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赵九章: 水木清华 名师高徒

2009-05-27 |

1929年赵九章考上国立清华大学,在174名录取的男新生名单中是第四名,成为清华大学第五级学生。这一级学生中后来成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即院士)的有八人:赵九章、王竹溪、傅承义、柯召、许宝騄、杨遵仪、程裕淇、徐仁。此外还有钱钟书、万家宝(曹禺)、乔冠华、张民觉、沈同、敦福堂等。其中物理系占有显著突出的地位,赵九章、王竹溪、傅承义三名均为物理系学生。

1964年赵九章与夫人吴岫霞在颐和园

赵九章(左)在清华与同学挚友傅承义合影

1958年赵九章(右1)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代表团访苏。成员有钱骥(右2)、卫一清(右3)、杨嘉墀(左1)。

1959416日赵九章(左侧座右起第一位)应邀参加毛主席召集的第16次最高国务会议。

赵九章考进物理系是他一生的幸运。他有幸遇到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等我国物理学的一代大师。1925年第一级物理系仅叶企孙一名教授,学生二名(王淦昌、施士元)。所有的课程都由叶先生一人承担。叶企孙学识渊博,对学生循循善诱,给予春风化雨般的熏陶。他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爱国、正直、严谨的科学工作者。他对于同辈更是谦逊宽厚,一心为国家培养人才,因而相互尊重,团结一致。邀请吴有训来清华时,他把吴先生的工资定在自己之上,可见其高风亮节。正是因为这样,清华的物理系才能聚集那么多名师。1928年吴有训、萨本栋两位年轻教授应聘来清华任教。1929年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周培源学成回国,也被叶先生诚聘,成为物理系最年轻的教授。1931年赵忠尧也回国到清华物理系任教。

在名师的指导下,赵九章埋头学习,如饥似渴。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是吴有训讲授的,吴先生上课声音洪亮,虽有浓重的江西口音,但口齿清楚,加上准备充分,选材精练扼要,科学性、逻辑性强,讲述又深入浅出,因此很受学生欢迎。他往往先让学生做适当预习,易懂的地方讲时一带而过,不易懂的地方绘声绘色地反复讲解,常常将枯燥无味的概念和公式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往往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他反复告诫同学们,学物理必须弄清概念。赵九章对吴先生的讲课听得聚精会神。吴先生提出的要求他都铭记在心,一一做到。吴有训除了讲课,还特别重视实验课,实验是清华物理教学中仅次于讲课的重要环节,规定学生选修实验课的学分不得少于理论课的二分之一。赵九章做实验最认真,他常常会在实验过程中向吴先生提出一系列的疑问。这些疑问如未得到比较圆满的解答,他的实验就不往下做了。而吴先生总是一一地耐心解答,常常举一反三地提出要点,直到赵九章理解为止。

清华的图书馆也是馆藏丰富,堪称一流。馆藏的中西文图书,据统计1929年有164767册、1934年已有264398册(《清华年表(1937年)》)。名师们十分重视对国内外图书资料、期刊、杂志的收集和使用。据1930年统计,当年借出西文书18300余册、中文书10800余册,合计29000余册。此年在校生599人,平均每生年借书49册,可见读书风气之浓。赵九章更是如此,除了上课、做实验,就是在图书馆读书,在这里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赵九章与傅承义不但同班,而且做实验也是同组,四年同窗,情同手足。同学们称他俩一号、二号。他俩与考试成绩最好的王竹溪被称为物理系第五级中的“三杰”,备受师长的赞赏。他们三人1933年毕业时均列入清华研究生院研究生名单之中。全校共录取26名研究生,物理系就占四名。赵九章埋头学习,努力探索,在清华大学奠定了扎实的物理学基础,而且获得了独立工作和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毕业后,吴有训让赵九章留校任助教,专职管理物理实验,并对他进一步加以培养。这样就使赵九章有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叶企孙先生科学救国的思想深深印在赵九章的脑子里,叶先生常对同学们说:“……你们明白自己的使命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什么会挨打?为什么落后?如果我们的国家有大唐帝国那般强盛,这个世界上有谁敢欺侮我们?一个国家与一个人一样,弱肉强食是亘古不变的法则,要想我们的国家不遭到外国人的凌辱,就只有靠科学!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吴有训也常鼓励学生,要敢于向难题挑战,敢于向科学的高峰登攀,后生可畏,祖国的科技事业定会前途无量。赵九章深深地理解老师们对青年寄托的厚望,认识到爱国与科学紧密相连,自此爱国与科学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他决心毕生走科学之路。赵九章曾回忆说:“萨本栋先生特别照顾我们助教,让我们每周只做12小时的工作,其余时间就专心准备留学考试。”193410月,赵九章考取清华庚款留学名额。这一年同时考取的有王竹溪、张光斗、钱学森、费青等20余人。他们虽然专业不同,但都是当时国内的佼佼者。

赵九章进入气象领域,这与清华物理系的办学状况及叶企孙的教育思想紧密相关。

叶企孙很早就看到气象学与物理学的紧密关系,1925年以后就在最早建立的教学楼“清华学堂”东端最高的一间房设立了气象台,有大气气压表、温度计、风速计、雨量计等仪表。每天的气象数据公布在科学馆进门左壁的玻璃柜内,供老师和学生做实验时使用。

1931年,清华大学在体育馆西面一座小土山上建气象台,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六层八角形塔式建筑,也是当年清华最高的建筑。大门口有篆体“气象台”三字,系翁文灏手笔。安装的设备有地震仪及无线电收报机、福丁式水银气压表及电传显微水银气压计、达因风向风速计,台顶安装测风杆和聚焦式日照计。在台之西南方约30米处有约400平方米的草地观测场,安装有百叶箱、雨量计和测云器等,1932年后还购得气象风筝,可在台东侧运动场施放。叶企孙说:“气象是国家非常需要的学科,世界上气象学发展很快,要有学物理的人去学气象。我们清华今后要有气象学专业,还要有气象系。尤其从国防建设考虑,清华要建立航空工程系,航空离不开气象。”这些看法,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叶企孙决定让赵九章报考留美公费生,去攻读气象学。赵九章对恩师的决定非常愿意去实行。他曾在气象组补习气象课程,还去气象台查阅气象资料。按当时的规定,考取公费留学生后,要在国内导师指导下进修一年才能出国学习。于是叶企孙让赵九章去南京,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师从竺可桢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是我国气象学的一代宗师,赵九章有幸受到竺先生的指导。竺可桢对这位刚刚迈入气象学大门、充满朝气的年轻人非常喜欢,他悉心指导。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赵九章利用当时北平和南京的高空探测资料,对东亚地区大气温度、湿度的垂直分布和天气情况做了分析,写出了《中国东部气团之分析》一文,这是赵九章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也是我国分析东亚气团的第一篇论文。

这次实习使赵九章得到第一步训练,写出了第一篇论文,不仅初步了解了我国气象学的状况,对日后到国外重点学习什么已大概有所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结识了治学为人都堪称师表的竺可桢,从此开始了他俩30多年的师生情谊。在气象所他还认识了不少气象界的同仁。这时涂长望刚从英国留学归来,他还去柏林大学实习过,他向赵九章谈了不少留学生涯中的见闻。涂长望比赵九章大一岁,也算是学兄了。他俩一见如故,从此开始了他俩几十年的友谊和合作。193547日在南京召开的中国气象学会的会议上,赵九章被聘为《气象》杂志的特约编辑,总编辑是涂长望。

赵九章学气象的指导老师是叶企孙和竺可桢。他俩都是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同为早期中国科学社社员,1924年至1925年又同在东南大学任教,两人交往密切,有许多共同语言,都热心于我国气象学的发展。1930年至1931年,叶企孙休假去德国进修一年,广泛结识学者,拜访名教授。他了解到柏林大学气象学教学与研究水平很高。竺可桢也曾到德国考察过,与叶先生看法相同,因此叶企孙不顾庚款留学必须去美国的规定,改派赵九章去德国柏林大学学习。

(摘选自吴智诚等著《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赵九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