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钱易:将污泥浊水化为青山绿水

2019-05-30 | 程唯珈 | 来源 《中国科学报》2019-05-28 |

钱易

江南水乡鸿山镇位于无锡市东南部,镇上有一条小河,宽不过10米。这条小河有一个奇特而又响亮的名字,叫潇傲泾。从这条河边走出了1位国学大师、5位院士,其中就包括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之一的钱易。

先民聚水而居,钱易临水而生,一生与水结缘。

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这位耄耋老人依旧保持着如水般的恬静与柔和。“将污泥浊水变为青山绿水,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回首那段在中国工程院的奋斗历程,她的眼中透露着欣慰和自豪。

“蒙在鼓里”的院士

25年前,当得知自己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钱易还有些震惊。

“当时我走在校园里,张光斗院士迎面走来说,就从未见过像我这样的人,自己的事都不上心,让别人操办。我被训斥得一头雾水,后来才得知,自己居然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了。”提及这段往事,钱易至今觉得好笑。

这一切还要从中国工程院的创建说起。

1992年,张光斗、王大珩等6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共同讨论后,由罗沛霖执笔写成一份《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报送中央,中国工程院的筹备工作随即启动。

其中,第一批中国工程院院士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或者相关部门负责人推选产生。

那时的钱易,已经结束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卫生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习并留校担任教师,主攻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技术处理。她在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处理机理及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研究成果在食品、造纸和化工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直到最后我才知道是张维和张光斗两位学部委员推荐了我,我所在的环境工程系领导安排了一些对我比较了解的人,为我撰写了院士申请材料,而我从头到尾都蒙在鼓里。”钱易笑着说。

水太少、水太多、水太脏

来到中国工程院后,钱易的工作重心由原先的污水废水处理技术拓展到水资源的战略研究。经过多年走南闯北的现场调研,面对中国的水危机,她用“水太少”“水太多”和“水太脏”三个词概括。

首先是“水太少”,北方一些省份严重缺水,农业生产常常遭受旱灾。

以北京为例,先天自然降水量不足,加上人口不断膨胀,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为此,国家进行了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如首钢搬迁和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及采用节水灌溉模式等,成果显著。

其次是“水太多”,洪涝灾害频繁。

钱正英院士曾说过一句话:“我们要改变人和洪水抗争的对立关系,要与洪水和谐相处,变抗洪为利用洪水资源。”这让钱易深受启发。

长期以来,人类为了免遭洪涝灾害,修堤筑坝,与洪水不懈抗争,但这种做法往往难以收到理想效果。在钱易看来,暴雨、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正确的做法应是与其和谐相处。要留出足够的行洪、泄洪空间,并采取措施蓄积洪水,积极利用洪水资源。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海绵城市,目的就是变害为利,解决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相比于前两者,钱易认为“水太脏”的问题更为紧迫。“水污染治理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日本的经验表明,至少需要30年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钱易表示,城镇污染源的治理,不仅需要解决污水处理厂的集资、设计、选址、建造等问题,解决城市排水管网配套、污水处理厂运行保障机制等问题,更要推行工业、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大力推动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的产生。同时,应加快城市废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实施废水资源化、能源化,并切实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提高饮用水安全性。

站在巨人肩上

“作为国家智库,中国工程院的咨询项目始终立足国家战略需求。”钱易参与最多的就是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项目队伍中,中国工程院集聚了各领域的院士或高校年富力强的教授,涵盖老中青和各学科的人才,综合性很强。

“这些项目的领导无论是业务还是管理能力都很强。我前后参与的七个关于水资源的项目,都是钱正英院士担任负责人。”钱易回忆说,钱正英对于业务的思考格外深入,还经常与各课题负责人一对一地沟通探讨。

在前辈身体力行的影响下,钱易对待环保事业一刻也没有歇息。和她共过事的助手告诉《中国科学报》,尽管年岁已高,但钱老依旧时常来校讲课并承担培训班的教学任务。“她就像春蚕,为环保事业‘吐尽丝’。”

如今的钱易将目光投向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必不可少。”谈起新工作,钱易神采奕奕。

她表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必须同环境保护相协调。我们应该进行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类需要,又不致损害未来人类需要的发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们的要求。


相关新闻

  • 102017.01

    王金南:青山绿水千秋事

    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王金南在清华大学学习长达10 年时间。可以说,无论是专业上所学到的知识,还是清华人代代相承的实干精神,对王金南的影响都是不可磨....

  • 312022.10

    殷盼超:将梦想转化为明确人生目标

    “科研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实验室里,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前沿软物质学院教授殷盼超(2005级化工)拿起一张看上去像塑料的“圆片”,这是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正在研究的质子交换膜。据透露,其科研团队在研究利用散射方法表征软物质方面,已经达到与世界齐平的状态。“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承担了教育和科研的双重使命。”殷盼超表示,他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句话...

  • 092022.08

    杨嘉墀:将生命化为银河中的一颗星

    杨嘉墀(1919.9.9—2006.6.11),江苏吴江人,著名自动化和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自动化与控制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4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受聘为西南联大电机工程系助教。1947年留学美国,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和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制成功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杨氏仪器)。1956年回...

  • 202024.02

    于洋 | 将纸上“施工图”转化为防灾“实景画”

    浙江这片土地,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是一片兼具人文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地区,文人墨客留下数不清的经典名篇更赋予这片区域一份独特的淡雅气质,宛如一幅意境深远、底蕴丰厚的“富春山居图”。也正因如此,人们很难相信,这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份其实常被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侵扰,尤其是在梅雨季节、台风频发之时,一些突发性强、覆盖面广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经常会带来房屋损毁、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而这些游客大多看不到...

  • 162023.09

    双碳领域崭露头角,立志守护青山绿水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22023.10

    继承优良传统,努力将远大志向转化为实际行动——2023年化工系“春化秋实”联合支队社会实践纪实

    清华毕业生,会做出什么样的职业选择?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专业和行业将发挥什么作用?传承四十余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在今天能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暑假,清华大学化工系“春化秋实”联合支队再次出发,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支队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努力发光发热”为主题,前往新疆、福建、浙江三地,在18天时间里访谈了十多位清华校友,并在校友工作当地参观、调研...

  • 112017.07

    王元化与钱锺书

    王元化和钱锺书交往绵长。1981年,王元化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学)评议组成员,与王元化同时被聘的还有王力、王瑶、王季思、吕叔湘、朱东润、李荣、吴....

  • 242011.03
  • 032017.07

    清华博士拒绝美国博后返乡酿杨梅酒 导师钱易称他后生可“慰”

    谢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15届毕业生,师从钱易院士和汪诚文教授。在毕业的路口,他放弃了交通银行总行管培生的发展机会、放弃了格林美环境发展战略总监的高....

  • 17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