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79级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清华大学[1979级] 刘亚东 访谈纪实

2016-03-17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一辑 |

【编者按】曾经求学于中国两所最高学府,他的身上既有清华人的严谨也有北大人的浪漫。范长江新闻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光环下更闪耀的是新闻人的一颗赤子之心——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清华大学[1979级] 刘亚东 访谈纪实

新闻与传播学院 冯志云


【刘亚东学长简介】

刘亚东,男,1987年毕业于我校电子工程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现居北京市,高级记者,担任《科技日报》副总编,曾获得范长江新闻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走进刘亚东学长的办公室,一位亲切和蔼,眼神爽利的中年男子站起来向我们致意。亲切的交谈,爽朗的笑声,与许多关于他的传记别无二致。

   就是这个刘亚东,自从1992年进入科技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以来,获得了包括“范长江新闻奖”在内的多种新闻奖项,被报社称为“特别能战斗”的新闻记者,如今已是科技日报社副总编。而清华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和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的学历背景,又自然地撩拨起人的好奇心:这位求学于中国两所最高学府的科技记者,有着怎样独特的经历呢?又是什么让他把新闻工作做得如此优异?而工作之外的刘亚东,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 做新闻:强调英语,看重“感觉”


   刘亚东学长学长是以清华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和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的身份开始从事科技新闻工作的。这些与新闻无关的学位,让他常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选择从事新闻工作?对此,刘亚东学长的回答特别简单:兴趣。

   从小喜欢文科的刘亚东学长1979年考上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仅仅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学习好的”考理工科,“学习不好的”考文科。从小要强的刘亚东学长自然是“学习好的”那一类,于是顺理成章地选择了清华大学。但是,正如他所说,“那并不代表我文科不好,或者我不喜欢文科。”恰恰相反,他喜欢文学、热爱文学,大学和硕士研究生期间读的文史类书籍也不在少数。

   兴趣在先,刘亚东学长的科技新闻工作有了最初的原动力。而说到他后来的成功,他强调了两点,一是英语,二是“感觉”。

   英语学习是刘亚东学长自学生时代起就一直常抓不懈的项目。后来常驻美国五年,更让他有机会原汁原味地学习这门语言。现在,他又把英语提升到新闻从业者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在全球化背景中的网络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外语是捕获更多信息的法宝,也是开拓思维疆域的利器。可以肯定,外语是未来媒体竞争的一个制高点。谁抢占了它,谁就掌握了主动;谁丢掉了它,谁就丧失了先机。”

   听说读写俱佳的英语能力在刘亚东学长的从业经历中确实帮了大忙:1993年在摩纳哥蒙特卡洛采访北京申奥时,作为国内同行中为数不多的可用英语工作的记者,刘亚东学长常常是边写稿,边“监听”新闻中心的广播。正是借助于英语这个得心应手的工具,他才捕捉到更多的新闻线索。9天里,他采写并见报45000字,共27篇报道,其中还有4篇长篇通讯。尤其令人赞叹的是,那时他没有笔记本电脑,这每天平均5000字的稿子全部手写而成,其中不乏精品。“在摩纳哥,我成了中国新闻报道团队里的‘新华社’。”刘亚东学长笑说。

   英语也让刘亚东学长有了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用他那句常挂在嘴边的话来说就是:“搞国际报道,要胸怀祖国;搞国内报道,要放眼世界。”

   除了英语之外,刘亚东学长还特别强调新闻的“感觉”。这种很难形诸语言的“感觉”是他一直在追求的东西。在刘亚东学长的语境里,“感觉”更多的是一种天分,一份灵气,是敏锐的新闻嗅觉,是独特的新闻视角,是好质地的新闻语言。

   其实,在初出茅庐的刘亚东学长身上,这种“感觉”就已经体现出来。1992年8月刘亚东学长刚到科技日报社工作的第一天,坐在他对面桌的老同志善意地告诉他要从简讯写起。当时尚不知简讯为何物的刘亚东学长,第二天就拿出了自己的新闻处女作《政治家科技化——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新动向》,后被评为报社的季度好新闻。

   “我当时的感觉是,美国大选应当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而大选中的这种新动向肯定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刘亚东学长说。


  • 谈生活:有容乃大,心中存家


   翻看各种版本的刘亚东学长传记,发现作者对他的评价都是“风趣幽默”、“率真平易”之类。一见之下,果然如此。体魄健壮的他甚至开起了自己的玩笑:“我睡眠很好,而且这么胖,就是因为心大。”

   17年的新闻从业经历中,刘亚东学长不是没有遇到过挫折。正如他说的,“总是有坎坷的,谁会没有坎坷呢。”然而当请他细谈一谈的时候,他思索良久居然没有想起什么具体的事件——足见其心胸之宽广。

   他不无玩笑地说:“所有的事情都要乐观面对,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有时候你要是太认真,想让你不开心的人就开心了。”工作之余,他也喜欢把时间尽量花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比如乐器:“连会带不会,我吹打弹拉一共能玩十几种。”

   关于事业与家庭,刘亚东学长的观点还是那般旗帜鲜明:“在我的心目中,家庭与事业同样重要。”他不喜欢那种为了打拼事业而不顾家庭的“恶俗”段子,还特别提到自己在美国生活时受到的感染:“我住新泽西州的时候,社区周围的很多大型商场每到周末就关门。开始不理解,后来才知道,美国人觉得周末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不应去购物。而且,商场的员工此时也需要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刘亚东学长的妻子是位美声唱法的歌唱家,8岁大的儿子则刚刚荣获北京市少年钢琴比赛第一名。说起这些,他的欢愉之情溢于言表。“我总是遗憾因为经常上夜班而不能陪儿子玩,但我会尽量以其他方式‘将功补过’。”


  • 忆母校:严谨治学,踏实勤勉


   作为清华的学士、硕士和北大的博士,比较和评价这两所最高学府是刘亚东学长绕不过去的话题。对此,他并不避讳:“清华、北大都是我挚爱的母校。清华教我严谨治学、踏实勤勉;而北大给我最宝贵的东西是探索未知的勇气。”

   2006年1月,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前夕,国务院领导要求科技日报尽快发表一篇关于三代领导人论科技与创新的文章。刘亚东学长接受任务后连夜赶写,在不到24小时里便完成了洋洋6000字的长篇述评《为了共和国的今天和明天》。稿件当晚送达中南海,领导阅后仅改动一个字,对文章高度肯定和赞扬。刘亚东学长把这些归功于清华的影响:“清华学生就是刻苦用功,做事情总是会把吃奶的劲使出来。”

   清华的自然科学背景和北大的社会科学背景,再加上挥洒自如的外语,构筑了刘亚东学长从事科技新闻工作的独特优势。良好的理工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都真切地反映在他数百万字的新闻作品中,并且在不断地兑现着他的职业承诺:让科学走近百姓,让百姓走近科学。

   在清华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作为清华学子的刘亚东学长也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希望清华能够博采各家所长,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同学感悟】

   这位在清华工科出身却获得北大国际政治博士学位的师兄已经在中国的新闻行业里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的经历在我们眼里富有了传奇色彩。作为后代学子,我们最好奇最想问的莫过于他的择业选择了。师兄和蔼又风趣地跟我们讲述了他的奋斗史,这里面有机遇,有坚持,有抉择,有兴趣。而最能引起我们感悟,值得我们学习的莫过于他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张忞

   “新闻记者既要具备专业采写技能,又要具备一方面或者几方面的专业知识。现在的新闻机构里,这方面的人才紧缺得很,我们报社也缺。”师兄本硕学的都是电子专业,博士专业也没与新闻沾边,当问及他的采写技能时,他认为这主要是靠自己学习、钻研。课堂内的知识毕竟有限,理论性的框架离不开实战经验的填充。当问及成功最大的因素时,他反复强调了一个听似飘渺的词——感觉。“做好一件事情真的得靠感觉。很多时候你对它有感觉了,你离成功就不远了。”这个感觉,在我看来,涵盖了多重的意思,它有天赋兴趣的成分,也有经验积累的因素。一个人在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尊重自己内心的意愿,扪心自问而不是盲从现实。兴趣和激情无疑是成功最好的药引。

——冯志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