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这个国际大奖首度颁给中国学者

2025-07-10 | 孟凌霄 韩扬眉 | 来源 《中国科学报》 2025年7月9日 |

甘霖(中)在德国汉堡举行的国际超级计算大会上领奖。受访者供图

甘霖在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的办公室简朴至极: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一块几乎占据整整一面墙的巨大黑板,还有几盒粉笔和一个书柜。黑板上还留着与学生讨论时写下的几行公式和算法流程图。

从博士生入学算起,今年37岁的他,已在清华园度过了近15年时光。

“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需要一台电脑连接到远端的超级计算机,就能开始工作。”甘霖笑道。他研究的领域是高性能计算,通俗地讲,就是“把超算用得更好”。

今年6月,在德国汉堡举行的国际超级计算大会(ISC 2025)上,甘霖被授予2025年“杰克·唐加拉早期成就奖”。该奖由国际超级计算大会(ISC)设立,以高性能计算领域开创者之一、图灵奖获得者杰克·唐加拉命名,旨在表彰全球范围内博士毕业后10年内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中青年科学家。

奖项评选委员会认为,甘霖在并行计算、性能优化以及超级计算新架构等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果。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亚洲学者。

2016年11月,甘霖参与的“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项目成果获得世界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其团队成为该奖项设立29年以来获奖的首个中国团队。2018年,他又荣获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性能计算杰出新人奖”。

“国产超级计算机为我这样的年轻学者创造了发展的平台和机遇。”甘霖说。

高铁上赶论文

从千禧年前笨重的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DOS系统),到开始普及的个人计算机(PC机)咔嗒作响的键盘,再到大学实验室里巨大的处理器以及繁忙的编程作业,甘霖亲历了中国计算机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2011年,甘霖在清华大学开始博士阶段的学习,师从付昊桓和杨广文两位教授,正式踏入高性能计算领域。

当时,正值国产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诞生。甘霖和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人一同来到无锡太湖之畔的超算中心,成为这台机器的用户,参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等应用的调试和优化工作。

“想象一下,这是一台‘占地接近两个篮球场大’的电脑。”

甘霖介绍,“神威·太湖之光”每秒可完成超过十亿亿次计算,相当于70亿人每人拿一台计算器,不吃不睡算上32年。从那时开始,甘霖和团队的任务就是用这台“超级大脑”开发一些领域应用软件,将其应用于地震模拟、气候模式、生物医药等领域。

博士毕业前夕,甘霖频繁往返于北京和无锡两地,京沪线高铁便成了他的“移动办公室”。一次,甘霖在高铁上赶论文时,邻座正巧是一位北京高校研究地球物理勘探的专家,给了他不少修改建议。

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甘霖选择留在清华大学工作,继续从事超级计算机相关研究。

培养下一代

清华园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静斋,得名于《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这是一栋坐落在荷塘边的小楼。初夏时节,窗外绿树成荫,老楼墙面爬满藤蔓。

每天清晨,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丘成桐都会准时出现在静斋,备课、研讨、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处理行政事务等。甘霖常常向丘成桐请教问题,“丘先生的办公室门总是为年轻人敞开”。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甘霖心中,丘先生就是这样的“大师”,不仅科研造诣深厚,而且始终把培养下一代放在重要位置。

受丘成桐等清华园里的良师益友影响,甘霖也将教学视为重中之重。他所研究的高性能计算,与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紧密相关。他希望学生不仅能写出代码,也能理解背后的数学逻辑、思维方式与现实观照。

他尤其珍视学生们的好奇心。在科研之余,他还前往小学、中学作科普讲座。他印象最深的是,中小学生有着浓厚的好奇心,特别敢提问,讨论氛围总是十分热烈。他在一次科普活动中告诉台下的小学生,“超级计算机有接近两个篮球场那么大”,孩子们齐声惊呼,紧接着就是一连串天马行空的问题。

“现在的很多科技成果,放到十几年前,其实都是不可思议的。”甘霖鼓励小朋友们形成发散性思维,对天马行空的提问从不打击,而是激励他们尝试思考得更深一点。

在清华课堂上,这样的求知热情益发高涨。甘霖发现,在30人左右的小班课中,讲到一半稍作停顿时,学生就会主动提问,无需举手,课程在你来我往中自然推进。

他相信,这些活跃在课堂上的青年学生,未来将会在各个领域尝试解决最基础、最核心的理论问题。

边散步,边争论

从学生到导师,甘霖努力保持锻炼的习惯。

“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是清华大学老校长、我国著名教育家蒋南翔提出的倡议。读博期间,甘霖常听导师、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杨广文念叨:“学习与锻炼身体同样重要。”

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甘霖经常参加课题组组织的羽毛球、游泳、足球等健身活动。“当年,我特别喜欢打羽毛球,但就是瘦不下来,每次打完都直奔清华大学食堂吃夜宵。”甘霖笑着回忆。

在无锡“神威·太湖之光”项目中,甘霖和团队成员需要时时“驻扎”现场。超算基地临近太湖鼋头渚,在实验室工作久了,大家便结伴沿湖散步,边走边讨论问题。算法的设计、架构的改进、路径的优化……科研话题常随着脚步延展开来,偶有灵感突然而至。

“有时候,我们聊着聊着就争辩起来。”甘霖说。这种“边走边争论”的传统,逐渐成了团队破解难题的方式。“当你真的想证明你是对的,就会带着问题反复推演,效率特别高。”甘霖说,这种带点“好胜心”的讨论方式,帮助他们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如今,作为导师,甘霖也将“学习与锻炼并重”的理念延续下去。他常组织学生打羽毛球、踢足球,“一开始还得强拉着,现在大家都盼着大汗淋漓一场”。

采访这一天,甘霖趁着午间半小时,带着课题组的学生们打了一场羽毛球赛。打完球,甘霖快步走回办公室,边擦汗,边打开电脑——新的问题已在脑海里涌现。

相关新闻

  • 142025.02

    林同济:首位与卢卡奇建立学术联系的中国学者

    林同济1950年8月23日,一封来自中国的英文书信跨越欧亚大陆到达了远在瑞士伯尔尼的富朗克出版社(Fran-ke Verlag),经由出版社转交给卢卡奇,这是首位中国学者致卢卡奇的书信,卢卡奇将这封信收藏在了自己的书房中。在卢卡奇去世后,这封信由匈牙利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手稿和珍本图书部收藏。海光图书馆HAIKWANG LIBRARY OF WESTERN THOUHT209弄16号番禺路中国·上海电话:223611950年8月23日致格奥尔格-卢卡奇博士瑞士·伯尔尼亲...

  • 052007.12
  • 282020.05

    陈寅恪为何“苛评”中国学术

    1931年,陈寅恪在《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刊》上发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虽然不长内容却极为重要。

  • 072022.09

    唐敖庆:开创现代理论化学的“中国学派”

    唐敖庆(1915.11.18—2008.7.15),江苏宜兴人,量子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后留校任教。1946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0年初回国,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调至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参与领导化学系创建工作,1956年任副校长。1978年任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所长、吉林大学校长。1986—1991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届主任。1955年...

  • 132008.06

    计算机科学12名国际一流学者受聘清华大学EMC讲席教授组

    【新闻中心讯】在计算机系统结构、存储、操作系统、编译与计算机网络方向上的12名国际一流学者受聘组成了清华大学EMC讲席教授组。

  • 212016.10

    时晓曦:一年包揽4项国际大奖的设计师

    时晓曦,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2-LA设计事务所创始人。2016年,时晓曦获得了4项国际设计大奖:Reddot,IF desig....

  • 132015.11

    多国学者在京纪念费孝通大瑶山调查80周年

    “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方法创新发展国际论坛暨纪念费孝通先生大瑶山调查80周年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京举办

  • 092012.01
  • 162021.08

    陈紫楠:中国青年创客闪耀国际舞台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今年8月12日的国际青年日,比以往平添了一分沉重感。对刚从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毕业的陈紫楠而言,这份沉重不仅来自疫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更来自一个中国青年创业者立志兼济天下、联通中西的责任感。

  • 262007.10

    清华学生获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最佳代表奖

    3月13~17日,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在北京大学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6级硕士2班的张颖和王一丁同学获得大会最佳代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