈支队的队员们就已经整装待发了。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很快目的地到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简易的平房。走进常宇学长的办公室,繁多的文件整齐地摆放在书桌上,一面党旗在窗外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鲜艳。学长看到我们,一下子站起来,热情地和我们握着手。当我们落座的时候才突然发现,桌上早放好了热腾腾的茶水。

   访谈就在这种温馨的气氛里开始了。


  • 梦的开始——弃理从文的转折


   常宇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系1993级的本科生。在清华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背景下,1995年,清华大学法律系复建,这在当时的本科生看来是一种机遇,一种挑战,更是对于未来的一次探索。因此法律系的招生在一开始就吸引了校内优秀学生的注意,从小就对社会科学情有独钟的常宇在那一年也申请了转系。

   “记得当时报名之后,很久没有结果,我心里还真有点没谱儿,当时法学院还没有自己的教学楼,在主楼开了一间办公室,我就去了。”学长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当时是李树勤老师出来接待的我,他问:‘你叫什么名字啊?’我说:‘我叫常宇!’李老师说:‘哦,回去吧,有你!放心吧!’我一下子踏实了!”就这样常宇如愿地成为法学院复建后的第一批本科生。班里的同学个个成绩优异,都是原来院系学生中的佼佼者,还有4位担任过原院系学生会主席。学长在访谈中总是说,他的同学对他的影响特别大,他在生活、求学和社会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在汲取着营养,“身边的人太优秀,彼此的相处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激励和学习。”

   谈到法学院对他一生的影响,学长有些感慨地说:“来到法学院让我感觉我的梦开始了!我发现,学文科的人和学理工科的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一样,我感觉我追求的东西一下子变得丰富了起来。”他指着墙上“坦荡胸襟”的那几个大字说着,“这种人文学科的熏陶,让我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获得了开阔的胸襟!”

   进入法学院,常宇的视野进一步打开,在他面前的不再只有数字和仪器,还有公平与正义,他关注的不再是计算和实验,而是价值的衡量和思维的碰撞,他开始思考未来的路该怎样走,怎样过自己的无悔人生。


  • 清华九年——母校让我全面成长


   在校期间,常宇学长常期担任各项活动的主持人,是《紫荆花开》这部备受瞩目的舞台剧的编剧和男主角,是学校评选出的“清华十杰”,曾经获得过朗诵比赛的一等奖,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了近10篇学术论文,他撰写的《论重复抵押》还被王利明教授撰写的论文《关于抵押权若干问题的探讨》所引用,在同学中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当我们好奇地问他是如何在这么多事情上面合理分配时间的时候,谦虚的他连连摆手,说这并没有什么:“其实,我只是做每一件事都很专注,比如看书,我会从书的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不错过任何一个点,静下心来读书,全神贯注就能有收获。”至于那些发表的论文,他将其归功于同学间的讨论和清华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家总爱谈论一些问题,正是在讨论中形成的思路,帮助我在学术上不断进步。”他说,“记得我当时写刑法论文的时候,张明楷老师叫我发表出来,我投了稿结果没有成功,在张老师的帮助下,这篇论文终于被发表了出来。”说到这,常宇的眼里充满了感激。

   对学习认真,对待社会工作也同样,常宇学长就是这样专注于他爱的每一件事情,认真而有见地。在90周年校庆的时候,学长们酝酿了一台大戏——“紫荆花开”。正是这部戏,让常宇踏上了人生的一个新舞台。

   “我是第二批参加到“紫荆花开”话剧创作及排演活动中来的,忙了一年多吧。一群非戏剧专业的大学生,为自己的学校写一部两个多小时的话剧,自己创作、排练、演出。历时十个月的剧本创作中,我们共查阅了1500万字的文献资料,从人物构成、戏剧冲突等各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了10多部话剧作品。”为了写作,他们翻看了一千多万字的书籍,查阅了大量关于原子弹和核试验的资料,采访了三十多位校友。

   演出结束后,主创们泪流满面。那种感情,没有参与的人,无法体会。今天的常宇能够在更宽更广的舞台上展现自我,与清华这个舞台给他的锻炼密不可分。从小舞台向大舞台的一次次跨越,成就了常宇和无数清华人的人生。

   九年光阴,让常宇见证了清华九载变迁,也见证了清华法学院的成长。“记得我们一开始在法律系上课的时候,还没有明理楼,我们就在三教里面有几间教室,那时候人也少,所以不觉得条件差。”常宇说着,用手摸着脑门,开始回忆:“一开始法学院只有王振民(现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于安、黄新华那么一小批老师,后来陆续又来了崔建远、王保树、马骏驹、高其才、高鸿钧等老师,学术氛围也一下子浓厚了起来。”

   常宇见证了清华硬件条件一步步地向现代化发展,他认为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硬件条件的升级并不是学校改变的主要方面,真正意义重大的是清华开始从一个偏向于理工科性质的学校逐渐地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这样的变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法学院的发展是清华建设世界一流综合大学的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

   说到清华从理工类大学像综合性大学的转型,他说:“当时清华的几任校长不停地买地,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没用,一个大学要那么多地干什么啊,清华的地早够了!可是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清华的地为清华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的确,现在明理楼的地是后来并进来的,现在的教师公寓是后来买来的,清华之所以能够想建设文科院系就能够建设得起来,跟充足的土地有很大的关系。

   “记得当时李树勤老师去各地法学院游说老师加盟清华法学院的时候,提出的待遇就是能解决住房、户口,这些条件在和其他学校竞争师资队伍的时候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在常宇看来,正是前辈们呕心沥血的辛苦经营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让清华在今天掌握着别人无法企及的巨大资源。


  • 英伦深造——开阔视野的征程


   年轻而有闯劲儿的学长在结束了清华9年的学业之后,便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了国际经济法的硕士学位。

   在那个时候文科生出国就比较困难,更别说是申请全奖了。“当时投了利物浦大学,很快得到了回复,他们说录取我了,可是没有奖学金。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没钱,没有奖学金我去不了!”常宇耸耸肩风趣地说,“后来这事情就放下了,大概在(02年)6月份的时候,我突然收到一封邮件,是香港一个利物浦大学奖学金基金会寄来的,说今年中国大陆唯一资助的学生就是我,我当时很惊讶,都有点记不清录取通知书放到哪了,万幸,最后我还是在一堆旧书里找到它了。”

   常宇的经历似乎有那么点传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机遇来敲门”。利物浦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大学,英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便出自这里,这里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的母校。在这里的求学经历给了他看世界的另一个视角。

   常宇说,在国外做研究,会感叹他们的资料齐全和高度的信息化,在他们一个小小的国际经济法研究室里,有着全欧洲每个月的最新判例和资料,而每一位导师对学生学习都是绝对的负责,“我记得曾经写过很多篇论文交给导师,拿回来的时候,总会发现,通篇都被批改过,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语法错误,这证明他们从头到尾都认真读过,这让我很是敬佩。”

   “我想在我的清华精神里突然增添了更多的认真和责任感,可能和在英国的那些经历密不可分。这就是一次让清华的精神在我的潜意识里内化的过程,同时也得到了升华。”

   拿到硕士学位之后,常宇选择了回国,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回到这片他生根发芽也将叶落于此的土地。


  • 社会责任——清华人的大舞台


   他坦言,中国之外的土地,只能做一个短暂的停留,永远不会成为归宿,因为根不在那儿,思念不在那儿,灵魂更不在那儿。如果有机会,出国去看看还是很重要的,但也仅仅是看看、想想,开开眼界。中国的这片土地,尽管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仍是最舒服的、最能给人归属感、也最能施展拳脚的地方。

   “记得当时我在英国的时候过的还不错,快毕业的时候,一家英国的律师所找到我说想让我过去工作,因为他们的很多业务都在中国,我当时很犹豫,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去。”常宇耸了耸肩膀说道,“后来很多人说我傻,‘出国不就是为了在那扎根么?’可是我知道,我的人生不在那儿。”对于常宇而言,他时刻没有忘记清华,在面临选择的重要时刻,他做出了人生最为重要的一个决定——回国工作,哪怕仅仅从一个小地方做起。

   归国后的常宇很快投入到了基层工作中,先是在山西省商务厅条约法律处工作,之后又出任了陕西省发改委政策与长远规划处的处长,后来被调回北京,来到平谷县夏各庄镇出任党委副书记,开始了新的征程。

   当我们问他为什么选择到基层工作时,得到了意外的答案,“随遇而安吧,我当时就这么想,现在可以更清楚地说我的想法,因为人的一生,我们总觉得是在自己选择什么,但实际上能够自己抉择的东西很少,大部分都是时势、社会、生活去选择你,所以我们能做的往往就是在为你提供的平台上做好自己。”

   常宇说,如今的工作可能在大家看来很平淡,没有什么激情,但在他看来却是一种沉淀,一种积累。这时,常宇想起了大学生村官的话题,他说,大学生毕业之后做村官很好,可以去社会上、去基层多听、多看、多体会,了解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这都是学习的过程,可以和社会的前沿接触,为未来积淀。常宇给我们打了个比方,“社会就像个大舞台,最终走到核心去演戏的,必须要在台下下苦功,而基层工作就是台下的十年功,入主流,上大舞台,需要功底。”


【同学感悟】

   临走之前,学长一定要我们去看看他管辖内的一家牛仔裤厂,他说别小看这牛仔裤厂,每年创收的外汇能达到8亿美元,我们看着他孩子般的神色,感受到他对这块土地的爱,亦如对母校、对家庭。他投身的这份工作早已融入到他的生命。

——高健

   学习法学、留学英伦、任职基层都是机遇,也都是挑战。顺应时势、社会、生活的选择,并做好当下的事情,是难能可贵的精神。走入社会之后,我们都应像学长这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王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