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93级

清华梦 清华魂 清华人 ——清华大学[1993级MBA] 斯泽夫 访谈纪实

2016-03-23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 |

编者按】清华梦使他在读书时感受到“长风破浪会有时”,清华魂也相伴他在商海中“直挂云帆济沧海”。他有着打不垮的精神,是一个响当当的清华汉子——


清华梦 清华魂 清华人

——清华大学[1993级MBA] 斯泽夫 访谈纪实

经济管理学院 万军


【斯泽夫简介】

斯泽夫,男,1958年出生。本科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管理工程专业。先后任职于东方电机厂、四川德阳市委和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曾获得“2008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称号。


清华梦


   在考入清华经管学院之前,斯泽夫已有10年左右的工作经历。自1983年从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做过工程师、车间主任、团委书记和分厂厂长。将自身的理工科背景与底蕴深厚的著名工科院校相结合的强烈愿望,是当时他选择清华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紧跟时代步伐、实现管理才能全面提升也是他报考清华的动力。

   一次在清华演讲时,斯泽夫学长回忆起入学时的经历,他说在入学的那天晚上,他在日记中深情地记下了“清华梦成真”的复杂感情。短短两年的校园生活中,水木滋养,清华哺育,斯泽夫感触很深。他认为,他在清华经管学院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知识之外的人生价值,是母校给他的一副担当重任的肩膀!


清华魂


   在清华受的教育让清华的精神融入了斯泽夫的血液,清华的灵魂伴着他一路前行。清华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对于他后来处理好计划与市场、和谐与竞争、公平与效率等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都十分有益。毕业后,他将这些收获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实效和宝贵的经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他谈到管理东方电气集团公司这样的国有企业时的体会。在转变思想理念方面,企业必须提高竞争意识,只有引入竞争观念,加强竞争意识的培养,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只有通过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企业才有生存的机会和发展的出路,才会有壮大的希望。其中,关键是要妥善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只有建立了公平竞争的平台,才能调动整个团队的积极性,奖惩、用人等各方面机制才有充足的依据,经营才能产生效率,效率提高后,内在环境不断改善,各种因素良性互动,企业才会发展壮大。因此可以说,公平竞争就是根植企业文化内涵的沃土。学长还认为,企业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完善各种内在机制。这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只有完善机制,各种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各种关系才能理顺,经营基础才会牢固,企业文化才能形成。

   目前在人事制度方面,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基本上实现了“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增能减”的目标。在对财务管理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尽管一般来说国企的财务报表与市场化结合是最晚的,但目前集团公司已基本达到了国际通行的财务标准。

   清华突出德育教育,教导学生树德立业,将优秀品德与修养深深植入他们的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事之中,培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德育教育以人性为出发点,以关爱、关怀为精神实质,使人终生受益,对此斯泽夫感触很深。1998年2月,他当选为德阳市副市长。那时正值国有企业最困难、职工下岗分流、企业破产等矛盾最突出之际,他经常不畏艰险、身先士卒,深入工厂、矿山,与干部职工研究走出困境的办法。一次,拥有五千工人的金河磷矿发生了群体事件,他在处理整个事件过程中受阻达30个小时。面对随时可能失控的局面,他始终保持冷静,沉着应对,连续与各类职工开会对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化解了危机。在解决矛盾时,他总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职工着想,急人之所急,坦诚相待,以德服人。在将近一年半的任职期间,他还曾先后处理过此类群体事件达8次之多,每次都比较圆满地解决了问题,最终保证了德阳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其工业经济很快上升到四川省的第3位。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凭海临风的开阔胸怀和不屈不挠、慎终如始的奋斗精神,“挽狂澜于即倒”又谈何容易?显然,这种素质和能力与清华教育的实质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涵都是密不可分的。

   清华教育中突出实践性、知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这既是教学的一大优势,也是应当继续加强的方面。他以MBA课程为例,提出:灌输知识的同时,还应增加实用性,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斯泽夫发现,长期参与实践并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领导能力的学生都能在MBA教学中表现突出。他认为采用案例式教学效果会比较好,并进一步做了解释:他说,这种方式有助于知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当年,金占明老师曾经在课堂上提出过一个问题:北方水资源匮乏,应当如何配置才能避免枯竭?随后的讨论可谓见仁见智,最终将命题由领导水平、管理艺术直至上升到决策机制这一层面。关注社会福祉的一个实际问题,却带来了课堂上发自各方的争鸣,激发了视角不一的热烈讨论,抛砖引玉引来了数不清的旁征博引。这种场面令人至今难忘。而且,这种方式以课堂讨论、讲演为主,有助于表达能力、说服能力的培养以及勇于面对困难的信心,对此他的感悟颇深。


清华人


   清华人骨子里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品质造就了斯泽夫的成功。

   1999年6月,东方集团下属的东方电机出了股票事件之后,斯泽夫又从政府部门回到了东方电机这个他所熟悉的企业。面对国有企业的艰难时期,他着力加强了中高层干部的内部管理。他说,领导与一般干部不同,需要勇于任事,通达识变,也就是说一方面应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并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要善于说服  沟通、表达思想及把握方向。

   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东方电机不但渡过了困难时期,企业转换了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大幅提高,而且还成功自主研制出三峡水电机组,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水轮机研发技术,大大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2003年2月,斯泽夫出任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面对当时集团的亏损,他和东电管理层的其他高管一起,认真分析宏观形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把握住了电力行业的周期性拐点,抓住国内缺电的机遇,扩大生产规模,使集团公司经营业绩发生了根本变化:利润从2001年亏损5亿多元到2005年盈利23亿元,居全国电力装备制造行业之首;年产量大大超过美国GE、德国西门子,居世界第一。对于所取得的成绩,他并不自满。从他身上既看不到自我陶醉的骄傲,也瞧不出志得意满的矜持,而是自然地流露出谦和与自信。对于东方电气未来的发展,无论是面对景气周期的可能结束还是国际市场上的诸多不确定,他坦言:仍将保持清醒,居安思危,慎重谋划。

   5.12地震,给四川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东方电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五百员工遇难,八成厂房倒塌,二千设备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五十亿。地震时的每分每秒都刻骨铭心,让斯泽夫学长难以忘怀。回忆起当时情境,学长说:“2008,我们走过来了,走得那样悲壮,那一天地震发生的时候,正是我50周岁的生日。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可是那一天我看到生死离别。”

   但是,擦干泪水之后,斯泽夫学长又带领东方电气全体员工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全力以赴在第一时间投入抗震救灾,最大限度挽救了受灾职工群众的生命,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恢复了生产,终于在废墟上使一个几乎倒下的巨人重新崛起。

   泰山压顶不弯腰,团结一致,不屈不挠,这就是“东汽精神”。


【同学感悟】

   我们清华要培养的就是像斯泽夫学长一样,应用理论与实践,用自己的知识为国、为家做贡献的人。斯泽夫学长执着对梦想的追求,在学习中注重思考和总结,善于用发散的思考方式。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就是他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工作中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低头,永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自己的智慧攻克重重难关!

——万军

   斯泽夫学长的成就令人瞩目,成就背后是他辛勤的付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都是带着清华梦来到这个园子里执着地求索,我们带着清华魂走向各个岗位,我们要以学长为榜样,对得起“清华人”这沉甸甸的称号。

——孔郁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