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情系西部国企的清华人杨宝林

2008-12-02 |

钱锡康 黄文辉

1979著名作家蒋子龙描写天津电机厂的一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将一股企业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也唤醒了无数有志青年的国企梦。从小在黑龙江长大的杨宝林正是在这个时候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报考大学。父母对他说报考清华大学电机系吧,如果将来发展的好可以当厂长。20年后父母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如今杨宝林已是国内三大变压器生产厂家之一的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

杨宝林学长近影

初显身手

1984风华正茂的杨宝林从母校电机系毕业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西安变压器厂开始从事自己向往的事业——赶超发达国家的变压器设计水平让我们的变压器畅销全世界。

杨宝林开始被分在厂里设计处主要从事变压器的设计、研究、开发。他先后参与主持设计了近百台各种规格的变压器。就电压等级来说从60KV500KV。从变压器的容量来说小自几千千伏安大到三四十万千伏安。由于他基础理论扎实、实际设计能力强80年代后期厂里确定他负责七五攻关项目《三相组合式变压器的研究》该项目在八五期间顺利通过国务院重大办的鉴定验收。他的这一课题解决了偏远山区、运输不便地区及特大型变压器的运输困难。

1991杨宝林参加并完成国家重点工程广西盐滩水电站用变压器SFP-360000KVA/500KV的设计。该产品运输重量仅为170属国际当代先进水平。结构上突破传统框框难度大电压高代表了国内九十年代500KV变压器的最高水平。并因此而荣获西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杨宝林负责并参加完成国家重点工程云南草铺变压器ODSFPS-250000KVA/500KV的电气设计及结构设计作为该项目的主设计他对此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该产品采用多项新技术代表了九十年代国内500KV产品的先进水平荣获西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杨宝林参加并完成出口印尼10万、6万、3万、2万、150KV级系列产品的设计。出口产品近百台此系列产品为全新仿法结构。结构紧凑外形美观损耗低重量轻赢得了国际市场荣获陕西省96年名牌产品称号。

从学习设计到参与设计再到主持设计、领导设计杨宝林走过的是一条充满艰辛的成长之路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再显企业管理才能

1996年至2000杨宝林担任西安变压器厂设计处副处长、处长开始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从纯粹的技术工作转到管理工作他再次表现出了非凡的组织、管理才能。他组织对220kV330kV产品进行更新换代设计使西变的产品焕发出新的风采大力推广变压器的CAD技术发展、量化设计使变压器的设计周期比原来缩短将近一半为变压器产品的发展和更新做出了贡献他借着工厂改革分配的东风打破传统的工资管理方式实行按照工作岗位确定工资的多劳多得原则。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大多数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实行新分配方案的1998全处在人员减少20%的情况下完成全新设计图纸47比上年增长27%为西变厂1998年生产上台阶立下汗马功劳。他自己也获得西安市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西安市跨世纪科技带头人荣誉称号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008月,正当杨宝林在设计处功成名就准备再大干一场的时候厂里销售处急需处长人选。对变压器厂这样一个生产规模大投资高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制造行业销售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工厂生死存亡的关键。厂领导找杨宝林谈话征求他的意见酷爱自己专业的他知道这可能意味着今后将不再有机会从事所热爱的设计工作。经过反复思考杨宝林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任市场部部长、销售处处长。他先建立了一支稳定的销售队伍自己也整天奔忙在国内外跑市场。

西安变压器厂是我国电器制造行业的重要企业之一它的大型变压器产品在国内被三峡工程、西电东送、大型电站电网所采用并在九十年代初就进入了国际市场与法国、德国的名牌企业相竞争。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杨宝林认识到市场是企业的第一支撑他做销售以市场为着眼点。他认为做市场和做销售不同销售只要将产品卖出去就行了。而市场要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来纵观全局要建立在长远的战略基础上。做市场要靠诚信而诚信建立于两点一是产品质量二是售后服务。他说我很喜欢销售,因为它更具有挑战性,对人的要求也更高。销售要求人有准确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反应快、判断准,还要灵活,稍不留神,就会丢掉市场。做销售工作那种成功的喜悦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他深深地明白没有市场就没有企业。他以企业家的敏锐眼光不失时机地填补国内外市场的空白他大胆的销售策略常常让国内的同行叹为观止。

20018西安变压器厂改制为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杨宝林担任公司副总经理主管供应和基建。他首先在本厂提出了物资招标比价采购的新尝试方案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西变公司每年用来购买原材料的费用达三亿元除去一亿元从国外进口外有两亿元的原材料从国内购买。他算了一笔帐如果每年从国内采购的两亿元中节约10%一年就节约两千万节约5%就是一千万一千万可以让我们公司做多少事情啊!他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和执行办法他的这项办法至今已为公司节约资金数千万元。

由于杨宝林突出的业绩20026月又荣升为公司总经理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深深地知道一个企业要搞好需要一个好领导带领员工长期不懈的努力要是领导不行企业垮得也很快。他在工作中丝毫不敢有懈怠的想法。

企业培养了我 我应该回报他

杨宝林的道路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1992全国兴起办公司热许多朋友都下海淘金杨宝林也产生了一些想法。这一年是他思想上动荡最厉害、也是最困难的一年。他说当时在企业工资确实很低,心里也很不平衡。我记得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给家里装一部电话。”“当今社会,辛苦程度和工资收入往往不成正比。难怪有人说,怎么还会有那么一群傻子在那儿干呢!”

对于杨宝林这样一位年轻、有扎实业务能力同时又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并且具有开拓管理能力的复合性人才来讲许多外资、合资企业纷纷向他摇晃着橄榄枝许下优惠条件吸引他加盟。开出的条件是解决全家人进入大城市的户口到国外工作两年工资面谈。杨宝林婉言谢绝了他对邀请方说我在这个企业已工作十几年了生活清贫一点和到你那里相比条件肯定差很多但有一点是你没有办法做到的。我去了以后不会开心因为我无颜面对我们企业三千职工我在这儿搞变压器到你那里也搞变压器在市场上抢来抢去将来我见到我们西变的人我怎么去面对他们。我在这么多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你让我怎么生活。对方劝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想开一些,都是给国家做贡献。杨宝林说这是另一回事,我这个人感情色彩还是很浓厚的。在企业工作了这么多年,虽然也为企业的事着急、上火,甚至恨铁不成钢,也抱怨。但无论如何,是这个企业培养了我,我要尽我所能回报她。

面对未来杨宝林说我对国企充满信心。我们有这么大一个企业又有这么好的基础装备、这么好的职工我们没有理由不让我们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让我们的企业再上一个台阶不让我们的职工有一份稳定的、较好的收入。尽管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干扰使得公司的老总们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但是我们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职工都在尽心尽力地去克服这些困难而不断在前进。我相信国有企业一定会再创辉煌。

相关新闻

  • 182016.03

    扎根国企的清华人 ——清华大学[1985级] 李永林 访谈记实

    2010年4月26日,是清华大学99周年校庆日。许多毕业多年的老校友再次回到清华园,追忆往事,诉说变化,为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母校献上祝福。我们也因此幸....

  • 052011.09
  • 212022.02

    离春天不远的日子丨怀念先生杨宝星

    杨宝星同志(1945年2月—2019年1月)曾任鞍钢党委副书记、副经理、党校校长,中共鞍山市委原常委;多次获得辽宁省鞍山市劳模、鞍钢劳模等荣誉称号。光阴流转,昼夜蚀刻,先生,你离开已经3年了,那是严寒的冬季、离春天不远的日子。夏去秋来,秋尽冬至,此时,窗外朦胧,氛氲萧索,树们列队,擎起一蓬蓬绵密晶莹的白色花束,我的思绪溢满心田。鞍钢又传捷报——“鞍钢制造”架起莫桑比克“梦想之桥”,8000吨供货钢板中,近七成...

  • 302004.09
  • 112021.06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 三位清华人共同的人生选择

    如果让刘翘楚选择一种颜色,来代表他人生的底色,他将毫不犹豫地选择紫色。2019年回到清华大学与师弟师妹们分享感受时,毕业3年的他已是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飞”)的主管工艺师。短短几年,刘翘楚在成飞已经找到了新的归属感。“清华的校色是紫色,而成飞的底色,是航空蓝加报国红,同样也是紫色,成飞与清华文化气质相通,让人很有归属。”刘翘楚仿佛站在了一个承前启后的节点之上:在他之前,隋少...

  • 022008.12
  • 302016.08

    邵宁:回看“国企三年脱困”那些日子

    现在的国企改革,又到了深化提速的关键时刻。此刻,听邵宁回忆当年国企改革历程,尤其是最为艰难的那几年,以及随之启动的“国企三年脱困”,应该能获得某种启示....

  • 212008.07

    李汉阳:在西部谱写清华人事业新篇章

    按:李汉阳,海南人,1993年毕业于我校精密仪器系,是90年代毕业生中为数不多的来到西部大企业并从事自己所学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之一,现任广西玉柴集团....

  • 152017.12

    林长平:清华三宝 终身受益

    我1956年夏季从福建师大附属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1962年秋季大学毕业,至今整整55年过去了。入学的第二年,蒋南翔校长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 272018.12

    陈清泰谈国企改革40年:当时我们实际上面临一个严峻的政治选择

    这位老国企人也至今为国企改革鼓与呼。当年看完十四届三中全会公报,陈清泰长舒一口气。那是1993年,争议、反复讨论中,最终《决定》正式提出,“以公有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