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84级

“我的道路被清华的阳光照亮” ——清华大学[1984级] 方红卫 访谈纪实

2016-03-18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一辑 |

【编者按】出身贫苦却在困难中逆境而行,年轻有为仍不忘回报母校,清华阳光照亮了方红卫的道路,他的人生轨迹,酸甜苦辣五味俱尝,他,是中国汽车人的骄傲——


“我的道路被清华的阳光照亮”

——清华大学[1984级] 方红卫 访谈纪实

汽车工程系 周博雅、王方、沈铮


【方红卫简介】

方红卫,男,1984年陕西富平县迤山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 1989年本科毕业后到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当时为陕西汽车制造总厂)汽车研究所从事产品开发工作。1995年5月至1996年11月任财务处副处长,因业绩突出,1996年11月被提升为总厂副厂长,主管财务、销售工作,后升任常务副厂长、集团公司总经理。2008年任陕汽集团董事长、潍柴动力执行总裁。


   时值98周年校庆之际,八方校友汇聚清华。我们亦在“孟少农励学基金会”的捐赠现场见到了出资助学的方红卫学长,并如愿地采访了这位汽车行业鲜有的年轻掌舵者。初时,我们很难把一名年产值200亿元的集团总裁与面前这位敦厚、温和的中年人联系在一起。可当他把他求学中的趣事、抉择中的踌躇和工作中的艰苦向我们娓娓道来时,我们渐渐为这位年轻的学长倾倒。20年的奋斗,方学长坚持自己的理想,扎实肯干,把陕汽经营成为全国领先的重型车企业。我们也在访谈中体会到一条卓越的企业家成功的光明道路。


  • 廿年弹指:“问题班级”的团支书


   和大多数被访学长一样,当被问及在清华园里的那一段青葱岁月,方红卫学长浮现出轻松的表情,语调也变得活泼起来。方学长来自陕西的农村,1984年考入清华大学。第一次进入大城市的他所知甚少,但是清华的5年学习,让方学长掌握了知识,怀揣了梦想,他很感激当时的老师和班集体给予的鼓励和帮助。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学生群体似乎也感染了“自由主义”的气息,思想十分活跃。方学长所在的汽41班,正是全校当时全校最活跃的集体。当时的一位老师笑言:“最近又有什么事情了,按住汽41就按住全校了!”


  • 匠心独运,玉汝于成


   1989年毕业时,担任过班级班长、支书等职务的方红卫学长,本可以凭借自己出色的成绩和多年的社会工作经验选择一个在别人看来“很好”的出路。但是方红卫学长毅然决然地在“自主择业”一栏中写下了陕西汽车制造厂。他说,自己本来就是陕西人,怀着回馈故土的情结,选择陕汽亦在情理之中。

   当时的陕西汽车制造厂,还仅仅是坐落在距西安200公里的岐山县曹家乡麦李西沟的大山里的一个军用汽车制造厂。即便是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五丈原,当时不过是穷困原始的山沟沟。创业岁月虽然艰苦,但是怀着梦想的方学长一干就是20年。

   谈到陕汽的历史时学长颇为自豪。为了适应建国后国际斗争形势的需要,党中央提出“光有炮没有车不行,中国的军工企业要快速发展”的口号,陕汽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中国汽车工业的创始人之一孟少农老学长扎根陕汽,并将其带上一个个新的台阶。80年代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陕汽要进行民品的生产,方学长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改革中的陕汽。

   作为刚进厂的大学毕业生,一切都需要从基础工作入手。方学长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道路实验室中,和试车师傅在十分艰苦的地方进行整车性能试验。一天下来,身上又是油又是泥,还混合着汗水,很难忍受。不仅是工作条件,生活环境也和方红卫学长之前的想象有很大差距,“四人一间房,进屋后发现没桌子,连凳子、笤帚都没有。在这样的小山沟里,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还是找不到对象。”方红卫学长以诙谐的语调调侃着艰苦岁月。

   学长接着举了一个例子。他工作第二年的一个雨天,在厂里见到了一个很奇怪的人,那人没有带任何雨具,穿着一双皮鞋,提着一个非常好看的皮箱子。学长觉得蹊跷,走上前去才发现那是以前跟他很要好的一个同学。学长顿时觉得十分欣喜,这可是他毕业以后见到的第一个清华同学,没想到竟然在这么一种场景下见面了。方学长现在还记得同学当时说的一句话:“兄弟,你就在这个地方?”第二天走的时候,学长送给同学一双鞋,因为他的皮鞋湿透了,不能再穿了。“那双鞋是我用半个月的工资买的!”

   方红卫学长在陕汽艰苦条件下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选择,他强调:“在自己还没有做出全部努力的时候,没有完全付出的时候,就轻言放弃,不是我的思维方式。”当时方学长到企业的时间还非常短,不可能说来以后就要索取,希望企业给员工提供多么好的条件。换一个角度思考,新入职的员工对企业真正贡献的确很有限。学长觉得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只有和企业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去理解它,去适应它,并最终去改变它。“轻易放弃,并不是理智的决定”。

   凭借执着,在方红卫学长等一批意志坚定的知识分子的带领下,陕汽用了仅仅20年的时间,成为了中国自主品牌的骄傲。集团公司产品从单一到多线,从军品到民品,从进口到出口,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方学长自豪的说:“中国汽车工业起步于卡车,最让国人骄傲的也是卡车,我们就是要将卡车做大做强,服务生产,服务国防。”前陕汽总工程师任洪常老学长在随后的谈话中提到,陕汽已经开始向印度等地区转让卡车车桥的生产技术了。相较于我国轿车领域频繁引进生产技术,方学长带领的陕汽已经步入了更高的企业经营层次,掌握核心技术,成为合资中的主导者。


  • 前路漫漫,上下求索


   作为20年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清华人,方红卫学长以他从业以来多年的经验,恳切地给予我们这些后辈极其宝贵的忠告和建议。

首先,他针对即将毕业的同学们,提出了“明确自己人生目标”的殷切期望。“要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不是盲目跟风,在做人生规划时,只有知道自己要什么,才会有方向。他说,时下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首选大城市、高收入的职业。这种倾向容易忽视自己能力与所得收入之间的平衡性联系,太过于急功近利的想法往往容易打破这种平衡,使局面不能够持久,很难进一步有所发展。

   同时,择业时也应着重考虑自己的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同样很重要。在业界看来,清华的毕业生很多都理论功底扎实而动手能力欠缺。学长建议我们,多动手多实践,否则学问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不能转化为实际的能力。

   学长以自己当年的心态来做说明:“毕业的时候我不需要一个太大的舞台,也不需要一个太小的舞台,我需要一个适合自己的舞台。”这也是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采访时对自己职业选择的总结和提炼。

   在学校的学习中积累的知识在企业工作中是远远不够的。学长说:新人对于企业的贡献大多在三年之后,在此之前都是企业对学生的投入和付出。在逐步积累的过程中,大学生好比“期货”,需要不断调整自己,谦虚学习,多付出,需要找到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点,需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和长远眼光。方红卫学长以陕汽一个博士生新员工的成长作为典型:“他是所有来的学生中知识结构最全的,实习的时候也最为积极,每天都会做出自己的实习计划,做出自己的实习笔记。情商比较高,很认真,可以和一线的工人打成一片,现在负责技术研发。而同样一个学校来的另一个同学,显然没有他面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和自我调整能力,发展的轨迹就截然不同了。”

   方学长谈到大学生应该克服内心的恐惧和怯懦,迎接不同于校园环境的职场 的挑战。“没有人能轻易取得成功。成功是给那些一般人做不到的,我做得到,一般人克服不了的,我克服了,一般人放弃的,我不轻言放弃的人准备的!”

   “当然”学长话锋一转,“要坚持也要会坚持。”即坚持也不能“愣头青”、“一根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事情再坚持一步就是成功,有些事情提早放弃也许是成功的开始。

   面对外界的赞誉,方学长巧妙地引用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来阐释:“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不要过分的突出自己,时刻关注自己在大环境中的位置,通过不断的调整和配合,达到与周围的和谐。

   “我们很多学弟学妹面临要毕业,走向社会,到你最应该去的地方去。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胸无大志。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当你羽翼丰满的时候,社会会为你提供更大的舞台!”

   方红卫学长在访谈的最后,深情的说:校训是一个灯塔,能照亮我们的道路。虽然在奋斗中遇到很多困难,但是要相信“天行健,地势坤,德赢天下,品质成就未来。”年轻有为的方学长,言谈儒雅,眼光卓识,20年后回到清华的他,感激地说:“我的心路历程被清华的阳光照耀!”

【同学感悟】

   方红卫学长在整个见面活动中都谦逊有礼,慎言慎行。我们无论是听取他的发言、报告,还是最后和多家媒体一同进行访谈,都深刻的感受到企业的领导者在公共场合的辞令严谨。这种气度我想不单单是在学校短短几年培养出来的。方学长也是经历了和我们类似的求学过程,我在访谈中一直在思考,也许方学长大学期间只是比我们多做了几件小事,多思考了几个问题,这也就成为了他日后在企业中能够稳步发展,最后成为企业领导者的原始动力。时下很多同学毕业就想一步到位,就想小富即安,出国啊,去外企,坐办公室,炒股票等等。我想方学长给予我们这些有更多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很好的表率。一定要入主流,上大舞台。

——王方

   个人的发展必须要和国家、行业的发展联系起来。我们来这里学的不仅仅是汽车的专业知识,更是有一种责任感,一种奉献精神。我们不苛求所有年轻人都去做祖国需要的工作,我们也鼓励大家做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清华人真的不应该给普通青年人一样要求自己,我们的使命从入校第一天就烙上了,从大家对我的赞美中就出现了。方学长的成长经历,更坚定了我的一些人生理想: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清华。

——周博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