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梁守槃:心中一条弯弯的河

2008-05-15 |

  梁守l931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后考入清华大学航空专业。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院院士,航天专家,中国第一枚导弹的总设计师。

人生七十古来稀。那是老话了。航天高级技术顾问梁守槃今年已经83岁了,但身体依然很好,看上去只是颈椎有点毛病。虽然这点毛病使他在说话、走路,甚至在领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时,都无法把头抬得太高。但这并不影响他每天准时准点地到办公室,完成他每天要做的工作。在他的办公室,人们常见到的是他伏案在一页又一页的纸上,推导着一个又一个外行人极难看明白,又显得令人枯燥乏味的公式。然而,那数字连着数字,符号连着符号的公式,在他的眼里并不枯燥,而是犹如一条万曲千折流淌不息的河,不仅永远充满活力,而且还会说话,讲述一个又一个充满自信、创造并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中国第一枚导弹总设计师却只去过一次西北发射场

我国的第一枚导弹和以后多次的导弹发射试验,都是在大西北的一个发射试验场进行的。按说,那应是曾担任我国第一枚导弹总设计师的梁守槃常去的地方,但40多年过去后,梁老屈指算了一下,却只去过一次。

1936年,当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得知中国要搞导弹时,毫不保留地说:军事工程学院的科技专家都可以给,调哪个给哪个。不久,担任军事工程学院教授会主任的梁守槃踏上了奔赴北京的列车。北京对他并不陌生,那是他生长的地方。然而,到1956年进京时,他已经与故乡阔别20年了。

1933年,梁守槃考入清华大学航空专业,自己选定的座右铭是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在这个座右铭警示下,他埋头苦学四年,以优异的成绩在l937年毕业。接着又进入南昌航空机械学校高级班继续求学,毕业后到航空委员会担任了绘图员职务。这是一份很称心的工作。但不久,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的铁蹄和在天上恣肆狂轰滥炸的飞机,使梁守槃在绘图桌前再也坐不住了。中国的被动挨打,就是没有自己的飞机,要航空救国。一个造出自己的飞机、使祖国强大起来的想法陡然在梁守槃的心头萌起。

1938年,梁守槃辞别父母,踏上了去美国求学的海船。一年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1940年,他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1942年,他辞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职务,到国民党空军在贵州大定办的航空发动机厂,担任了设计课长职务,想在航空制造上能有一番作为。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他与全课人员历尽艰辛,共同设计了一种飞机发动机。设计完成后,他们将设计方案呈送给主管部门,请求批准试制。不久,批复回来了:你们设计的发动机能保证比美国的强吗?不能保证,还不如买美国的。

一瓢冷水当头泼来,把他们的一腔热情和无数艰辛全冲到了爪哇国。此路不通,但梁守槃航空救国的决心却越发坚定。不让我搞制造,我就培养人,中国早晚会有自己的航空工业。梁守槃重返大学,到浙江大学担任了航空系教授。

国梦的时间虽然很长,但梁守槃终于在不惑之年等到了圆梦的机遇。当这种机遇到来时,梁守槃义无反顾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并把全部的才智、学识和后半生的精力,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这个机遇。这个机遇就是中国也要搞航天。

1956年10月8,在北京钓鱼台西侧的一个疗养院里,当代中国的航天卷在那里落墨。l0个研究室建立,梁守槃任发动机室主任。

l957年底,两枚带有神密色彩的P-2导弹,被摆到了带有惊羡眼神的中国航天人面前,仿制成了中国航天初创时的中心工作。身负总设计师之责的梁守槃,深知先进技术来之不易。他认为,仿制过程意义重大,必须一丝不苟。但在与外国专家的合作中,他又深深地感到,不动脑筋的全盘照搬,不仅学不到真技术,还会被人牵住鼻子,甚至被卡住脖子。有了这种认识,他除了要求设计人员按图纸资料消化技术外,还向他们提出了反设计要求:按照已知的技术指标,进行设计计算,然后将自己设计的结果与导弹实物相比较,以此验证理论认识是否符合实际。如果所有关键环节都与引进的技术资料一致,就证明了设计理论是正确的。如果有相差较大的地方,就表明所用的理论公式有欠缺之处,需要改进,以求符合实际。这样,在完成仿制任务后,就可以有信心独立自主地进行新产品的设计。

这种认识,时间不长便收到了效果。当外国专家撤走,所有援助断绝时,并没有阻住中国航天人前进的脚步。不仅如此,在与外国专家的合作中,梁守槃还坚持自己的技术见解,用真理指导技术实践。导弹上的环形气瓶,使用的是一种冷轧钢,当时我国还没有这种钢材,外国专家坚持要进口他们国家生产的。梁守槃在分析工艺资料时发现,在环形气瓶成型过程中,要经过回火工序。冷轧钢一经回火,实际上就变成了热轧钢,而这种热轧钢,国内有,完全不用进口。梁守槃便向外国专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外国专家虽然不太情愿,可又找不出任何理由驳回这个意见。在反设计中,梁守槃到看到导弹样弹的气动外形是静稳定的。按照这个理论,导弹尺寸加大后,尾翼也相应地要做得很大。经过动平衡分析后,梁守棠认为没有必要做那么大的尾翼,只要调节控制系统的传动比,就可以实现动态稳定。他向外国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外国专家也点了头。这个技术被应用到了导弹设计中。

1960年,导弹仿制完成。在确定导弹发射使用何种燃料时,导弹的发射几乎被扼杀在摇篮里。外国专家认为,中国的液氧含可燃物质太多,使用中有爆炸的危险。要用他们的,可他们又迟迟不供应。梁守槃不言不语地关上了办公室的门,在一遍遍地计算和查找资料分析对比后,他十分自信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中国的液氧不行,是有人对原资料理解有误,把杂质的气态容积当作了液态容积,因而出现了1000倍的差别。况且,十几吨液氧中的杂质,是不可能集中到一点同时氧化的。

这年的812,外国专家撤走,梁守黎的意见被采纳。一个月后,使用国产液氢为推进剂的P-2仿制导弹发射成功。聂荣臻元帅在庆祝酒会上兴奋地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然而,在那次发射中,人们并没有看到梁守槃。梁守槃曾留学美国,父母、弟、妹也在美国没回来,直接参与并负责导弹设计,行吗?在这种疑问下,他被调离导弹研制岗位,如果没有聂荣臻元帅不应把他排除在外的话,也许他就永远告别了航天。聂帅这句话决定了他留在航天,当然,不能再直接搞导弹。他被调到了发动机过程研究所。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大家见不到他的原因。

第一种岸舰导弹问世大海边上曾历经磨难

l961年,国防部五院三分院成立,后又转为七机部三院。此时,政治气候有所回暖,梁守槃被任命为三院副院长,负责发动机研究、空气动力试验和全弹试车工作。七机部成立后,按理号分院,三院被定为专攻海防导弹。当时的目标是把舰对舰导弹转为地对舰导弹。用当时副总参谋长张爱萍的话说,就是研制出的导弹能封锁渤海湾。

目标有了,在任务由谁来完成时,出现了分歧。当时,我国成熟的导弹是仿制的上游一号导弹。海防导弹是要在这种导弹的基础上加大射程。要封锁渤海湾,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从岸的两边发射导弹,导弹射程只要能达到几十公里就可以实现目标;而另一种是从一边发射导弹,射程要覆盖海湾宽度。兄弟单位的一个厂坚持要搞几十公里的,而三院认为射程大的更有利于作战-只要有一边的阵地存在,就可以封锁渤海湾,更重要的是还有利于今后的发展。两个研制单位都有很强的技术实力,两种意见又相持不下,决策者最后决定:两个方案同时上马,展开竞赛。谁先搞出来,谁的好,就用谁的。兄弟厂研制的代号为海鹰一号,三院研制的为海鹰二号

196612月,四发海鹰一号被运到海边,前两发打出去没了踪影,人们以为是天气太冷,雷达工作受到影响。到了春暖花开的5月,又打了一发,还是不行。在北京军区招待所召开的总结会,梁守槃也去参加了。在总结中梁守槃分析认为问题不在导弹本体上,而是在发射环节上。此后不久,海鹰二号海鹰一号共赴靶场,在现场,他围着发射架转了一圈又一圈,然后回到住处,拿起笔算了起来。根据计算结果,他让工人师傅用钢锯把导弹架的导轨锯去了1.2。有人不相信这么简单就把问题解决了,梁守槃说:试一下不就行了吗?弹上架,瞄准目标,居然成了。

原来,这个导弹发射架是参照国外的一个发射架设计的,总长为5,导弹在发射时,头部应向上翘起,但因发射架过长,导弹发射离轨时头部上翘,尾部下沉,导弹本体在一种力的作用下,剧烈地震动起来,里面的部件便像瓶里没有装满的水一样,在剧烈震动下,制导组件与弹体碰撞而损坏,导弹发射出去后自然便不能跟踪目标,沿直线飞行了。后来,海鹰二号用那个锯后的发射架发射,连着几发都成功了。梁守槃说,那时我们的一些技术人员还是按照仿制的办法,照本宣科地搞设计,加上缺乏工程经验,出问题、走弯路是自然的。他觉得应该感谢海鹰一号的研制者们,正是他们的失利,才为海鹰二号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当然,人们对他不分彼此的解决问题的精神,也表示出了由衷的敬佩。

其实,梁守槃这种只问成果,不计其它的作风,是他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他认为,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其他什么家,关键是你为国家做了些什么,怎么样做好自己的事情,怎么样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国防现代化。他认为引进是好事,但引进不是目标,而是在引进的基础上,把先进的技术与我们自己的东西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他特别推崇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应该给赫鲁晓夫一个一吨重的奖章,为什么呢?因为是他给中国人逼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路。

问梁守槃搞航天最遗憾的事是什么?他说是有一个低空超音速导弹研制成了,因种种原因未装备部队。而且还有一种与苏联的蚊子导弹性能相当的导弹,在取得初步成功时被勒令下马。问他最感欣慰的事是什么?他说是自己亲自参加了中国航天的初创,并在艰难曲折中使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为国防现代化做了一点贡献。还有建国50年阅兵式上看到了更先进的导弹通过天安门。那是后来人的功绩,应该感谢他们推动了中国航天前进的车轮。

钓鱼台里科技领奖夫人为他别上鲜花

中国航天有四老(新民)、屠(守锷)、黄(纬绿)、梁(守槃)1994年,四老在北京钓鱼台芳菲园,共同领取李鹏总理为他们颁发的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那一天,芳菲园里的气氛很欢快,轻音慢曲中,梁守黎的夫人傅鹤小心翼翼地将一束鲜花,别到梁守黎的胸前。平时,老人的穿着是再随便不过了,夏天是灰的确良褂子,冬天是灰的卡中山装,脚下除了布鞋外,几乎就没有别的。但那一天他穿得很精神,西装革履,在老伴眼里,除了结婚时这么精神过,还真没见过那次这样的打扮。

梁守槃与夫人是在昆明认识的。虽然此前两人都是北京人,但从未谋过面。要说媒人的话,这个媒人应是日本人。40年代初,傅鹤在北京有名的贝满女子中学当教师。日本人进北京后,她因一个学生有反日倾向而受到株连,不得不告别北京躲避到天津,后来辗转到上海、昆明。在昆明,与正在西南联大任副教授的梁守槃相识并相爱,结成终身伴侣。梁守槃回忆说,那时自己的业余爱好除了长跑外,便是打桥牌了。刚好他的夫人也爱打桥牌,在航空发动机厂时,他与夫人结对参加厂里桥牌赛,居然拿了冠军。

求是杰出科学家颁奖仪式上,梁守槃还见到一位老相识,就是大名鼎鼎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杨振宁是和夫人杜致礼一道特意回国参加颁奖仪式的。这一次见面,他们谁也没想到会在中国最顶级的国宾馆,在那么隆重的仪式上。在颁奖仪式结束后,杨振宁走到航天四老跟前说,大家合个影。在合影后,梁守黎没忘了又和夫人合了一张影。然后他们相扶着走回休息室,那里备下了茶水和花生瓜子。梁守槃剥了两粒花生放在嘴里,慢慢咀嚼起来,嚼得很细,看上去很香,还透着十足的自信。

(转自:中广网 20071123

相关新闻

  • 262018.06

    吴宓的一条座右铭

    “不苟”,就是为人处事认真、诚信,一切以客观的是非为是非,不苟且,不敷衍。它既是吴宓对在乐山做生意的老乡们的希望,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 082018.01

    朱颖哲:跨过一条街

    本科毕业后,穿过一条马路,我来到另一座校园。这座校园的面积相比前一座,要小上许多。把自行车挪过来没几天我就发现,它已经派不上大用场,所有路都只要靠走就....

  • 302021.09

    “时代楷模”刘永坦:开辟一条永恒的坦途

    9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刘永坦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仅仅一年后,他便将800万元奖金悉数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旨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刘永坦倾尽一生,为国家筑就了一道“海防长城”,凝聚了一支“雷达铁军”,又在自己8旬高龄时,通过设立基金,传递出了一支热烈的火把,...

  • 062013.05

    我心中的碑——傅一

    傅一: (一)你的文章写得很好,文从字顺,情真意切,把吴达志和他的艺术才华、 功底全写出来了了。 ....

  • 082023.08

    陈杨:给卫星算出一条“最优轨道”

    陈杨,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05级本科,2013年博士毕业(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供图)陈杨已经当了整整10年的航天人,但他与航天的缘分,却是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他在“航天大院”长大,从小就不断接触到各种航天方面的知识。他的爷爷是1957年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建院时的首批职工之一。物理课开始学力学,数学课学圆锥曲线,当时还是个孩子的陈杨学着这些课程,就已经忍不住开始联想,这些知识在航天航空领域“肯定用得上”。“学的时...

  • 302017.06

    杨宜勇:岁月是一条不竭的河流

    2017年6月23日上午,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应对老龄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主楼召开。此文为清华大学1980级校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

  • 052008.12
  • 022016.06

    戴雨森:总有一条属于你自己的道路

    有时候,选择做一个与他人不一样的人或者尝试一些与众不同的理论,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 012020.09

    女儿心中的父亲

    许少鸿(1921-2010),福建龙海人,物理学家。中国固体发光物理、材料、器件的研究及应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在西南联大、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1950年回国,到中国科学院应用...

  • 192022.09

    清华海归博士孙夕庆:“我心中有一束光”

    “阳光是世间万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自然光。虽然现在人们可以设计出类似自然阳光的电光源,但是仍然没有一种电光源,可以完全模拟出自然阳光的这种全谱变化。“创业之初我就为自己设计了‘做世界上最好的光’的‘三部曲’规划:绿色之光、智慧之光和生命之光。”日前,在位于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帕兰斯光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孙夕庆(1982级无线电)向记者讲起自己研发光产品的“初心”,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