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陈荣:清华赋予前进的行囊

2011-05-13 |

陈荣 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结构病毒学研究组长。199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7年获清华大学生物化学硕士,同年赴美攻读美国贝勒医学院结构病毒学博士学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上海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2008年当选为美国病毒学会终身会员。2009年起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低温电镜专业委员会委员。2010年起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陈荣科研团队

社会对一所大学的评价,最终是以这所大学所培养的毕业生的全面质量和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来评价的,即校友在社会上的声誉、贡献,是对大学最重要的评价标尺之一。

清华大学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凭借古老的文化积淀和精锐的学术力量成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百年来,一代代学子志存高远,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步履,践行着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母校在海内外的声誉谱写了一篇篇精彩华章,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族中坚和社会精英。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结构病毒学研究组组长陈荣正在以清华的前辈先人为榜样,以清华的精神为鼓励,积极进取着。

在知识的殿堂遨游

陈荣于1990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1995年本科毕业后攻读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97年硕士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开始学习利用结构生物学方法研究病毒和病毒蛋白相关方面。

病毒的微小,结构的枯燥,却伴着一颗热情的心,陈荣感念于母校对自己的培养,“我在清华整整学习生活了七年,度过了一段难忘的青春求知岁月。当时清华生物系的培养模式是从清华作为理工科综合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我们因而有幸学习了大量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还有计算机编程、电子电路等。今天生命科学的大发展很多来自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比如结构生物学包括X射线晶体学是与物理学的交叉,合成生物学有与化学的交叉,计算生物学有与数学和计算机类学科的交叉等等。清华生物系实际上走了一条很有特色的培养路子,我自己受益匪浅。我非常感谢从母校清华中的所学所得,不仅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更重要的是在母校学习生活期间,耳濡目染,亲身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母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一直伴随着我,鼓励着我。”

1997年硕士毕业后陈荣到美国贝勒医学院读博,开始结构病毒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这一学科正是病毒学和结构生物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象是病毒、病毒蛋白及相关大分子复合体,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病毒组装、复制以及感染致病等诸多方面的结构学基础,为阐明病毒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2003年博士毕业后,陈荣继续开展结构病毒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相关工作,直至20081月回国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在美国的10年期间,陈荣在X射线晶体学、冷冻透射电镜三维重构和病毒学等方面辛勤积累,厚积而待薄发。如今的陈荣研究员继续专注于这一领域的工作,希望以自己的所学贡献于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将自己个人职业的发展与人民的生命与健康紧密相联,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实践自己的人生,在实际中践行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生物科技时代的弄潮儿

20081月,陈荣自哈佛回国,选择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继续从事科研工作。陈荣原计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研究对象,综合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开发有效治疗手段。因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广泛感染致病,相关治疗在世界上还是个难题。然而突发状况使陈荣的科研方向发生了改变。

20083月,安徽阜阳突发严重的手足口病疫情,随后发现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要致病原。病因虽然找到了,“但在临床上没有疫苗或药物等治疗手段。我当时觉得针对这个病毒的研究是中国科学家的责任,觉得自己在结构病毒学方面的技术专长能够为开发治疗手段提供帮助。”在这样的背景下,陈荣离开了原定的从事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研究计划,开始投入到EV71研究上来。

“我们的工作一是可以帮助建立多种药物筛选模型,二是可以开展基于三维结构的药物设计工作,三是能够优化疫苗和中和抗体的设计。”这是陈荣对自己工作的定位。

陈荣和他的课题组成员们利用酵母双杂交手段,结合免疫共沉淀和荧光共聚焦等方法,构建病毒与宿主细胞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由于病毒不可能脱离宿主细胞而独立复制,我们的工作将能够发掘重要的与病毒感染致病相关的宿主因子,并开发新的抗病毒靶点和药物筛选平台。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解析在病毒感染致病中起重要作用的大分子复合体的三维结构,获得与重要功能相关的高分辨率结构,并在此结构信息的基础上,虚拟设计小分子药物。这个课题我们目前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病毒高分辨率结构的解析和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

在奉献中收获至深幸福

2003年的SARS事件让人至今印象深刻。20057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开始运行,就是为了力争在病毒学、免疫学和疫苗学相关领域成为国际一流研究机构,为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作出贡献。加入到巴斯德所的研究团队中,在科研实践中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在奉献中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是陈荣的人生目标之一。

“清华有着优良的爱国传统,她所提倡的双肩挑和又红又专理念深入人心。清华有着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业绩,清华园里很多的先人和前辈都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清华的人和事影响我的太多太多。对清华的爱,对母校的回馈,最重要的就是从我做起,把自己的所学用到科研和生活中,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把清华的精神传递下去。”陈荣说,在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方面,因为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和健康,所以需要在国家层面革新体制,鼓励资源的最优配置,建立起最有效的方式来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威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这样的体制需要打破条块分割,鼓励资源共享和各参与方高效率的协作,鼓励良性的开放的竞争。

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上受人尊重,具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现在国家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科学技术的作用不可取代。科学家应该勇敢承担起时代的使命,在创新科研中作出自己的贡献。而国家的考核机制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包容创新思维的培育和发展。”

“现在国家已经很重视自主创新了,但见到成效估计还有很长的路。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必须很好解决:一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彻底扭转拜金主义思想,扎实培养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句话很有道理:看一个民族是否有前途,就要看这个民族尊重什么样的人,以做什么样的人为荣。二是要有科学的评估体系。在科研思想上有包容性,尊重科学的严肃性;学术上的分歧不能简单以行政命令来处理。科研中的求异思维往往是自主创新的起始。三是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下功夫,积极创造条件,培育体制以鼓励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发展。”

“清华有着好的学风和学习环境,有着好的文化沉积。今天清华园里的配套设施和仪器设备比以前大大改善了。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全面健康人格的发展。人才培养,以培养人为先,以具备才为后。清华正努力朝着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前进,所培养的人在装备一流科学技能的同时,需要辅之以更多的人文素养培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样才能在不同的岗位上更好地发挥科学才能。”这位在结构病毒学领域辛勤耕耘的学者对学子温情寄语。

喜欢的工作、和睦的家庭、协调的团队和淡然的心境;不断向自己挑战,敦促自己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努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积极培养社会有用人才——这是陈荣理想的工作和生活。

校友是母校的名片,无论天南海北,都在传播母校的名声。无论走到哪里,始终拥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坚定信念,陈荣的清华人生正在越发完整、越发饱满……

(王继光 王景)

转自《科学时报》2011513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