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记1960级校友王少阶

2010-09-17 |

● 湖北省清华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王明陶

写在前面

盖因一件小事,我来到湖北省政协。

她位于武汉东湖之滨,邻唐代诗人李白的“放鹰台”。

这是晚春一天的中午时分,即将入夏。武汉的天气似顽皮的羔羊,一会儿骄阳给你夏的威严,一阵春雨,城市又似温柔且妩媚的少女。车停在门廊内,廊外淅沥的雨滴在花坛夹竹桃叶片上碎玉般飞溅。放眼望去,湖面涟漪,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508室——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少阶的办公室。我在会客厅坐下,秘书送上茶水,寒暄后立即退下,他知道我们是清华校友、挚友,他不必在场履行秘书职责。

与少阶的交往还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说起,那时吴官正学长刚任武汉市长,恰清华拨乱反正恢复校友会工作,经官正提议筹建清华武汉校友会。我俩都是热心者,清华情结让我们相识。其时,少阶在武汉大学任教,我在武汉某企业工作。联系校友,整理汇总资料,筹办会议,忙的不亦乐乎。几个月的汗水,几个月的艰辛,武汉校友第一次聚会于东湖之滨,宣告成立武汉校友会。官正学长亲自到会,二汽派来代表,多年不见的同学见面了,学兄学弟认识了,与母校有了联系的正式渠道,我们再也不是断线的风筝、迷失的羔羊。校友虽不在一个单位,却都在一个城市工作,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清华情结让我们共同进步,融入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在校友会这个平台上吹响了集结号,共同为地方经济工作拼搏。

少阶是工物系6字班学长,多年来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由一名普通教师逐渐成长为教授、博导,早年曾任武汉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尤其关注中国核电的发展,上书中央建议在湖北发展核电,得到中央的重视。他立足武大,放眼世界核物理的技术前沿,著作颇丰,成果累累,勇攀科技高峰,培养了众多教授、博士,桃李满天下。

改革开放的浪潮又将正值盛年的少阶推向了政治的舞台,从1996年任省长助理,翌年出任副省长,2003年又转岗为省政协副主席,2008年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任副主任,成为南翔校长要求的“双肩挑”清华学子。少阶学长为人谦和,勤奋工作,执政为民,十多年来一步一个脚印,政绩卓著,口碑极好。在省内清华校友中有极高威信,1999年湖北省清华校友会成立后出任名誉会长至今。

一阵脚步声,少阶走进办公室,我们已有一段时日未曾谋面,他虽年近古稀,身体依然健硕,神采飞扬的脸上双目透射出睿智的目光。明年清华百年校庆,采访并报道少阶的念头油然而生,甚至忘却了来办的一件小事……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原湖北省副省长、清华1960级校友王少阶

中华传统文化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撷取《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遂成清华大学校训。清华学子王少阶—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原湖北省副省长将其奉为圭臬、践行一生。

从清华学子到知名的正电子物理学家

王少阶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正是国际上原子能技术突飞猛进、人造卫星上天的年代。时值在武汉一中上高中的王少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掌握尖端科学,为国争光。1960年,风华正茂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如愿以偿地在原子核物理这一前沿学科进行学习。他深爱清华园优良的学习环境,更被清华“自强不息”的校风所激励。他惜时如金,勤奋刻苦,好学好问,成绩优秀。六十年代初,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提出建设政治辅导员、因材施教优秀学生、体育代表队和文艺社团等“四支代表队”。其中因材施教学生就是业务尖子,被誉为攀登科学高峰的“登山队”。从大二起,王少阶就被学校选拔为因材施教对象。教授的专门指导,提前进入实验室,参加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和科研工作,使他既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提高了实验动手能力,为今后进入世界物理学前沿打下坚实基础。

1966年夏,本应是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年月,但在文革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他不得不服从分配来到铁道部门。自强不息的王少阶无怨言、不气馁,扎扎实实向工人学习,向实践学习,很快成为业务骨干,承担一系列电子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光阴荏苒,十年文革结束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也唤醒了王少阶对本专业的热爱与渴望之情。1978年,王少阶返回久别的故乡,在武汉大学任教,从事原子核物理学的教学和科研。1979年春,他先后到北大、清华、高能所、原子能院等十余家单位调研原子核物理的新发展与新动向,并选定在国际上刚起步的新兴核技术--正电子湮没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从此与正电子结下一世之缘。正电子是电子的反粒子,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反物质。正电子遇电子会发生湮没并发射伽马射线,是质量转化为能量的典型事例。面对全新学科,特别是当时资料缺乏,更无实验设备,他只能通过刻苦钻研原著来掌握相关原理和实验技术。由于王少阶的勤奋努力,学习成效显著,很快就在武大庆祝建国3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作了“正电子湮没技术及其应用”的报告。随后的1981年就发表了用正电子研究金属缺陷的论文,1982年,王少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批资助。1985年,王少阶参加了在新德里召开的国际正电子会议并担任分会主席。此后的十余年内,王少阶多次受邀任美国密苏里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访问教授、瑞士国家核研究所客座科学家,并且从事合作研究。他十分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正电子研究与国际合作。即使身处异国,仍不忘进行自我鞭策、时刻提醒自己的根在中国。因此,每次出访他都按期回国,并将国际上先进的学术思想和实验技术及时的带回国内,并在武汉大学开创和建成了国内一流的正电子实验室,为能够代表祖国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之地而努力奋斗。

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在珞珈山上,王少阶日趋成熟。在科研上,他一直致力于用正电子湮没研究凝聚态和材料科学的某些前沿领域,努力发展一种原位、无损、精确测量材料中纳米尺度缺陷大小、浓度及其分布的新技术。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和湖北省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数十项,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例如,1987年他在国际上最早用正电子研究铜氧化合物高温超导体的微结构,观察到Y系和Bi系高温超导体在正常态的结构不稳定性和临界转变温度Tc附近电荷转移的证据;在分子水平上系统研究了高分子材料自由体积特性和链段运动,早在1988年就总结出绝缘体中正电子素的寿命和自由体积尺寸间的公式和相关参数,结果至今被国际上广泛采用,引用数百次。此外,还首次观察到线性高聚物中自由体积浓度的标度行为,建立了离子导电聚合物自由体积参数与电导率的关系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王少阶发表科研论文约240篇,其中近七成为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等收录。他主持的项目于1989年、1997年两次获得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在教学上,不仅辅导了数十名留美博士生,还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王少阶从讲师、副教授一路走来,于1988年被破格提拔为教授,又于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原子核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此外,除了80年代担任武汉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外,还先后担任湖北省核学会理事长,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勇攀科技高峰,潜心于正电子研究30年的王少阶赢得了国际正电子学界的好评,武汉大学正电子科研组也成为国际正电子界一个十分活跃的群体。他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担任会议主席并作大会邀请报告十余次。1997-2006年,王少阶受邀任国际正电子湮没顾问委员会委员,2002年起至今任国际正电子与正电子素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均仅一人)。20085月,“第九届国际正电子与正电子素化学会议”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来自美、英、日、法、德、俄等20余国和国内数十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同年,王少阶主编的两本专著出版,一本是《应用正电子谱学》,它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是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长江科学技术文库”之一;另一本是英文书《Positron and Positronium Chemistry,它是由瑞士Trans Tech Publications 公司出版的。如今武汉大学的正电子研究已由一批年富力强的博士和教授担纲,这与王少阶近年来一直积极从国外引进人才并大力培养不无关系。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

从普通公民到湖北省副省长

就在王少阶埋头于正电子研究,并取得一个个令人喜悦的成果时,改革开放的中国又为他提供了一个施展其潜能的舞台。90年代中,他从全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脱颖而出,成为党外副省长候选人。从1996年元月起出任省长助理,19975月当选为副省长,分管全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计划生育以及地震局和知识产权局等10个政府部门。

由学者转换为官员,工作领域变了,地位变了,如何适应?王少阶说:“是祖国培养了我,理应听从党的安排,为国效劳,为民服务。在政府工作与做学问一样,同样需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关键在于认真学习,勤奋工作,执政为民,不辱使命。”他不仅这样说,更是尽力去做,一心一意为湖北人民谋福祉。

上任伊始,他碰到的第一件难事就是湖北学生上大学难,录取率低。湖北高教资源虽然丰富,但“八五”期间高校招生比例却低于全国。王少阶认真调研后,在全省招生会上提出:“湖北人口占全国4.7%,但高校录取率只4.3%。湖北高考成绩好,但很多考生因为录取率低而上不了学,老百姓怎能没意见?要充分发挥湖北部属高教优势,同时加快省属高教发展,为实施科教兴鄂战略服务。”为扭转这一局面,他与全省教育界同仁共同探讨,分析原因,终于认识到,湖北高教结构布局不合理:部属院校多,省属高校少;武汉高校多,地市高校少;普通高校多,职业学院少。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王少阶率先提出尽快实现全省每个地级市有一所本科院校和一所高等职业学院。经过几年努力,这一目标在他任期内基本实现。建成了新江汉大学,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湖北民族学院,襄樊学院,孝感学院等一批本科院校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黄冈师范学院等一批高等职业学院,大大改善了湖北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为全省高教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湖北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也极大缓解。高校招生人数由1995年的4万人提高到2002年的18.5万人。录取率也由199630%提高到2002年的65%,并且自1997年起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校人数也由1995年的18万上升到2002年的53万,位居全国第二。不仅如此,湖北省在高校筒子楼改造,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方面也创造了不少好经验,走在全国前列。200011月,国务院在武汉召开现场会,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临会议,有关部委、各省市领导和近百所高校校长齐聚湖北,王少阶代表湖北省作了大会发言,介绍湖北经验,受到国家领导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许。

为了实施科教兴鄂战略,王少阶深入高校、科研院所、工厂企业与科技工作者、企业家促膝长谈,探讨加快湖北发展的新思路。通过调研他认识到,要充分发挥湖北科技资源优势,就要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科教兴鄂的突破口。他积极谋划,并于199610月成功召开全省首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会议,对世纪之交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接着,他又负责组织起草了《关于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发布,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又于1997年底召开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议,理顺管理体制,大大促进全省高新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几年内,湖北在已有武汉东湖和襄樊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基础上,又先后建成黄石磁湖、荆州玉桥、鄂州葛店、十堰白浪及孝感等6个省级高新区。1998年,武汉东湖开发区建立了国家级“湖北软件产业基地”,2000年建立了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并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产业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和增加值分别由1996年的167.6亿元和72.45亿增加至2000年的575.7亿元和237.5亿。高新技术产业的年均增速达到34.6%,成为促进湖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现在,湖北省特别是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高新技术产值已高达数千亿,为湖北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湖北是楚文化的故乡,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但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可供展出的场所,包括越王勾践剑和曾侯乙编钟等国宝级文物也只能常年存放于仓库中。王少阶与文化部门共同研究,决定把建设省博物馆列为重中之重。1998年省政府投资1千万,进行编钟馆整修和布展,并在主干道东湖路修建大门。19991月编钟馆顺利开馆后,深受广大群众热烈欢迎,参观人数成倍增加。第一炮打响后,他又趁热打铁,及时与有关部门研究并现场办公,提出尽快建成具有“民族风格、园林特色、国内一流”博物馆的工作计划,并亲自到国家文物局、发改委等单位进行汇报。最后,湖北省博物馆设计方案以楚文化特色鲜明及建设理念先进胜出,得到国家八千万拨款支持。经过几年不懈努力,集现代化和浓郁荆楚特色的博物馆终于矗立在东湖之滨,湖北省博物馆也成为全国最早免费开放的省级博物馆之一。现在,湖北省博物馆已是来自省内外和国外客人的必游之地,成为了解湖北历史和楚文化的重要窗口。每年都有数百万观众在这里观看编钟、欣赏乐舞,领略古老而灿烂的楚文化。

湖北是文化大省,曾经创作过一批优秀作品,如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和京剧《徐九经升官记》等。但总量太少,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演出场所少,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老百姓看戏难,参与就更少。如何推动湖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艺团体改革创新,提高老百姓参与的积极性?王少阶思考着并认识到一定要有个抓手,有个平台,而申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就是一个重要契机。2000年秋,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正在南京如火如荼的举行,王少阶带领文化厅的同志主动找到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提出由湖北主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申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大力支持,省长蒋祝平亲笔写信让他再到文化部去汇报。由于当时有数省同时提出申请,故需经过竞争决定。湖北良好的文化基础和要把八艺节办成“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先进理念深深打动了考察组,最后脱颖而出,荣获举办权。筹备八艺节也是湖北文化改革与发展最快的几年。2002年省政府一次性拨款两千多万,支持省级文艺团体创作。承担主会场的武汉市投资七亿元建成琴台大剧院。此外,湖北省艺术馆以及承办分会场的宜昌、黃石、鄂州等市都相继建起了一批演出场馆,大大提升了湖北文化基础设施水平。经过几年精心准备,八艺节于200711月在湖北成功举行,此次不仅有湖北众多文艺节目获奖,更是全省人民的一次文化圣宴,受到了全国文艺界的好评。

从无党派到民建中央副主席

200012月,由时任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介绍,王少阶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20026月,当选为民建湖北省主委。同年12月,在民建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当选为民建中央副主席。多年来,王少阶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作为参政党的领导人,他高度重视参政党自身建设,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不断创新参政议政的形式,努力提高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的水平。

200312月,由王少阶倡议、组织,并由民建中央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在武汉举行。成思危、吴敬琏等一批著名经济学家及企业家出席大会并作精彩讲演,来自全国近千代表参加了大会。特别是在项目展示洽谈会上,省内近千家民营企业推介了近2000个招商项目,正式签订合作项目协议金额达62.88亿元,对我省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个论坛后改名为“非公经济发展论坛”,从武汉到昆明、合肥、厦门、重庆、南宁和沈阳,已成功举办七届,并已成为民建中央的品牌。200511月,经王少阶倡议,由民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和山西六个省委会共同组织的“中部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来自六省代表和专家汇聚江城,纵论中部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举措,谋中部发展长远之道。20065月,由王少阶倡议并组织,由民建中央和湖北省政协共同主办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在武汉开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出席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榕明和湖北省政协主席王生铁作重要讲话,来自全国各省市职业教育界代表200余人登坛论道,各抒己见。大会紧扣“职业教育新形势、新环境、新机遇、新发展”主题,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借此会议东风,推动成立了以王少阶任主任的湖北中华职教社。

20031月,在湖北省政协第九届大会上,王少阶当选为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同年3月任全国政协常委,20083月又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他十分珍视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权利和义务,始终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就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几年来,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十篇大会发言和提案,就义务教育、三农问题、环境保护、民营经济、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发表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代表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造福人民群众。

每年3月的全国政协全会在北京召开,委员的大会发言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两千多名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事。由于委员人数众多,能安排的大会口头发言人数有限,机会十分难得。王少阶先后于200420092010年三次登上人民大会堂庄严的讲台作大会发言,发言题目是:“切实增强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2004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应加强农业基础地位”(2009年),“应着力提高统计数据的公信力”(2010年)。农业虽不是他的强项,但在政府和政协工作期间经常下乡,最让他忧心的就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例如,20089月王少阶参加了全国政协委员边疆扶贫开发视察团,通过调研了解到农村贫困人口还较多,贫困程度还较深。深感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除在当年10月政协常委会上作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大会发言外,他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农业作为保增长的基础支撑,把农村作为扩内需的重要市场,把农民作为保民生的重点。他将这些想法写成文稿上交,并被选为2009年的大会发言。他20103月的发言则十分坦率地指出当前我国统计工作中的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并就提高统计数据公信力提出四点建议。由于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建议具体,操作性强,他的发言获得与会者长时间的掌声,并被国内众多媒体广为转载。

此外,王少阶也非常关注义务教育、中部崛起、环境保护及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与建设等。20033月,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后的第一个提案就是关于在中西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保障教师工资和免收学杂费、书本费的建议。2004年,他又带队到南水北调水源区进行调研,并以民建中央名义向中央写报告,建议加大水土保持力度,以确保库区经济发展和水源清洁。在担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的几年中,他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进行了大量调研和考察,陆续的提交了很多关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以及加快我国核电发展等方面的提案。

教授出身的王少阶,坦诚、热情、谦逊。虽年近古稀,却依然身体健硕、神采奕奕、字字珠玑,始终保持着学者风范。他与共和国同行,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成长。他奉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圭臬,又以“不辱使命,无愧我心”为信条,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年九月八日于武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