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79级

离开校门,能力比学历重要 ——清华大学[1979级] 陈坚 访谈纪实

2016-03-17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一辑 |


【编者按】从清华的学子到江南大学的校长,他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执着地追求着;寄语清华学子,他一直关注着后辈们的成长;脚踏实地,行胜于言,他就是清华大学1979级校友,陈坚——


离开校门,能力比学历重要

——清华大学[1979级] 陈坚 访谈纪实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郝天、唐好


【陈坚简介】

陈坚,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5月生,1984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1984年9月至1990年12月在无锡轻工业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6月起任江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现兼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轻工联合会理事会副会长,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是Rocess Biochemistry、J. Agricultural and FoodChemistry、中国生物工程学报等7个国内外学术杂志编委;香港大学、西北大学等大学名誉或客座教授。

   

   09年的暑假,我们有幸采访了清华的优秀校友,现任江南大学校长的陈坚学长。陈坚学长身上所体现出的“脚踏实地,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孜孜求学,努力奋斗


   陈坚学长在清华本科毕业后便决心攻读无锡轻工业学院的硕士,在做了这一决定之后,就回家准备考研。陈坚学长告诉我们,考研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通过考研他体会到了自学的重要性;同时也从侧面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优势,在学校课堂上老师会进行指导,教学内容也是经过提炼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种机会。当时,陈坚学长认为比较困难的考研科目是生物化学,但他仅仅准备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便考了六十几分。陈坚老师告诉我们:“我后来的导师是工程院院士,老师夸我短时间自学能到这个成绩,说明我记忆力很好。我发现清华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对问题的表观和内部认识可能更深刻。”

   陈坚学长硕士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处理反应器。在硕士毕业后就留校工作。没多久,无锡轻工业学院就拿到国内第一个发酵工程博士授予权,那一年是1986年。那个年代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很少有人愿意报考博士,当时流行这么一句话叫“傻博士,穷教授,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但1987年学院招收博士时,陈坚学长在导师的劝说下报了名。他告诉我们,当时他什么都没准备,时间紧,老师便对他说考5分就让你上。陈坚学长笑着跟我们说:“清华毕业的,怎么着也得考60分吧,我就努力准备一阵后去考,果真通过了。”问到陈坚学长在本学院读博士的原因时,他说:“我觉得每个时代都应该有一批人去承担一种责任,我觉得这是一种责任感,有大有小,那个时期可能比现在更强一点,当时国内条件不好,一大批同学都出国了,而我选择了留下来,也许正是因为想要承担这样的责任。”

   陈坚学长1995年升任正教授,那时的他才33岁,这在当时属于非常年轻的正教授。

   从此,陈坚学长一步一个脚印,从副主任、副院长,一直到05年当选了江南大学的校长。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校领导级别)、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回国留学人员成就奖等众多荣誉与成就。当问起成功的秘诀时,他说:“没什么,都是从基层干起的,先从科研秘书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就走到了现在,我常说我是从‘车间’里出来的。”陈坚学长这种脚踏实地、为人谦和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离开校门,能力比学历重要


   谈到毕业以后的生活时,陈坚学长告诉我们,首先,社会上非常重视我们清华的毕业生,他从清华来到无锡轻工业学院面试便感到很舒服,很温暖。他说:“当时我刚来没地方住,很着急,结果遇到一个老师,知道是清华来的就帮忙全部安排好。当时觉得很温暖,为自己的母校感到自豪。”对此陈坚学长说,社会上对清华学子十分重视,因此我们一定不能辜负祖国、社会对自己的期望。不过他也坦言,刚去无锡轻工业学院时也会有一定的失落感,因为学校相比清华来说确实很小,科研条件也差不少,不过清华学子一定要想得长远,一定要有自己过硬的本领,过硬的能力。他说:“2006年我们这也来了一个清华毕业的学生,也有和我当年一样的感觉。我就跟他讲没有必要感到失落,首先要证明自己有本事,要显出你的能力来!离开校门能力比学历重要。”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观念上的一个重要变化:人要面对现实,要相信不管在哪,只要做得好,就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重视!

   清华的学生一定要学会面对名校毕业出来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别人对你的期待值会高一些,会注意你的一言一行。陈坚学长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当年有一次跟人说自己是清华毕业的,然后无意间弄了一下头发,其实是无心举动,但别人就会说是甩头,是很神气的;学校外面的人对你的名校身份很敏感,所以关键是你能否通过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 笑谈清华学子


   当被问到清华学子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的时候,陈坚学长概括了以下三点:第一是基础学科能力厚。清华学子基础学科能力厚重,这是毋庸置疑的。有一次学长和一个做反应器的公司老总在讨论一个过滤的问题,就顺手拿起纸笔开始推导过滤过程参数,当时旁边一个工程师感到很吃惊,他已经毕业十年以上了居然还能毫无准备的就开始推导。通过很多类似的事都可以看出清华的学生的功底是很扎实的。第二是自信心强,他说,清华学子其实是很自信的。因为一个人做的事越多,机会也会越多,在同样能力的情况下,自信心强时会做得更好。清华人的自信心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学校培养的。“我记得当年在清华时,选修了一门课叫科技英语,那里的英文教材的前言很难,有许多综合性的内容和词语,老师要求我们翻译并这样跟我们说:‘只要你能通过我这门课,以后绝对没有能难倒你们的翻译了。’还有近代物理实验老师,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小数点错了就要重写,但是他说‘只要你把这个做好,绝对没有能难倒你们的实验了。’”老师们一直都在灌输这样的理念,再加上清华学生受到的好的训练和教育,自信心很容易就被培养起来了。最后一点,是清华学子的脚踏实地。清华的校训是行胜于言,一进学校老师就强调工科学生要比较实。不管是大学或公司,都要靠实的东西,光搞理论和宣传是不行的。当时老师说实习的时候不要戴校徽,因为清华大学的校徽像是办事方便的通行证。年轻人或许会想要这些虚荣,但这都是一时的。直到现在,清华依旧秉承着这样的良好传统。


  • 总结经历,展望未来


   一直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脚踏实地的清华学子是否缺乏管理学知识和人文素养,这些对培养领导力是否会有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陈坚学长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培养应该关注一个主体。管理知识的获取其实也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如果在学校能培养出强大的自学和改进的能力,当你去做管理时就能现学现用。这些技术和操作层面的东西是可以通过自学获得的,不一定要在学校中进行培养。”中国有一部分学科非常缺乏实战经验,比如经济学的老师就应该先去公司中运作,实战之后要进行总结,再回来教书,否则仅仅依靠讲授书本是不够的。背过李白杜甫的诗不一定就能成为好的诗人,重要的是表达能力。知识不是智慧,关键是运用知识的能力。陈坚学长同时也说,作为清华学子,要想提升管理能力,关键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他这样说道:“不一定只有领导者才需要组织能力,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因为即使是个人负责的部分也需要综合别人的工作。要有征求别人意见和综合资源的意识。”学习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能力,这就是陈坚学长对我们清华学子现在的期望。

   陈坚学长之所以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还是得益于在清华的经历和积累。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综合素养让他能够成功应对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信心;清华脚踏实地、行胜于言的作风让他在实际工作中实践和动手的能力强,并受到了其他人的肯定和信任;在清华的教育培养了他很高的视野,让他志存高远。无论大师还是硬件资源,清华的条件都是非常好的,只要大家能够珍惜这些机会,就一定能在未来获得良好的发展。这是校友对自己的总结,更是对我们的美好展望。


【同学感悟】

   “实事求是,自强不息”是陈坚校长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作为环境系系友,更是作为一名清华人,陈校长身上充满着一个学者的睿智,一个平易近人的校长的从容、慈祥。自学考研,让他学会珍惜课堂;博士不值钱的年代他看到了知识的份量;同学们纷纷出国追求美好生活,责任心让他留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不能停留在口头,而要融入我们每个清华学子的思想和行动中。

——郭秋萍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陈坚学长在谈到清华的生活给他带来的一些帮助中的一条:脚踏实地,务实。正如校训所言,行胜于言,深为一个清华人,身上的确是有荣耀的,但是最重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去做事,去锻炼。通过和陈坚学长的交谈,我了解到了作为清华学生的特质,如自信心强、脚踏实地、视野很高等,这些是我在清华度过一年中隐约感受到的东西,但从没有清楚地了解清华在潜移默化中赋予我们清华学子的特质到底是什么,陈坚校长的总结让我豁然开朗又颇有共鸣。同时陈坚学长的人生阅历与经验给予我极大的启迪,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在清华我应该抓住什么,锻炼什么,收获什么,为我的今后的人生准备什么。

——胡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