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没有束缚 才能成功

2007-08-03 |

——同班同学眼中的陈晓东

最近, 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清华的招生网上看到了我们班陈晓东同学在2000年当选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的消息,恰逢今年是我们82级毕业20周年,正在筹备出专刊,于是久未与他联系的我向他索取了简历。晓东1995年获得工程院教学优秀奖(前五名),1999年获得了澳洲化工学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到2000年当选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2001年入选英国化学工程师学院Fellow2002年又获得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工程与物理最佳研究奖Fellow Cooper 奖章(当年唯一获奖者)。晓东从1995年到现在虽然不能说是获奖无数但绝对是备受同行的肯定,成为一位在业界知名的华人科学家,我们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也为我们班上有这样一位杰出同学感到自豪。

从晓东的履历中,我们见证了他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和辉煌。在这些成绩和光环背后,沉静下来,细细想想,他说是清华的求学经历练就了扎实的功底,助他成就事业。

说实话, 知道晓东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我并不感到十分意外,一来是每次同学聚会都会听到其他同学提及他所取得的“丰功伟绩”,二来在上本科的时候,晓东就表现得与众不同。我与晓东均是北京生源,所以在本科时交谈比较多,聊天得知晓东从小就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可能和老人一起长大的孩子都比较和善,他待人随和,善于和别人沟通,好脾气更是众人皆知。因此,不仅在班里人缘好,还有很多外系外班的朋友,令我们都羡慕不已。晓东在学习上很刻苦,记得他曾经说过,“刻苦是一种修行,是对人身心的一种磨炼,更是一种钻研的态度”,当他对一个课题产生兴趣以后,他就会废寝忘食地进行研究直到能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为止。但从事科研的人都知道,要得出自己想要求证的结果又谈何容易呢?实验是枯燥的,每天和仪器作伴对于风华正茂的我们来说吸引力尤其显得不足,许多同学很容易就半途而废,但是晓东却乐此不疲,他不断反复、细致、耐心地进行各种实验以求得他想要得到的实验数据。就算到今天有了这样的成绩他也从未有懈怠,凭着这份坚持和执著,我们就能知道他为什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了。

但晓东绝不是“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当时单从考试成绩看,他并非名列前茅,但我觉得他是班上能把书读懂,而且善于把理论用于实践的人,当其他同学还在死记硬背各种公式应付考试时,他已经在实验中验证书本上的知识了。当时,学校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政策,安排一些动手能力强、有科研兴趣的本科生同学,参加系里实验室的科研工作,现在看来,这项政策的推出是非常英明而又富有远见的。晓东非常积极地要求并成功地参与其中,成为了这项政策的受益者。在这一过程中,晓东动手能力强、思维灵活、富有创造性思维和善于融会贯通的优点得以充分的发挥出来,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印象中,晓东在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发表论文了,当时是和他的父亲联合署名发表的,而我们那时大部分的同学还是懵懵懂懂按部就班地按着老师的指示和安排做着“份内事”,所以我记得他当时把打印好的论文拿来给我看时,我是基本看不懂的,晓东这种超前的学习能力和对新知识的不断渴求真的令我十分佩服。

“该干什么干什么”是晓东经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总说“需要学习的时候专心学习,需要刻苦的时候要能刻苦, 需要生活的时候,要活得丰富多彩”。晓东有一个突出的特长不能不提,可能2字班的很多同学都还记得,他是当时校园里有一定知名度的校园歌手,经常出现在校内的文艺活动中,但参与这些活动从来都没有影响他的学习。他的歌声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和美好回忆,有时,晚上熄灯前,同学们会到他的宿舍,要求他唱一首,他一向来者不拒,抱起吉他就唱,直到同学们满意才停下来。

有时, 我也想, 为什么晓东会如此成功?可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身上的创造力从来没有被束缚,使他得以在科学领域不断地探索和开拓。我们衷心地祝愿晓东取得更大的成绩。

(82级力热2班 郑建伟供稿 《清华人》2007年第2期 增刊)

相关新闻

  • 132020.08
  • 172016.03

    没有束缚 才能成功——同班同学眼中的陈晓东

    最近, 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从清华的招生网上看到了我们班陈晓东同学在2000年当选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的消息,恰逢今年是我们82级毕业20周年,正在筹备....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142019.01

    邹广文: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活力之源

    1978年,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式开启。改革开放说到底,就是向世界文明开放,向先进生产力开放,真正融入全球化发....

  • 302010.09
  • 262021.11

    同窗好友情深!叶铭汉院士撰文贺李政道95岁生日

    2021年11月24日,是李政道先生95岁生日。9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叶铭汉撰文,以同学、好友及合作伙伴的身份分享了他眼中的李政道。李政道在1995年给北大学生的演讲中曾引用杜甫的一句诗。叶铭汉认为,这正是其物理生涯的最好写照:“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 152009.01
  • 302004.09

    科学事业没有坦途

    科学事业没有坦途 科学事业没有坦途作 者:陈一坚(1952航空) 发布日期:2004-09-30 本文节选自陈一坚院士2003年7月16日在我校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陈一坚学长1952年毕业于清华航空系,毕生从事航空事业,主持设计了我国新一代歼击轰炸机“飞豹”,被誉为“飞豹之父”。回忆起五十一年前,我也从水木清华毕业,从这里走向工作岗位。那个时候没有这么漂亮的体育馆...

  • 212016.11

    英诺天使李竹:创业不是你想成功就能成功

    竹帅在直播一开场就立下豪言,“今天我来就是给大家送钱的”。英诺天使喜欢雪中送炭,尤其在眼下的资本寒冬,在今年上半年就投资42家创业项目,投资额达到1.....

  • 122021.01

    丘成桐:没有强大的数学基础就没有良好的科技

    新中国在1949年成立时,可谓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国家领导人和先辈,努力带领着全国人民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七十余年来,几经风雨,筚路蓝缕,以长以成。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不再是吴下阿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火箭冲天,卫星导航。航母四通,高铁八达。大兴水利,精准扶贫。环保有成,青山绿水。社会繁荣,百姓安乐。今日中国的寥廓大地,已开始呈现小康社会欣欣向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