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85级

在核电事业中战斗 ——清华大学[1985级] 王明弹 访谈纪实

2016-03-23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二辑 |

【编者按从一名潜心学术不问政事的典型的工科生,到掌管整个国家核电工程公司的副总经理,从宁静的校园到国家核电工程的最前沿,王明弹学长的人生一直都在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在核电事业中战斗

——清华大学[1985级] 王明弹 访谈纪实

土木工程系 杜函芮


王明弹学长简介

王明弹,男,1966年10月生,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90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工程专业,1993年7月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反应堆工程与反应堆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3年7月参加工作。  2008年1月当选为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2009年5月,任国核工程公司副总经理。


   刚一走进上海市国家核电工程公司的办公大楼,我们就被“热烈欢迎清华大学学生来工程公司参观座谈”这几个大字震惊了。心中了充满惊喜、不安,同时也充满期待。

   和王明弹校友一同接受采访的还有两位校友,一位是沈大钟学长, 另一位是徐受律学长,二人均为国核工程公司技术顾问。


难忘清华情


   当谈及自己在清华的岁月时,三位师兄都神采奕奕,思绪飞扬:班级集体游颐和园,丰富的体育活动,罕见的自行车,永远爆满的图书馆,加入军乐队,学生舞会,老学生宿舍……在回忆中,他们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无忧无虑的在清华园的日子。

   “爱国情怀,健康工作,热爱事业。”当我们问到在清华获得的做大收获是什么时,三位校友的回答竟然高度一致。

   王学长提到,在公司新招进来的员工中,很容易辨别出哪些是清华的学生,因为他们肯钻研、务实,形成了清华学生特有的作风,这是一个学校可以赋予学生的最珍贵的财富。

   虽然在校期间也经常和老师探讨学术,但是85年入学的王明弹学长觉得自己在毕业后和老师们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了。如今自己可以和那些曾经无私向自己传授知识的老师在同一个领域共同奋斗,这何尝不是一种荣幸。热爱,是老师传递给他的信息,也是他坚持核工程的信念。

   今年沈大钟学长刚刚回过母校,与同学和老师们在毕业50周年后再相聚。“我已经为祖国健康工作了五十年,现在虽然退休了但仍然被返聘回来做技术顾问。我相信在清华养成的每天锻炼的习惯可以让我为祖国工作更久。”沈老兴奋地问我们,现在下午四点半的时候学校的广播是不是还会催促同学们外出运动,大家是不是还热衷于各项体育运动。

   “年轻的时候不觉得身体有多重要,工作后才越来越感受到清华重视体育健身的正确性。”


拳拳报国心


   从一名潜心学术不问政事的典型的工科生,到掌管整个国家核电工程公司的副总经理,如今的王明弹师兄已经成为清华校友中“双肩挑”的典范。他究竟是如何从单纯的学术走向学术与管理相结合的道路?怀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王明弹学长说,其实他自己并没有刻意的想要去改变什么,他不过是踏踏实实地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无论是科研还是管理,都全身心投入。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的前身叫728工程设计队,是周恩来总理当年为建设核电站专门指示成立的。它自主设计了我国第一座30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站和出口到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参与了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工程,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还为社会上设计了很多非核工程,在民用建筑业也享有盛名。

   毕业后,王明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核工院的硕士研究生,并师从著名的核工程专家夏祖讽教授。当时夏祖讽教授正带领课题组完成巴基斯坦核电厂的抗震概念设计,并就核心问题——地震作用下的土体-结构相互作用进行初步估算,希望通过非岩石地基的攻关实践来培养年轻接班人。导师这方愿意让学生分享前期的科研成果以便学生更快进入角色,并利用其本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来构建合适的分析计算模型;学生这方求知若渴,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自己超强的计算机程序操控能力。师生两人优势互补,很快就攻克了地震作用下土体-结构相互作用这一核心难题。王明弹在科研实战中快速成长,毕业论文水到渠成。后来,王明弹成为了该院土建结构设计中的中坚力量,并担任了院长助理、副总工程师兼土建院院长等职务。

   当谈到为什么选择核电工程作为自己的事业时,王明弹学长谈到:“改革开放30年来,老百姓生活有很大提高,这是国内外多数人普遍承认的事实。但同样应当承认,国家的资源和环境付出很大,境况触目惊心。去年初的冰雪灾害,4月太湖再次出现蓝藻,今年2月山西又发生矿难,凸显国家能源配置和环境安全问题严重。”王明弹学长继续说道,“核电是唯一经过证实的,能以基本负荷方式大量提供电力的技术,既可靠又没有空气污染。发展核电是我的兴趣事业所在,也是我们国家迫切的需求。”一颗拳拳报国心,或许正是王明弹学长全心投入在核电领域这么多年的内在动力。

   他希望仍身处校园的我们,将来在选择人生方向的时候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而要把目光放长远,多考虑这个社会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你们学土木工程专业,如果毕业后去做房地产,每天只想着开发一个楼盘能赚多少钱的话,就不能很好的实现清华学生的价值。你们是精英,代表着国家未来的走向,应该去研究一些尖端的还未被攻克的难题,比如桥梁大坝的建设。桥梁大坝的建设可能会比较多的在西部或者其他偏远一点的地方,远离繁华,又没有多少钱,但想想等你建造完之后,二十年、三十年后回过头看,你会觉得比造几个楼盘有意义得多,这种荣耀感是无法替代的。”

   学长这番语重心长的劝告,既是对于我们后辈的期望,更是他这一生为国家而努力奋斗的信念的最好表达。


共谋百年校庆


   提到清华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学长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只在硬件上下功夫,教学楼、学生宿舍、大礼堂等这些硬件设施只是最表面的东西,最重要的还是软件。有人说,清华是“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做三流的题目”,所以说,想要进入顶尖大学的行列,我们就应该在有多少世界顶尖学者,有多少大师,触及到多少尖端课题上多下功夫。

   学长表达了对于未来清华大学能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美好祝愿,但是同时也不无忧虑。聊天中,他谈起最近回清华时,现在的清华已经跟他们时代的清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围建起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园区,五道口也已越来越繁华,商业的氛围渐渐侵染清华园。而大学是需要一个安静的、不受诱惑的环境的,几位校友对此都不无忧虑,希望清华的学术环境不会受到影响。

   同时,他们也对我们当代清华人提出了殷切期望,他们说,我们是清华的产品,未来我们步入社会的时候,都代表着清华的形象,清华的学生之所以能得到广泛认可,正是因为长期建立起来的名声。名声建立难,但要毁起来则容易。

   最后,借用三位学长对当代青年人的期望,与诸君共勉:本色,宽容,把握机会,把握基本道德准则。


【同学感悟】

   在和学长访谈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还是学长心中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老一辈清华人的心中,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不断积累,不断进步,都是为了将来可以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可以为国家做出贡献。他们怀着一份执着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并最终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

   反观我们现在,大家平时过多关注成绩,参加社会工作,往往是为了将来可以出国,可以推研,然后可以找一份好工作,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去追逐名和利。在拜金主义引导的浮躁的社会风气感染下,校园中也充斥着急功近利的心态。这是清华精神的遗失,更是信仰的缺失!

   所以,我们应该多和老一辈的清华人交流,去感受他们高洁的风范,崇高的理想。当目标在天空时,可以到达树梢;而当目标在树梢时,只能到达路边。所以,只有像学长所说的那样,“在选择人生方向的时候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而要把目光放长远,多考虑这个社会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杜函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