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自强不息”精神鼓舞了我

2008-11-22 |

——回国工作的一点体会

欧阳谦(1982

我是77级水利系的学生,1983年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流体力学,19882月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国,加入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先从事保险部工作,后转入银行资金部工作,从事外汇交易和债券交易,属于180度的大转行。在转行初期,自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由于是从彻底的外行直接转入金融行业,刚刚来银行时甚至不会算利息,必须一步一步地从最基础的学起。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自认为在金融界已经入门,在银行内部负责过很多工作,1995被提为总行的副行长,1999年还出版了自己的专著《资金效率》,并获得2000年国家图书奖。这几年来,在进入一个新领域的过程中,是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精神鼓舞了我,才使我能有今天的成绩。

作为一名从国外回来、在国营企业里工作的留学生,我感觉困难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台计算机,多少座现代办公大楼,而是在于人们的观念和意识。许多在国外市场经济中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国内的转变时期却要费很大周折,也许还不能完成。人的阻力往往是最大,而这样的阻力往往来自于意识和观念的不相适应。例如,中国的企业还没有学会按照规则办事,更多地还是喜欢任意地、人为地决策,如果没有竞争、没有WTO,也许我们还会沉浸在传统的经营方式中。

另外一个困难是如何对待人才。14年前我刚刚回国时,我和我的同事们如饥似渴地向国外同行学习如何做业务,现在,我已经成为企业中的一名高层管理人员,我们在岗位上面临的首要课题已经不再是如何做业务,也不是如何引进资金,而是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如何使用、激励和保留我们的人才,许多中国企业的管理层已经意识到,在知识经济环境中,掌握现代知识的人才是决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龙永图在一次题为《放下莫名的恐惧》的讲话中,谈到中国入世后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革新观念、按规则办事、政府转变职能、使人才得到最大的发挥。其中观念、按规则办事和人才问题都是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有着切实体会的挑战。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这样的挑战就显得更加严峻。回国的留学生本身可以说是人才,如果我们能够将一些新思维和新观念引进中国,也是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最大的贡献。而我们的母校清华大学近几年来也进入了许多新的社会科学领域,必然在新观念和人才这两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为清华的学生,我牢记“自强不息”校训,争取在工作岗位上作出更大的成绩,也希望我们的母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