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精神鼓舞清华人前进

2009-05-21 |

清华人的优良传统,正在一代比一代更加发扬光大,我对母校的前途寄以无限的希望。

刘昌裔(1937

2001年是清华建校90周年。清华培养出来的人才,为祖国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清华人在世界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各个领域,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使清华大学蜚声海外,名闻遐迩,使每位清华人感到自豪。清华的成就,是清华人数十年不懈的努力所取得的。是什么力量促使清华人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奋勇直前,攀登科学巅峰,摘取文学桂冠,在条条战线上、各种领域里出类拔萃,硕果累累?我认为这个动力就是“清华精神”!正是这精神,鼓舞了清华人前进!这精神是什么?是胡适从美国带回来的所谓科学 Science和民主(Demo cracy)吗?当然,这两种精神是要的,但不全面。是冯友兰教授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吗?清华人大多数恐怕不会对此感兴趣!如果叫我说,我也没有确切的定义可以摆得出来,不过,我自走进清华园接受清华的教育,受了清华精神的感染,数十年耳闻目睹清华人在各方面的业绩,无形中感觉到清华精神至少可以归纳为下列两点:

刘昌裔学长

一、哀兵士气精神

清华的诞生源于美帝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其动机是对华进行文化侵略,美帝想通过清华来替它培养“亲美派”,希望这些亲美派回国掌握政权,为美国的利益服务。在《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册第9页,刊登了斯密士(Arthur H. Smith)1907年所著《今日的美国与中国》一书中的一段文字,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美国在三十年以前已经做到把中国留学生潮流引向这一个国家,并使这潮流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与最巧妙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使用从知识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可是,美帝如意算盘并没有打成,清华人认识了清华的诞生是国耻的产物这一本质,八国联军的耻辱,刻骨铭心!为了反帝反封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只有发奋图强,分秒必争,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就是《孙子兵法》上说的“哀兵必胜”的士气,清华人都憋了这股子劲在肚里,都有卧薪尝胆、为国争光的壮志,遇到国家危难,勇于牺牲个人利益,视死如归。例如1932年毕业的(土木工程系)校友沈崇诲烈士,在1937819日对日作战,身为我国空军第二大队某中队副队长,驾机出发轰炸吴淞口日舰时,以飞机直冲日本主力舰(旗舰)长门号殉国,就是“哀兵士气精神”的体现。又如许多清华学者如钱学森、华罗庚教授等,放弃在国外的高薪待遇和优越的工作环境,毅然回归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才华,他们说:“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像这样的清华学子,包括老中青校友,比比皆是,大家都知之甚稔,兹不多赘。综上所述,清华人都认为国家积弱,挽救危亡,匹夫有责。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是本着这种精神,鼓舞着每位清华人奋勇前进。

二、自我开拓(Selfcultivation)精神

记得在清华学习时,每晚排队等图书馆开门,以免后到找不着座位。我们不说到图书馆看书本,而说:“开矿去”,因为“Self-cultivation”这个词,在英文中是“耕作开荒”、“培养”的意思。我们读书,做学问,就是在开垦我们头脑中这片处女地,使这块沃土经过耕耘,成为膏沃之地,获得丰收。这种自我开拓精神的养成,是清华人成功的保证。清华人对待学习和工作,本着这种精神,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挠他们前进的脚步。例如钱钟书学长几乎无书不读,甚至将《大英百科全书》从头到尾通读一遍,以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去攻书城,岂有不过关斩将、势如破竹之理?

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自我开拓是一种精神鼓舞,使人保持奋发图强的意志,阔步前进,跨越艰难险阻,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在解放初期,由于“左”倾路线的失误,说社会学是“资产阶级的社会学”、“庸俗的社会学”,总之是反动的,应该取消。我原来是以“人口学者”的身份在前国民党政府内政部人口局任“技正”,从事我国人口普查的技术工作,这下可没有饭吃了。但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凭一枝秃笔,一面写文章,一面写字画画,我依然活得很充实。所凭的也是自我开拓的精神,母校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我写这篇文章是我的由衷之言,是前辈清华人的光辉业绩,对祖国建设和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在世界科学、文学以及政治、经济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使清华人引以为豪。清华人的优良传统,正在一代比一代更加发扬光大。现在,清华大学正在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我对母校的前途寄以无限的希望,同时感谢母校对我的栽培,使我终生难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