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剧艺社二三事

2009-04-13 |

张源潜(1947中文)

一九四六年暑假后,西南联大复员北上的同学分批到达北京(当时叫北平),起先住在国会街北大四院。十月底,分别到北大或清华办理报到注册手续,就搬到北河沿北大三院或清华园住宿。这个学期是十一月初才开始上课的。

十一月一日是联大校庆。同学们在分手之际,不忘来一次最后的纪念。联大剧艺社为此演出两个小戏,都是陈白尘的喜剧。一个是《禁止小便》,讽刺国民党官僚机关的腐败,由温功智演那个老公务员。这个角色是他的“保留节目”,联大剧艺社在南区墙外办星期小剧场时,头一炮也是他演的这个戏。另一个就是童璞参加演出的《未婚夫妻》了,留在沦陷区的同学们头一回看到这些大后方的作品,特别感到有趣。这两出戏连续演了三晚。

再过一个月,恰是“一二·一”周年祭。联大剧艺社的成员虽然分散了,但是为了纪念这个不平常的日子,决定合作演出在运动中创作的两个小戏:郭良夫写的《审判前夕》与王松声写的《凯旋》。《审判前夕》由清华的同学重排,万文伟饰关嶙征,我演李宗黄,另外两个是张潜生和张天民。这是看到剧照才记起的,张天民站在我身旁,也是半个身子背着观众。《凯旋》基本上是原班人马,包括温功智、聂运华、汪仁霖、吴学淑、丛硕文等。我在抗战结束后即休学回家,还是第一次看这个控诉国民党制造内战的戏。我卸了妆,跑到观众席的最后,看着看着也禁不住流下了热泪。观众的反应也很强烈。而各别有用心的家伙看到沉痛的地方大鼓其掌,立刻被广大观众用嘘声制止了。整个演出是成功的。十二月一日晚间在北大四院,第二天在清华和燕京又各演一场(日夜)

这次演出之后,剧艺社在同学中产生了一定影响,趁机吸收了一批爱好戏剧的新同学,成立了清华剧艺社。社员们演剧的积极性很高,准备演大戏了。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演茅盾的《清明前后》。这个四幕剧写一九四五年春天发生在重庆的一次黄金风潮,抨击国民觉反动派的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迫害与摧残。在重庆首演后,就被反动当局禁演。我们把这个戏搬上舞台,也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种抗争。这个戏开始由我负责排练。主角民族资本家林永清是徐应潮扮演的,演太官僚金澹庵的是郭良夫,孙国丰演李维勤,李詠演严千臣,张潜生演余为民,我还兼演了戏不多的一个角色——科长方英才。几位女演员的名字,也许由于新认识的关系,一个也记不起来了。戏排了一段日子,台词也背出了,地位也走熟了,演出的日子也近了。为了进一步提高演出质量,我们从城里请来演剧队的一位导演(查祥麟)来给我们细排,帮助演员发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对一些重点场次反复琢磨,如第二幕李维勤家中的那场戏特别排得细致。《清明前后》终于在清华园的大礼堂里演出了,正是一九四七年的清明前后,连续演三个晚上,场场客满。燕京大学也有不少同学赶来看戏。售票收入全部作为城府小学(或是职工夜校)的基金。

演出以后的反响也很强烈。墙报上刊登出不止一篇的剧评。对于演出的成就大家都是肯定的,给了我们不小的鼓励。有的评论者在读剧本和观看演出两方面都很细致,连我所扮演的那个戏不多的龙套角色也没有放过,批评我没有表演出那个人物所特有的势利性格,并且引证了茅盾在描写那个人物时用的两句话:“看见大菩萨得得拜,看见小菩萨踢一脚”。说来惭愧,我确实忽视了剧本上的有关描写,尽管这个人没有几句话,在场上时间不多,毕竟影响了演出的质量。再有,人物上下场的路径,有时候交代不清,也引起观众的议论,怎么从这个门进去的,又从那个布幕后出来了,等等。评论者批评至此时,又引用了也在观剧的一位教授(好像是费孝通先生)的一句非常风趣的话:“这叫‘路路通’嘛!”(“路路通”也是一种中药。)弹指三十七年过去了,这两点还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真是“没齿不忘”。

演出后不久的一个晚上,清华剧艺社的朋友们开了一个联欢性质的茶话会,到会的有二十来人。我们的导师(也是这次演出的赞助者)吴征镒老师也来了。我们还把昆明各界送给联大剧艺社的几面锦旗悬挂在会场(一间小教室)的墙上。散会前,全体在镁光灯的闪耀下,原地合影。小小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十九人(摄影者不在内,还有照了半个脸的):后排(站立)是张家炽、虞锡麟、程法毅、张源潜、吴征镒、张潜生、刘海粱、李忠立,张魁堂、李詠,中间坐着的是:杨春曜、王念梅、刘雅贞、靳录民、史哕春,前排(蹲下)的是:孙同丰、万文伟、郭良夫,还有一位是谁,说不出来了。前年春节,联大剧艺社在京的朋友聚会时,曾传观过这张照片,一起认出了这些人,由张魁堂记下这些名字。照片没保存好,发黄了,没法翻拍制版,很是遗憾。

一九四七年上半年,国民党反动派召开伪国大,通过伪宪法,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我们承继一二·一运动的传统,也编排了一些活报剧,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有一出是直接讽刺蒋介石出任伪总统的丑剧的,由徐应潮扮演蒋介石,李詠扮演胡适。这两个角色的造型服装参考了陈白尘的《升官图》中有关人物的设计。剧中有胡适向蒋“总统”呈献伪宪法的场面,在清华园演出前,发觉缺少这个“宪法”的道具,临时从图书馆搬来一部有厚壳的线装书充当,十分滑稽。还有一出戏是写一个三青团分子受到现实的教育后觉醒转变投身于学生运动的故事,由孙同丰演这个学生,好像是独角戏。五·二〇反内战反饥饿运动时,我们准备在北大民主广场演出这些戏,后来因示威游行马上出发,大家急着参加游行队伍,没有演成。

暑假开始,我也毕业离校了。联大剧艺社(或是北大、清华、南开剧艺社联合)公演《升官图》的事就不清楚了。

(附记:读了《清华校友通讯》复4期国内增刊上童璞同志《琐忆联大及清华剧艺社》一文,颇想写点什么作为补充,但因一时挖不出多少记忆材料而迟迟没有动笔。去年老友程法伋兄寄来一张《审判前夕》剧照,问起照片上演李宗黄的是不是我;倘是,照片送我作为纪念。我一看,确实是三十多年前的自己。由此逐渐想起了一些事情,凑成上文。关于联大剧艺社创办星期小剧场和演出《草木皆兵》等事,当另写一篇作为童文的补充。)

1984829

转自 清艺荷华网 2008年4月25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