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79级

无畏的追求 ——清华大学[1979级] 朱荣辉 访谈纪实

2016-03-17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一辑 |


【编者按】伟大的梦想培育出成功的人,执着的脚步开拓出未来的路,过人的本领造就出非常的业绩,“美髯公”的斐然成就需要的不仅仅是天时地利的机缘,更有着他对于梦想无畏的追求!


无畏的追求

——清华大学[1979级] 朱荣辉 访谈纪实

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 赵冶、汪旭


【朱荣辉简介】

朱荣辉,男,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人,1963年出生,1979年至1990年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8年,历任德国Philip—Holzman公司北京燕莎中心工程部总工程师、工程总监,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大中华区高级营运经理。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作访问学者。2000年,创立北京美髯公科技公司并任总裁,兼任清华大学精仪系客座副教授,北京市电子政务专家组专家、上海市电子政务顾问等职。


   2000年,朱荣辉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北京中关村创办了北京美髯公科技公司,当年承建完成中国第一数字政府“中关村数字园区”,2001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电子政务大会并发表演讲,2003年获北京抗击SARS突出贡献奖,当选为全国信息产业劳模,并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04年获北京第二届优秀留学人员创业奖,2005年获国家软件杰出贡献奖,并创办北京创世奇科技公司,2006年获“中国软件行业十大领军人物”称号。


  • 少年时光,萌发伟大梦想


   朱荣辉出生于我国经济特别困难的1963年,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国家科学技术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童年时期,他随担任地方干部的父亲在农村生活,捡过狗粪,经常为农民插田、除草、割禾、捡柴、打猪草;学校校舍翻修,为学校挑砖、挑瓦、挑沙子,肩膀上磨起了血泡;多次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学雷锋,访贫问苦,学工学农,勤工俭学等活动。儿时的朱荣辉和生产队里的小朋友一起放牛,他常常会躺在山坡草地上,看着天上翱翔的鹰,幻想着自己能像鹰一样冲出山沟,自由飞翔。通过与农民、与社会的接触,亲眼目睹并体验农民贫穷饥饿的艰苦生活,小小年纪的朱荣辉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双峰一中读书时,他多次在校、班团活动中表示:要发奋读书,将来报效祖国!

   朱荣辉中学就读的双峰一中是一所誉满三湘的著名中学,正是这样的学校,为其儿时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15岁的朱荣辉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放弃了这个机会。第二年,时年16岁的他即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这是其人生当中清华园十一载的开端。


  • 清华岁月,练就过人本领


   16岁的他只身来到清华园,从本科到硕士,直至博士毕业,一待就是十一年。他所在的本科班级当时只有两个人读完了博士,另一个是现任东南大学校长易红。当问到他当时是怀着怎样的信念坚持下来的时,他说道:我很喜欢看武侠,读书就跟练功夫一样,只有把功夫练到家了,才能出手不凡。的确,在清华这十一年当中,朱荣辉练就了一身好本领。

   在清华的岁月里,他不局限于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博览群书,利用两年多的时间阅读了图书馆里许多文史哲书籍。除此之外,他还涉猎了物理学、量子力学、热学、电工学、电子学等。在学习工科知识的同时,还补充学习社会学的知识,如法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等。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清华期间,练就了两门高水平外语——英语和德语,这也为其以后投身外企和求学海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华就像一座宝藏,他徜徉其间,静心挖掘。他在回忆这段岁月的时候,说道:有些学科只需要知道其基本的原理就足够了,而文史哲的知识确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需要花时间花精力。

   朱荣辉本科毕业以后,在清华大学精仪系制造所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王成虎老师。硕士毕业以后,继续读博士,在清华大学设计所师从唐锡宽老师。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而且又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他完全可以毫不费力的找到很好的工作。但他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经受住各种诱惑,直至博士毕业。博士期间,他仅用了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的撰写,利用剩下的时间来阅读更多的书籍。在校期间,他多次被评为院系、学校以及北京市的“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干部”;在博士考核中获优秀奖和高校“光华”奖。


  • 投身外企,工作出手不凡


   在其博士的第三个年头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和师兄一道去招聘会现场看一看。在招聘会现场,师兄到处去投简历,而他就毫无目的的乱晃,突然发现一张冷清的小桌子后面坐着一个70多岁的老头,老头的脸几乎被眼前的一大堆简历完全遮住。于是他主动过去跟他打招呼、聊天,从聊天中他知道这个老头是个犹太人,需要招一个工程监理。他们聊得很投机,从工作到生活、从经济到政治,聊了很长时间。最后老头问了一句:“你是来找工作的吗?”朱荣辉点了点头,老头说:“那你明天来我们公司上班吧!”。这就是他工作的第一家公司,德国Philip—Holzman公司。这是一家著名建筑公司,当时负责建设北京燕莎中心。

   来到公司以后,公司才发现他根本不是学建筑的,而是学机械的,参加招聘会也不是为了应聘工程监理一职。就在这样一种机缘巧合之下,他投身了外企。刚去的时候,公司安排他负责工地清洁。一个清华博士,被安排去当清洁工,一般人会觉得这是耻辱,也根本就不会接受。但他并没有向老板申辩,而是扛起大扫把,和几十名农民工一起下了工地。他一丝不苟地打扫每一个角落,并充分利用清洁工出入的便利条件,认真地研究一个高档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建筑是怎样构造的。高档建筑物内管道密密麻麻,仅水管就有若干种,什么冷水管,热水管,蒸汽管,中水管,空调水管等等,要搞清楚它们的走向、作用和控制方法,对于不是学建筑的朱荣辉,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就是凭着一种无畏的精神,他渐渐的对整个建筑工程熟悉起来。有一天早晨,工地的地下室突然跑水,眼看就要淹没安装在地下室的许多贵重设备,将带来巨大的损失,现场的中外工程师们一个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这危急关头,朱荣辉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去处理,大家都屏声静气的盯着他潜入水中,找到一个阀门,奋力把阀门给关掉,几分钟后,跑水终于被止住了,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外方的尊重。六个月后,他被提升为副总工程师;九个月内,三次被提拔,直至工程总监,负责投资34亿元的燕莎工程,当年,他才27岁,这在中国建筑界是少见的。尤其是对不是建筑专业出身的他更是难能可贵。这是他外企事业的开端,这也印证了他的一句话:只要练就一身本领,就会出手不凡。

   1992年,摩托罗拉公司在华发展,利用其雄厚的财力到处挖人。朱荣辉,时年29岁,已经是德国Philip—Holzman公司北京燕莎中心工程部总工程师和工程总监,他进入了摩托罗拉公司的视野。这一年,他放弃了德国公司的高职位,选择了进入摩托罗拉公司。

   进入摩托罗拉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是他凭借着一身的本领依然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当时在摩托罗拉,对于他,有这样两个破例。一是摩托罗拉所有员工不能留胡须的规定,但是为他打破了,他留着类似关公一样的美髯。二是开创了摩托罗拉离职员工不能被返聘的先河。第一次见到朱荣辉,肯定会关注其不同于常人的外貌,类似关公的美髯。这当然有其遗传的因素在里面,但还有两点不为人知的留胡须的原因。他崇拜关公,深为钦佩其品格,诚信、仗义也是他所追求的。外貌往往是一个人品格的反映,留着胡须也是一种对自然的追求。返璞归真、追根溯源亦是其所追求的。他在摩托罗拉一待就是6年,直至1998年任职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大中华区高级营运经理。然而他不满足于现状,毅然辞职求学海外。


  • 求学海外,全面提升能力

   

   1998年,朱荣辉辞职以后,自费求学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攻读EMBA。这是全球大学里第一家商学院,在商学院当中是首屈一指的。来到美国,又是从一个全新的领域开始践行其理想:学成归国,报效国家。在美国求学期间,他学习和研究商业实践的各个领域,包括全球策略,金融,风险和保险,卫生保健,法律与道德,不动产和公共政策等。其领导能力,企业家精神,商业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也在这个阶段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在摩托罗拉的6年岁月中,有过3次离职的经历,其中都是因为其出来创业。虽然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也为其在沃顿商学院求学期间能够更好地将商业理论和商业实践结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沃顿商学院的三年,是一个总结、升华、蜕变的过程。

   求学之余,他还用心去感受美国、文化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对当时克林顿政府提出的E-government有浓厚的兴趣。虽然身在美国,他却时刻关心和关注着祖国的成长和变化。三年以后的2000年,毕业于沃顿商学院,凭他的资历和背景在美国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肯定没有问题,但是他此时毅然做出了回国创业的决定。


  • 归国创业,呕心报效国家


   2000年,朱荣辉学成回国,最初的想法是打算在国内创办一家互联网企业,再到美国融资上市,但是适逢互联网经济神话泡沫破灭。创办互联网企业的想法也就无法实现了。但是在其为注册公司,骑着单车准备材料跑各个部门的时候,一个新的想法产生了。这个想法就是做电子政务,国外叫E-government,提高政府审批效率。当其将这个想法和时任北京市中关村数字园区主任马林交流的时候,二人一拍即合,完成中国第一数字政府“中关村数字园区”,并且创建了北京美髯公科技公司。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有这样两个故事足见其对国家发展的一片赤诚。2003年,SARS来袭,举全国之力抗击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感染病例多少?疑似病例多少?这些数据都不是很明晰。在这个时候,朱荣辉领导的美髯公科技肩负起完成这样一套软件系统,能够实时更新病例详细数据。那段时间,他们吃在公司,睡在公司,整天去北京疾病控制中心,公司员工有顾忌SARS不愿意到现场的,他不戴口罩带头往现场跑。在他们这样的努力之下,7天以后这套系统就完成并运用于后面抗击SARS的整个过程中,为成功抗击SARS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2003年,朱荣辉获北京抗击SARS突出贡献奖。2008年5月12号,人们都会记得这样一个国殇之日——汶川大地震。大灾过后有大爱,无数充满爱心的人们,相关单位,公司都捐赠了不等的钱物。那么如何才能知道所捐钱物用得其所呢?美髯公公司又着手开发了捐赠钱物跟踪系统,可以准确的知道捐赠的钱物用在什么地方。

   当朱荣辉在谈起这两个故事的过程中,他说到:“在做这两个系统的时候没有考虑过赚钱,就当是为政府为国家做了一点贡献。虽然后来政府考虑到他所做的贡献,补贴过一些钱,但是能够为政府为国家出一份力,那才是最重要的。在清华十一年的时候,家里不用拿一分钱,都是国家出钱在培养我,我博士毕业去了外企,再出国留学,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报效国家的机会,这些事情只是为政府为国家做了一点小事。”

   朱荣辉领导的美髯公科技公司虽然一直在做电子政务,但是他自己一直没有放弃自己机械的本业,自己投资了4000多万元用于开发液压节能汽车。2005年,他创办了创世奇科技公司,专事开发节能汽车,追逐心中的梦想。他说到:“如果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做成了这样的节能汽车,世界汽车行业里将会有我们中国人的名字。”

   美髯公科技公司的英文名称是Miracle,创世奇科技公司的名称是从创造世界奇迹而来。这也代表着他那颗勇往直前,不满现状,创造世界奇迹的心。


  • 结语


   2009年,46岁的朱荣辉,依然行走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脚踏实地的作风,还有那颗无所畏惧的心。


【同学感悟】

  对于成功,对于人生,朱荣辉学长用自己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告诉我们,要乐观面对社会,用一颗快乐的心,笑对人生,笑对社会。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必太介意于成功和失败,不必太介意于荣耀和贫贱,只要能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

——周顺燕

   朱荣辉说,只有把功夫练到家了,才能出手不凡。他也是一直这样做的,在读书期间的博览群书,对英语和德语两门语言的掌握与精通,对文史哲等多学科知识的吸收和积累。他的成功又再一次让我们看到,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即使是机缘巧合的进入外企,也会因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而收获。但是在成功面前他从不止步不前,从外企的退出到赴美读书,从回国创业到进军新的领域,我们期待着下一个miracle的诞生。

——万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