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80岁的旅游达人冯一中

2018-01-10 | 杨壬飞(2006届博,经管) | 来源 宁波校友会 |

【编者按】清华大学宁波校友会于2017年开展了一项访谈老校友的活动,希望能把在宁波工作和生活的老学长的人生经验和精神财富记录下来。冯一中老学长是校友会第一位访谈对象。本文由经管学院2002级博士校友杨壬飞整理并撰写。

清华大学1956级校友冯一中

引子

冯一中,男,浙江慈溪人,1938年5月出生于上海,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1962年毕业后响应清华大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参与新中国156个重大项目中的包头第一热电厂项目的建设发展,并一直默默驻守内蒙26年。改革开放后又响应家乡宁波号召,1988年回乡参与当时中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项目——宁波北仑电厂的建设,并定居宁波。最让人钦佩的是,冯老退休后,边打工,边旅行,77岁登上珠峰大本营,至今走遍国内400多个城镇、六大洲47个国家,写出30万字游记准备出版。今年已经虚岁80高龄的冯老,仍然行走在路上……

深秋时节,恰逢重阳,由清华大学宁波校友会秘书长岑建军带队,和杨壬飞、杨钻、章志艳等一行四人到80岁高龄的冯一中老学长家进行了访谈,并代表宁波校友会送上重阳节的问候和鲜花。我们的温馨访谈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故事从冯老退休后的宏伟旅游计划开始……

一、行走遍天涯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似乎很容易、很时髦,但冯一中是个做事严谨的人,即使是平常人看来轻松简单的旅游,冯一中老学长也要做到规划科学、计划周密、行程有序。他说,“人退休后的二十年,是人一生应该可以自己规划、自己享受的二十年,务必要珍惜,要好好把握,可以给人生带来很多乐趣。”

因为有着这样的想法,从1998年退休开始,冯一中共设计了三轮旅游规划,截止目前,前两轮已经完成,第三轮正在实施中。1998年正式退休后,冯老就有个想法,他要本着熟悉中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理念,在这一生里走遍中国,于是制定了第一轮旅游计划:先走遍国内100个地方,“3个33+1”。第1个33是国内33个省、市、自治区(当时台湾除外),第2个33是当时中国所有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他要把中国最精华的旅游资源走遍看遍,第3个33和他一生所处的时代相关,他要走遍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影响中国的一些主要人物的出生地与纪念地、纪念馆,按照现在的说法,冯老已经提前开展红色旅游,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概念。到2006年走完西藏,冯老顺利完成这第一轮99个旅游行程,剩下的“1”就是台湾,2010年台湾旅游对大陆开放后,冯老完成心愿。

如果说第一轮旅行是走马观花的话,那么冯老的第二轮旅行就是拾遗补缺。时间从来不等人,第一轮刚刚完成不久,冯老又马不停蹄开始第二轮旅游规划。从2007年到2015年,用了九年时间走完了他自行设计的中国“九条线”,即三条长线(东北、西北和南方),三条中线(中原地区、华北地区和赣皖地区),三条专线(西藏、新疆和云贵),2015年完成新疆行程后圆满收官。紧接着,冯老开玩笑地说,他的旅行规划与国家的5年计划对应衔接,准备从2016年到2020年,再完成他个人有针对性的第三轮旅行,包括祖国最东、最南、最西、最北四个极点游,包括贡献过青春的内蒙游和陪他夫人回苏北老家的探亲访故游,以及庆祝入学母校60周年游。祖国最东、最西、最北游已经实现,目前可到达的祖国最南端永兴岛虽然想去,但冯老已不行,因为国内旅行社对游客65周岁的年龄限制,冯老说即使放宽到70周岁,他也没有机会了,所以,如果要寻找机会,只能希望通过别的途径到永兴岛。另外,他还准备再深入走走云南和贵州。

埃及胡夫金字塔

在进行第二轮国内游的同时,冯老开始走向国外游,2008年到现在,差不多每年出国二到三次,平均每年走五个国家,到2017年10月为止,已经游览六大洲47个国家,其中日本、德国和韩国各去了3次,美国、俄罗斯、奥地利、阿联酋各去了2次。在第三轮旅游规划行程中,他的国外游目标是累计完成50个国家,现在还只剩下三个国家,已经不在话下。本来他也准备走一些特色国家,如G20国家中的沙特阿拉伯王国游,至今不对非穆斯林游人开放,他只能暂时作罢。回顾自己的旅行生涯,冯老算了算,每年有两个半月至三个月在路上,所以,总的算起来,退休后20年时间里至少有三整年在路上。

南非好望角

走的地方多了,总想把所看、所想、所得、所获变成文字,记录下来,整理出来,既有助回忆,更乐见分享。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冯一中老学长已经坚持写游记整整19年,每游完国外一个地方,大都写一篇游记,国内游则择地而写,完稿后,请他女儿或其他人打印,再修改数遍,每次都会在宁波北仑电厂的内网上发表,图文并茂,和同事们分享,往往赢得点赞一片,并且带动了同事的旅游热。如冯老在担任退休支部书记期间,组织单位同事们开展4次红色旅游,3年时间,从福建长汀、古田会议、江西瑞金,再到延安,南泥湾,再到西柏坡,最后到达北京。截止目前,冯老的国内国外游记已经写了30万字,分为《我的旅游生涯1》、《我的旅游生涯2》国内篇和国外篇,特别是在今年还专门下了些功夫,热心的朋友帮助冯老,把这些游记作了几次整理修改,现在已经基本成型,正在筹划出版中。他说希望明年5月前出版后,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冯老回宁波30周年的个人献礼,同时也是冯老献给自己80周岁的绝佳生日礼物,回顾自己退休后的二十年,冯老说,“每天都活在忙碌中,但天天充实”。尽管已经有30万字集结待出版,但冯老还希望在有生之年写出《我的旅游生涯3》,他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很让人振奋,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新时代很激励我,总希望自己能多活一点时间……”

冯老的国内游许多是个人游,因为他总考虑着一点,他的眼睛不好,因视网膜脱落和青光眼做过手术,爬山时下山行程尤为困难,所以,总担心自己万一在旅途中摔跤,连累他人,影响行程。我想这也是一种骨子里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吧。

特别还要说上一点,冯老旅游20年,经费“完全自筹”,他回忆,原来收入不高,储蓄也不多,“没钱又想退休了去旅游怎么办,去打工嘛”,冯老说干就干,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到电厂做检修监理,打短工一直到72岁,因为体力下降,再加上始终存在的眼疾原因,才停止发挥余热,可以说,冯老是完全达标甚至超额完成“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清华好学生。

二、勿忘清华人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清华人与祖国的命运永远是紧紧相连的。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也一直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对毕业学生的最强号召和动员令。冯一中在校期间表现良好,并一直担任学生干部,毕业时是大班级团支部宣传委员,于是带头响应国家和学校号召,和10多位同学一道去了边疆,参与内蒙古包头第一热电厂建设和发展,由水电部所属的包头第一热电厂是当时内蒙最大的发电厂,也是当时苏联援建、国家投资的156个重大项目之一。冯一中到包头第一热电厂后,从基层做起,作风扎实,技术过硬,很快受到热电厂领导赏识和垂青,并在多个岗位上经历了锻炼,如果不是接踵而来的“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当时冯一中就会很快走上领导岗位。可惜,命运在继续磨练冯一中,随着当时形势的恶化,知识分子全面下放,从1969到1971年末,冯一中也被下放到厂内最基层岗位整整劳动三年,林彪事件后,政策有所调整,冯一中被调回车间,恢复技术员工作,这样一直干到1979年。终于,如曾担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陈希对毕业学生说过的,清华的毕业生好比土豆,要检验他是不是好土豆,就看他遇到春风春雨、遇到好土壤时能否发芽。现在,冯一中终于发芽了,1979年被厂里发展成文革后第一个知识分子党员,1981年提任车间检修副主任,1982年调到厂部整顿办,1983年调回车间当主任,1984年提到厂里担任副厂长,接着又提任第一副厂长,到了1987年,组织上已经准备让冯一中担任厂长了,但冯一中当时有点想叶落归根,正好碰上宁波北仑电厂开始筹建,需要专业人才,于是冯一中经过慎重的比选权衡,为祖国边疆建设奉献26年青春后,于1988年7月被调到宁波北仑发电厂,并一直从事专业技术,干到退休。

冯一中(右1)在包头第一热电厂(1977年)

爱好广泛、全面发展、又红又专。冯一中在校期间,学习刻苦,爱好广泛,真正做到了全面发展,是清华典型的又红又专的代表性学生之一。先说说他的学习。冯老说:“我们那个时候,学习很自觉,学习头两年,感到很累,因为经常都是第一时间赶到老图书馆抢位置,所以总的来说,学习比较扎实”。虽然那个时代学校里也不停地有政治运动,甚至在学生中还有强行分配的右派分子指标,班内一位同学因1957年“整风反右”的右派指标而被迫“提前毕业”,被下放到北京开关厂,但即使是这位同学,后来也做到了北京开关厂的总工程师,为北京开关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主要原因就是凭他在清华那段时期打下的基础。再举他自己的例子,他大学时期的外语是俄语,两年时间,“我的俄语水平已经达到,就是再过一年就可以借助词典顺利翻译书本了”。调到宁波北仑工作以后,因查看资料、对外交流等工作需要,冯老又竟然“逼着自己”自学了英语,后来达到借助词典能看专业书的水平。冯老一入校就担任画法几何课代表,而画图纸是工科学生的基本功,下半学期冯一中当班委了,先是当文娱委员,后又兼体育委员,再后来又兼生活委员,他说这是少有的一人身兼三职,后来又转任副班长。到大一期末,被调到系里去,从事文艺宣传,当文艺宣传组组员、组长,到大四时担任系里文娱部副部长,冯老风趣地说,“那时凭资格和能力,我理所当然可以当部长,但为了培养接班人辅佐大一学生当部长,我当副部长”,后来又兼了系文工团团长。五年级后担任了大班团支部宣传委员。

18岁的冯一中(前排左1)和室友(1956年)

冯老在学生时期就喜欢音乐和美术,参加过学校合唱团,参加过民乐队,也参加过美术社,总之是爱好比较广泛。对于运动,他说,“我们班级常常跑代号叫北京莫斯科的长跑运动,你5000米,我5000米,有一张表格记载着,看大家最终累计起来何时跑到莫斯科。所以,我经常从学校跑到颐和园,再回来”。在校期间,冯老的100米、铅球和举重三个项目都达到国家三级运动员标准。

上世纪60年代,动力系文工团在天安门文艺演出,左1为冯一中

冯老在校时就要求进步,1959年写入党申请书,但由于有一个从不联系的叔叔在香港,“在当时这是个不得了的海外关系”,于是一搁20年,尽管这样,他仍然义无反顾,在毕业时以团干部的身份带头投身边疆内蒙,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

访谈中,我们想请冯老作为一位清华老学长谈谈工作并给予一些人生经验分享时,冯老几乎没有思考,就认真地说:“我对学校还是蛮有感情的,我从1984年《清华校友通讯》复刊以后一直在订阅,现在准备再订阅四年。自己出来社会这么多年,有一点,一直牢记,就是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清华人,做事啊,说话啊,脑子里是一直想着的。”

树立榜样、学习榜样、成为榜样。清华人大都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有目标、有恒心、有动力。有时候,榜样就是目标。冯老说,他的旅行生涯有四个榜样,最远的是徐霞客,那是永远的榜样,因为徐霞客时代的旅行条件比现在艰苦得多,大都是靠骑马、坐船和两条腿走路为主,我们现在到很多地方都可以借助交通工具,毕竟省力许多。第二个旅行榜样是当代旅行家雷殿生,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就了一本书,《十年徒步中国》,他从25岁到35岁,在身体上、经济上和旅游知识上做了十年准备,从35岁开始徒步中国,把整个中国走遍了,最后独自穿越罗布泊无人区,并成功走出来(注:科学家彭加木、旅行家余纯顺都没有走出来),雷任务完成后,定居北京,开了一家户外用品商店,打算再为旅游者奉献服务十年,在冯老眼里,雷是当代徐霞客。第三个榜样是王重光,宁波文化名人,特点也是很顽强,在90年代初期辞掉工作,为了《中国帝陵》这本书,走遍中国有迹可寻的200多处皇陵,行程五万多公里,他的著作出版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在海峡两岸出版后,在史学界引起轰动,填补学术空白。第四个榜样,是宁波清华校友,郑慧令老学长,1930年出生,现在88岁高龄了还在坚持每周游泳三次,每天晚饭后不下雨的话散步至少一小时,每天上下六层楼数次。现在,冯一中老学长自己也是一位很难超越的榜样了:退休后出发,用近20年时间,走遍400多个国内城镇,六大洲47个国家,写出30万游记,而且行程还在继续中……

三、桑榆映晚霞

带着老伴再出发。我们几个访谈的学弟学妹发心要求冯老传授家庭和婚姻幸福的秘诀,冯老笑了,说的很简单,“老伴是关键,我在写《我的旅游生涯2》时,就提到这个问题,人老了以后有个老伴非常重要,她也比较理解我、支持我”。也许这就是大道至简吧。原来冯老夫人腿不太好,也不太喜欢旅游,跟着一起旅游并不算太多,但也不算少,后来女儿被冯老感染后也喜欢上旅游,与老伴二人一起游就多了,冯老国内游目标是陪老伴走完除西藏以外的全国,现在已经差不多,陪老伴回苏北返乡行程在第三轮旅游规划中也已经完成。现在剩下的目标是带老伴也走过全球五大洲,都到一到,已经到过亚洲、欧洲和澳洲,今年即将去美国,完成美洲,明后年再去一下非洲。

美国羚羊峡谷

有个爱好很重要。冯老爱好比较多,除了在校期间的文艺和体育爱好,他还有两个最爱:收藏邮票和收藏钱币,早期是硬币,世界各国的硬币,现在纸币也收藏,硬币收藏了近4000枚,250多个国家和地区,钱币有几年没有收藏,中断过。90年代初期,参加上海邮币展览会,现在他的收藏已接近于当时这个专业展会参会门槛。邮票从学生时代冯老就开始收集,且一直没有间断,主要收藏新中国的邮票,除了个别如祖国山河一片红等没有,其它猴票和红楼梦票等都有的。在旅行途中,他也收藏地图,每到国外,他有6样东西必须收藏:钱币,明信片(立马盖戳寄回国内的),世界各地地图,门票,音乐光盘(反映体现当地文化),纪念品。国内外地图已有数百份,玩过的门票收藏着,做了两本门票册,纪念品屋内和墙上都是,有墨西哥、日本、秘鲁印加文化、巴西的……家里墙上有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还有一张尼泊尔的珠峰相片,“要向珠峰攀登”,冯老说,“这是我的最高目标(指和同龄人相比),人生的标杆就应树在那里……”

再忆同窗旧友情。年纪大了,回忆特别多。去年冯老完成入学母校60周年返校活动后,2017年9月又和动力机械系大班同学们在杭州聚会了一次,原来是定为五年一聚,现在同学们集体商定改为两年一聚。冯老在访谈中特别提到了一位比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18年情谊还长的同学:黄振康,两人同年同月生,5岁开始是邻居,6岁是幼儿园同学,然后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在一起,冯老填大学志愿时还特别注明一定要和黄振康在一起,所以,最终他俩就考入清华大学同一个系、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还住同一个宿舍,真真是没有血缘关系胜似有血缘关系的亲兄弟。去年同学聚会,黄因事不能回母校,冯老专门去沈阳看他,后来黄到上海,冯又约好到上海会面,然后黄又到宁波会面,一年见了三次。七十五载,友谊永驻,世上难寻。

冯一中(右)和黄振康(左)在北京东郊热电厂(1959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