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梅贻琦后人讲述事业和生活上的梅贻琦

2010-12-03 |

  20101128日上午,梅贻琦先生的儿媳刘自强女士(梅祖彦先生之妻)和他的侄女袁刚女士一起来到了清华大学热能系热动03班主题团日现场,详细讲述了生活与工作中最真实的梅贻琦校长。

  事业上的梅贻琦  

  两位女士首先从梅贻琦先生的事业说起。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梅先生倾其一生于清华的教育事业,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

  在交流中,刘自强女士多次向同学提到梅贻琦先生最著名的教育格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先生所谓的大师不仅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而且还必须有令人折服的师德。梅贻琦认为:老师不仅要“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栽培”树立榜样。

  “民主、自由、独立”是梅贻琦先生一生所倡导的。所谓民主是说对学校校务管理非常民主,不论在清华大学还是后来合并的西南联大,主管校务的职能部门首长无一不是饱学的名士;所谓自由是说学校自由探讨之风盛行,梅先生特别鼓励中西学术交流,积极支持教师出国讲学和在国外发表论文;所谓独立既指要独立思考,也指学校应独立于政治之外,对此他曾这样写道:“对于校局则认为应该追随蔡孑民先生(即蔡元培)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

  刘自强女士还谈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梅贻琦先生。时值祖国危难之际,梅贻琦亦以救国为己任。据刘自强女士回忆,抗日战争期间,梅先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一子一女送入军队任翻译,并且他曾这样教育出国留学的学生:“诸君在国外的时候,不要忘记祖国;在新奇的社会里,不要忘掉自己;在求学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务要保持科学态度,严求真理。”

  生活中的梅贻琦

  接着,袁刚女士以生活中的梅贻琦为主题进行了补充。她对西南联大的那段生活记忆尤其深刻。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袁刚女士随同家人一起,搬进了梅贻琦先生家中,近距离地接触了梅贻琦。

  她说,梅贻琦先生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当时受物质条件限制,梅校长一大家人都住在清华办事处。办事处楼上仅有的一间房是梅先生办公的地方,楼下的三间房分别是会客厅、厨房和孩子们的卧室。当时条件极其艰苦,住房条件也很紧张,但是每当有其他教师生活困窘需要借宿时,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让自己的孩子回到学校去,从而腾出房子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袁刚女士的回忆中,作为一家之长,梅贻琦先生是一位合格而优秀的父亲。他教育孩子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从不训斥子女,并坚定地认为教育子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梅贻琦特别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对孩子们的选择,他会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但不会干涉他们选择的自由。当时梅贻琦的大女儿想嫁给一个华侨,他并不很认同,与女儿经过耐心长谈后,女儿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最后梅贻琦只是无奈地调侃一下,“可惜不是个读书人,不过所幸“高度”相当”,他尊重了女儿的选择。刘自强女士还谈到自己的丈夫当年选择当空军翻译时,梅先生也向儿子建议道:“在学校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希望能够珍惜,先考虑学业,再找机会报效祖国”,但最后是去是留,梅先生还是完全让儿子自己拿主意。

  平时,梅贻琦先生还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袁刚女士回忆说,梅先生喜欢喝酒,爱好园艺。他酒品非常好,偶尔会喝多,但从不失态。梅太太有时候会把梅先生的酒用来做豆腐,梅先生兴致高时想要品几口,却发现酒壶已空,他只会无奈地对梅太太耸耸肩。关于园艺,袁刚女士还讲了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场景。有一次,梅太太生病了,梅先生拿着一朵自己种植的紫罗兰,捧到梅太太跟前,轻轻地放到她手中,这是多么温馨而美好的时刻啊!

  梅贻琦先生始终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但令人遗憾的是,他前往台湾后再也未能见到自己唯一的儿子梅祖彦。刘自强女士的丈夫,梅祖彦先生,同梅校长一样,饱含爱国热忱和民族激情。1954年,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他坚决要求回国,于是与父亲在美国告别。谁也不曾想到,这一别竟成为永诀。直到上世纪末,梅祖彦先生才得以到父亲的墓前,献上一束花,献上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和敬仰。

  整场座谈持续了两个小时,同学们被梅贻琦先生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住了。“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先生是清华大学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之一,也是两岸清华共同的校长,他的一生和清华大学紧密相连。通过两位梅贻琦后人的叙述,同学们了解到梅贻琦先生不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科学家与教育家,在他的家人眼中,梅先生更是一位谦逊平和,堪为君子的一家之长。(清华大学热能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