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积极的态度 稳健的人生

2007-05-31 |

——访82级经管系校友张健华

1982级校友张建华

张健华,1 9 8 2年考入清华经管学院,198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毕业后在人民银行先后担任过金融管理司等重要部门的副处长、处长,现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兼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兼职教授,并于1998年回到清华经管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在一个傍晚下班后的时间,记者在人民银行的总部采访了张健华学长,他平实、可亲,宛如我们相识已久的一个老师、一位前辈。

执著踏实

翻开张健华校友的履历,觉得一目了然,因为从毕业工作,他就没有离开过人民银行系统,一步步稳扎稳打地走到今天。当我们问起他有没有过转职的想法时,他笑笑说,“不是没有动摇过,也有很多诱惑,比如猎头公司、朋友介绍等等,但是自己感觉清华人总体上讲一个特点还是干活比较踏实,只要是能给我们一个好的环境,能干点事情的地方,不见得要挪动地方,事实证明,我的选择还是对的,至少现在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

认准了的事情,就要全力以赴去追求;有一个梦想,就要执著而坚定地去实现。清华园的学习生涯培养了他一股韧劲,这些年在人民银行系统内部的信托、财务、监管等重要部门都留下了他的职业印记和骄人成绩。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是解一道道数学题,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还要有恒心,和用心的态度。”

行胜于言

清华给予学生的启发往往都是刻骨铭心、受益终生的。至今,张健华说起来到清华的第一堂新生教育课还是记忆犹新:“记得当时我们老师讲了‘猎枪和猎物’的关系,清华其实不仅仅教给我们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了我们一种方法,促使我们的自我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而这种学习能力,在日后的工作中是自己受益最大的。”

张健华在工作中是出了名的“干练型”,做事求真务实。他说这得益于清华的影响和训练,“理工科的背景”让人严谨,讲逻辑,讲推理。就拿机关写公文来说,他就觉得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条理清晰的风格要求让他很有优势。

金融稳定局里的同事们都对“张局”很佩服,因为他要求大家做到的事情,自己肯定亲历亲为率先做到。但记者把同事的评价告诉他时,他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轻描淡写道“清华教育我们要‘行胜于言’么!”

学无止境

工作了十年的张健华在1998年毅然决定回到清华攻读在职博士。当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再说活到老,学到老啊”。真得很惊讶张健华的精力如此充沛,现在他不仅兼任着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兼职教授,还利用仅有的休息时间去补习英语。他说跟他一起学习华尔街英语的很多都是20来岁的年轻人,“自己在里面很有压力,一定得学好才行。”

其实这种压力何尝不是他给自己提出的更高目标呢?只是这种压力在张健华校友这里都变成了一种“学无止境”、不断吸收新知识和进取的动力。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日常工作中常说的例子。“从前中国的银行去参加国际会议,我们被邀请了也仅仅是坐在边角去听,没有我们的声音。现在呢?现在人家邀请中国的银行开会的时候,第一,肯定会邀请你,第二,邀请你去了,还会安排你发言,第三,他邀请了,你不去,他还是会讨论中国问题!”“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热点,从我们的实际工作,都有这样的压力和要求去让我们学好外语,与国际接轨。你说,我们作为清华人怎么能不与时俱进呢?!”

积极的心态

说到清华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 张健华说“ 在清华印象最深的就是自己不是个特别优秀的学生。”当年张健华所在的班级是那一年清华分数最高的班级,“园子里面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来到清华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只好用‘清华一条虫,外面一条龙’来自我安慰解嘲。”“但其实这种压力对我们来说更应该算作一种好事,因为对自己也是个促进,促使自己不断向着更高的起点去看齐。我想自己现在这种比较乐观积极的心态跟清华园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可以说,不怕挫败的乐观精神是在清华练就出来的。”

学生记者 任姗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