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一书未读完,不换第二书”——文学家吴宓的治学之道

2024-02-28 | 石磊 | 来源 《学习时报》2023-12-13 |

学人小传

吴宓(1894—1978年):字雨僧(亦作雨生),陕西泾阳人。文学家、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曾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教授,并参加创办江津白屋文学院。他首倡比较文学,著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关于吴宓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总结的:“一生效忠民族传统文化,虽九死而不悔;一生追求人格上的独立、自由,追求学术上的独立自由,从不人云亦云。”

凡能有所成就,莫不出于勤奋

吴宓指出:“有史以来,人类之一切活动,生生养息,百工巧匠,老农老圃,明君贤相,一言以蔽之,下至贩夫走卒,上至大圣大贤。凡能有所成就,莫不出于勤奋。”吴宓自小天资聪颖,但依然刻苦攻读。每餐由家人送至书房。一晚,家人送饼一只,油泼辣椒一碟,吴宓读书入神,误用饼子蘸墨大啖,连曰:“香,香,香。”

吴宓在12岁时就已考入融传统与新知为一体的宏道学堂。在这样一个名流辈出的学府里,他积累了深厚的学识基础。后来,吴宓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从此结下了与清华30余年的不解之缘。1917年,吴宓赴美留学,先入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后转入哈佛大学文学院,师从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在留学期间,他刻苦钻研新人文主义学说,广泛涉猎欧美文学,并用分析欧美文学的方法比较研究中国文学作品,如《红楼梦》等,逐渐树立了自己独特的学识方法,为其日后开创比较文学学科奠定了基础。在哈佛大学时,学识广博的吴宓与汤用彤、陈寅恪并称为当时的哈佛三杰”。这一时期,他不仅读书用功,而且著述颇丰,撰有《论新文化运动》《英文诗话》《中国之旧与新》《红楼梦新谈》等文章,精编《精选古今英文书目摘要》《案情摘要》等著作。

勤奋实乃读书治学之根基,诚如吴宓自言:“自束发受书、成绩未尝落后于侪辈,执教以来,各方谓我,学问尚有根底,窃自衡量,尺寸之进,莫不源于勤奋。”

治学当严谨认真

吴宓认为,治学严谨是获得真才实学之必要前提,而治学严谨的根本则在于做人谨严和生活谨严。如果一个人为人上放荡不羁、流连于坊曲之间,生活中自由散漫、起居无常,其治学也必然虚空浮躁、坐立不安。具体而言,治学严谨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择善固执,绝不朝三暮四,时做时辍;二是循序渐进,谨恪认真,绝不踏空夹生,弄虚取巧;三是谨心向学;四是严苛律己,虚怀若谷。因此,一旦想要研究某种学问,在事前就必须进行认真严肃的思考:自身是否有相关的研究基础,是否有保证开展此项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一经作出决定,就要竭尽全力确保完成,不能推拉拖延、马虎了事。

吴宓在西南联大任教之时,尽管办学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但他依然认真负责,严谨细致,从不马虎从事。钱穆当时曾与吴宓同居一室,他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回忆道,“室中一长桌,入夜……雨生(吴宓)则为预备明日上课抄笔记写纲要,逐条书之,又有合并,有增加,写定则于逐条下加以红笔勾勒。雨生在清华教书至少已愈十年,在此流寓中上课,其严谨不苟有如此。”在上课时,他板书字体总是标准正楷,端庄方正,一丝不苟,讲课内容也丰富充实,条理清晰,无一句废话。1963年,吴宓在给学生周锡光日记本题赠的留言中,勉励其要始终保持谦逊严谨的治学态度:“无论何书,皆必须一直连续到最后一页、一行,一书未读完,不换第二书;读书有一字之音义不明,必须立刻查出;查出之后,有某句的意思仍不全了解,必须请老师或朋友指教,直到满意为止。”

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而熔铸贯通之

吴宓既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精通多国语言文字,有系统的西学素养。1922年,在南京任教期间,他与柳诒徵、刘伯明、梅光迪、胡先骕、汤用彤等创办《学衡》杂志,任主编。杂志宗旨主要是提倡国学,兼介欧美学术。关于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他认为,西洋文化,譬犹宝山,珠玉璀璨,恣我取拾,贵在审查之能精与选择之得当而已。如未加深究,不知审慎选择,则犹如西晋清谈,南唐词曲,终不免导致亡国之祸。他主张对于西洋文化,既不能盲目排外,也不能全盘接受,要在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精当选择,才能保存国粹,而又昌明欧化

关于如何构建中国新文化,吴宓认为,“西洋真正之文化与吾国之国粹,实多互相发明,互相裨益之处,甚可兼蓄并收,相得益彰”,我们必须“兼取中西文明之精华而熔铸之,贯通之”。一方面,要研究中华古今之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对西洋古今文化亦要“研究之,吸取之,译述之,了解而受用之”。只有在对中西古今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和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使之融会贯通、交相辉映。

1928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成立,吴宓负责确立办系方针、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他在参考国外比较文学系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博雅之士培养方案,并以此培养方案为基础进一步提出课程总则,明确指出外文系课程之目的在于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创造今世之中国文学,会通东西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布,课题之编制有两种原则,其一是研究西洋文学之全体,以求一贯之博通;其二是专治一国之语言文字及文学,而为局部之深造。这些基本原则充分体现出中西文化的会通、新旧文化的熔铸,而非二者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因此,所谓中西融合,既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又要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吴宓试图将民族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宏阔视域内,去寻求一种普遍的、做真学问的有效路径。

吴宓终生读书、写书、教书,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治学经验,对于我们当下治学依然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新闻

  • 152024.03

    “哲学的生命”在于回答现实问题——哲学家冯契的治学之道

    冯契(1915—1995年),浙江诸暨人,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名誉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席、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主编哲学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哲学读本》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近代哲学史》等。近代中国经历了空前的民族灾难,“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时代中心问题。冯契的治学道路始终与这种时代精神紧密相连,如其所言是因为“有一种切肤...

  • 122022.08

    历史学家——吴宓被忽视的身份

    吴宓在中国首创比较文学学科,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他文学上的成就已是国际公认。可能是因为文学成就的光芒过于耀眼,他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几乎被掩盖,吴宓历史学家的身份常常被人忽视。除一二学术掌故偶有提及外,学界对这位大学者在历史学研究上的贡献往往语焉不详。笔者在准备撰写历史学家林志纯年谱时,偶然从《吴宓日记》中读到大量有关他在历史系任教时的记录,知道吴宓先生曾在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任世界古代史专...

  • 102015.11

    吴宓日记中的新文学赞语

    吴宓(1894-1978)是现代中国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一生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使命,是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反对者。吴宓也是著名的日记作家,一生....

  • 282024.02

    “治学如筑塔,基础须广大”——经济学家陈岱孙的治学之道

    陈岱孙长期投身经济学研究、教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经济学人才,为我国经济学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1995年10月19日,朱镕基在致陈岱孙九十五岁寿辰的贺信中这样写道:“先生年高德劭,学贯中西,授业育人,六十八年如一日,一代宗师,堪称桃李满天下。”

  • 272017.06

    同样的童年经历,不一样的吴宓钱锺书

    综合起来,无论吴宓的叔父成为其养父,还是钱锺书的伯父成为他的养父,都使他们的幼年颇为与众不同,也对他们的性格与日后的事业造成莫大的影响。而要研究吴宓、....

  • 102024.07

    将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翻译家许渊冲的治学之道

    许渊冲一生热爱古典文学,潜心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名著。在出版的一百多部中、英、法文著作中,中国古典诗词的译本几乎占到一半。与此同时,他所创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既体现了西方文化的求真精神,又观照了中国文化的求美传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鉴。

  • 162020.11

    吴宓的国学观

    吴宓是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学人。他在1922—1933年间主编《学衡》杂志,践行“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学术宗旨;1925年参与筹办并实际主....

  • 222008.04

    《家在清华》一书校庆期间将与读者见面

    由校友史际平(1978级精仪)主编的《家在清华》一书将于4月25日在清华举行首发仪式,校庆期间将与广大读者见面,敬请关注。

  • 272016.09

    钱钟书杨绛夫妇与李健吾的文学渊源

    李健吾、钱钟书皆为学贯中西、成果丰硕、集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学者型作家、作家型学者,他们在创作与治学之间游刃有余,皆取得卓越成就。他们的人生轨迹....

  • 082024.10

    吴宓诲人不倦

    吴宓上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吴宓每天早上七点半,准时来到教室。他通常穿一件灰布长袍,左手抱书,右手拄圆木手杖,走起路来直挺挺的。放好东西,他先凭记忆在黑板上书写讲义提纲。开讲后,根本不看教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每每讲到得意处,他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最为精彩的,是讲授欧洲文学史课。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将西方文学的发展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