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夏鼐的学术之路

2012-12-11 |

○韩石山

怎样在学术上成就一番事业,有通例,也有特例,相比较而言,特例给人的启示更大些。近读十卷本的《夏鼐日记》,对此深有感悟。

未读之前就知道,夏鼐先生(19101985)是中国考古界的泰斗级人物,解放后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晚年曾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同时知道,他是个有留学背景的人。

心想,定然也像许多这样的优秀人物一样,少小聪颖,志向明确,国内读罢大学,出洋继续深造,孜孜矻矻,终成伟业。读罢方知不是这么回事。夏先生入考古一行,纯粹是阴差阳错,甚至入文科这一门,都不是出自本心。然而这些,一点也不妨碍他在考古学界成就一世的英名。

且看他的学术之路是怎样走过来的。

浙江温州人。1927年夏,温州十中毕业,来到上海,考入光华大学附中(高中)。第二年春季开学,以岳父丧事留家开祭,未按时到校,“不料光华附中高中部适于其时划分文、理二科,令各生自行认定。庞元龙以自己认文科,故将余亦报入文科中,余入校始知之,当时分科并不严格,故亦听之”。别以为这是少年时对自己兴致的错判,不,直到上了大学历史系,他还在想着转到生物系呢。

1930夏, 同时考上燕京和清华,光华大学也可免试入学。他选择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第二年经考试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入学不久,918日便到教务处问能不能转系。“吾问如转生物系能否得到允许,据云须系主任及教务长允许……一个晚上,都踌躇莫决:‘到底读文科抑理科好呢?’”后因他故,未能转成,只好待在历史系,师从蒋廷黻先生认真读书,且与同班同学吴晗组织历史研究会。

1934年夏天毕业,又考入清华研究院。历史系仅一人,以最高分录取。几乎同时,清华招考留美公费生。他的长项在中国近世史,但这一年的留美公费生指标里,没有中国历史,与中国历史相近的,只有考古学。要留学,只有报考古。也不是容易考的,参考者中竟有河南大学考古系的主任。可他还是考上了,且成绩在北平参考四人中为最高。

清华研究院为他聘请的研究生指导员是傅斯年和李济二先生,依学校的安排,可先去安阳考古基地实习一年,然后出国。按说这下该死了心,矢立志于考古事业了吧。

真要这样,就不是夏鼐先生了。3月间在安阳,得吴晗来信,说1935年度的清华留美公费生名额里,有经济史一门,他的心又动了。于是让吴晗替他问梅贻琦校长,可否保留去年考古生的名额而参加今年经济门的考试。5月初,吴的信来了,说梅校长“意见如欲考经济史刚必须放弃考古学,因兄为本校学生,如一通融,必将引起各方责备及纠纷也……结果如此,殊令我失望,恐我只好咬牙硬干矣。”

这样,19358月来到英国,入伦敦大学,师从考陶尔德研究所的叶兹教授学习考古学。没过三个月,他就看出这个叶兹教授的底子,“是一个不懂中文,又不懂考古的人,做起中国考古教授,却有点滑稽”。而这时,还有一位史语所派出的年轻学者吴金鼎,也在跟着叶兹学习,“条件是允减低学费一半,以襄助指导他人写论文为条件”。

不管别人怎样,他是再也忍不下去了。19364月,毅然离开叶兹教授,投师到伦敦大学考古系主任格兰维尔教授门下,学习埃及考古学。同时给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写信,要求延长一年留学期限。再后来,又去埃及参加考古发掘,终于获得博士学位于1939年回国。

对夏鼐与吴金鼎两人,面对叶兹做出的不同选择,李济有个刻薄却不失公允的评价。19375月间,李济来伦敦讲学,见到了在英国学考古的几个年轻人,据同在英国留学的曾昭燏转述,“李先生曾谈及叶兹教授,此后决不再送学生跟他念书,说吴君太老实,不知变化,颇赞成我去年的转系,说这便是南人与北人气质的不同。”

学术上成功的通例不必说了,作为特例,夏鼎先生最为可贵的是,有着浓厚的读书兴致。“我曾几次对友人说,我的念书成了瘾,用功这字和我无关,要克制欲望读书才配称用功,上了瘾的人便不配称用功。不过我的读书瘾是喜欢自己读书,不喜欢有教员在后面督促着。”喜欢读书,逢考必赢,可说是夏先生成功的不二法门。

转自《科技日报》2012128

相关新闻

  • 012021.03

    作为考古学术家的夏鼐是如何长成的——从《夏鼐传稿》说开去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穿着淡蓝色布衫的长者,带着一身的书卷气,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让岁月无法冲淡的背影……掩卷之时,我想起一位考古界前辈的话,“夏鼐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学者”!

  • 172023.11

    夏鼐:打开科技史与考古学交叉研究新视野

    我在做研究生时就读过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夏鼐先生的《考古学和科技史》,特别是他关于古代墓室壁画星图以及二十八宿的研究,当时对我的启发很大,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从事关于中国古代星空的研究。现在有机会重新阅读夏鼐的著作,是我学习的大好机会。这本书初版于1979年,当年即入选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影响了一代科技史家。我读研究生阶...

  • 142017.06

    夏鼐:考古工作切忌“挖宝”思想

    夏鼐主持国家考古研究机构三十余年,为推进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坚持考古研究的基础是田野工作,注重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

  • 132023.04

    卅年翰墨愈精神——我和我们心中的罗荣渠教授

    学人小传罗荣渠,1927年出生,1996年去世,四川荣县人。历史学家。1945年考入西南联大,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到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工作,1956年回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曾任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会长等。著有《现代化新论》《现代化新论续篇》《美洲史论》等,主要成果收于《罗荣渠文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

  • 132018.12

    梁方仲:一代通才 命途多舛

    他自幼受家学熏陶,奠下深厚的国学根基,擅长文章诗词。既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的激荡,身处新旧思想缝隙间。

  • 142016.11

    张国刚谈清华史学传统

    历史学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1911年建校初期就开设有中国史、西洋史等课程,1926年正式成立历史系,著名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

  • 052010.11
  • 142004.04
  • 232020.09

    那些优秀的清华“未毕业生”们

    历史上,老清华长期以卓越的教育质量而闻名遐迩,培养过成千上万的毕业生。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历史上也出现过相当数量的“未毕业生”,其中不乏各路才俊,不少人甚至成就卓著、蜚声中外。清华初期的“未毕业生...

  • 19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