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校史连载之五 清华大学初期的校长更迭风波

2007-02-01 |

□ 史 轩


1928年,国民党北伐胜利,奉系军阀势力退出山海关,南京国民政府势力至于北平,将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第一任清华大学校长。在近两年长校期间,罗家伦在清华进行了一些改革,初步奠定了30年代清华迅速崛起的基础。但在政局动荡、人事纠葛等矛盾交错中,清华又出现校长更迭风波,直到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竞相逐鹿接管清华
1928年6月,国民党北伐取得胜利,奉系军阀退出山海关,北洋政府覆灭,由北洋政府控制的清华学校,转而归南京国民政府管辖。奉系军阀退出北京后,校长温应星即向外交部辞职。外交部随即派余日宣代理校长。
1928年6月9日,清华校内举行青天白日旗升旗典礼,国民党在清华的活动正式公开。当天,校内国民党员对内发表《为北伐胜利告清华教职员及同学书》,对外发表《为北伐胜利告各界同胞书》。
1928年6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和外交部,会同致电原清华学校教务长梅贻琦,委派他“暂代校务”,听候接管。这时,在清华归辖问题上,出现了大学院与外交部之间的争夺。6月18日,大学院宣布要“统一全国教育学术机关”,接管北平(这时北京已改称北平)各大学院校,声称清华也在接管之列。而外交部则坚称拥有承袭北洋政府外交部对清华管辖之权力,拒绝大学院插脚进来,抢先接管了清华的基金。双方互不相让,更有多人竞相逐鹿清华校长这一肥缺,一时竟然有30多人。清华学生会为此通过一项决议:“在管辖问题未解决以前,任何人不得接收清华。”
经过两个月的明争暗斗,最后大学院与外交部达成了共同管辖清华的协议,决定:一、将清华学校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按照美国文理科大学办理,并逐步添设研究院;二、由大学院会同外交部,合派董事九人,组成新的董事会,掌管清华大学;三、原“清华学校暨留美学务基金保管委员会”,改由大学院院长(后为教育部长)、外交部长和美公使三人组成。上述这些接管措施,基本上承袭了北洋政府的一套老办法。不同的只是恢复了最初清华学堂时期由外交、教育两部共管的局面。
1928年8月17日,在蔡元培等人大力举荐下,南京国民政府在取得美国公使同意后,任命罗家伦为清华大学校长。

承前启后的罗家伦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结识了黄兴、戴季陶等国民党要人。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成为蔡元培的得意门生。“五四”运动期间,罗家伦为学生领袖之一,与傅斯年等人创办影响颇大的《新潮》杂志,提倡思想启蒙。1920年,罗家伦赴美、英、德、法等国留学。回国后,罗家伦追随蒋介石,深受蒋氏器重,曾任总司令部高等顾问、战地政务委员会教务处处长等职务,蒋介石的许多文告出自他的手笔。
1928年9月18日,罗家伦宣誓“受命党国”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在清华任期不长,但更张颇多,也颇多争议,在清华历史上属于承前启后的人物。
第一,罗家伦促成了清华大学的体制转变。1928年清华改为大学时,名称是“清华大学”,他对此不满意,认为不冠以“国立”二字,仍然有半殖民地教育的嫌疑。经他努力,国民政府最后确定“国立清华大学”校名。罗家伦并请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题写校名。
清华大学初期,由于归外交部、教育部共管,然而两部在董事会、基金等问题上龃龉不断,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彻底解决清华管辖问题,1929年5月,罗家伦说服蒋介石、谭延闿、陈果夫等人,在外交、教育两部部长均不出席的国民政府第28次国务会议上通过决议,将清华划归教育部管辖,彻底解决了学校归属问题。“清华在行政系统上从此纳入国立大学的正轨”。
此外,罗家伦还清理了“清华基金”。当年美国退还这笔款项时,成立了清华基金保管委员会。该会由外交部控制,少数人利用这笔钱投机倒把、中饱私囊,造成很多呆账、坏账,基金损失严重。在罗家伦推动下,这笔钱转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代管,并将使用权归还清华。
第二,罗家伦奠定了清华学术化基础。在就职仪式上,罗家伦演说中表示要力求清华在学术上独立发展,推行四化政策:一、廉洁化,要消除浮滥,做到财政公开。二、学术化,不分派别,集中本国优秀学者,延聘外国专家,提倡研究风气。三、平民化,努力矫正过去“享乐主义”与贵族习气。四、纪律化,推行军事管理,养成有秩序、有组织的精神。冯友兰先生指出:“在这四项之中,学术化的成绩最显著。”
冯友兰还在《清华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说过,“清华大学之成立,是中国人要求学术独立的反映。在对日全面战争开始以前,清华的进步真是一日千里,对于融合中西新旧一方面也特别成功。这就成了清华的学术传统”。这是对罗家伦为清华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第三,罗家伦为清华大学萌发了教授参与治校的民主管理体制,这一制度的形成,始于1928年北伐军到了北京之后,并于1929年修订的《国立清华大学组织规程》。在罗家伦推动下,在已有评议会基础上,在清华形成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议三级会议,并且互相制约,形成较为稳定的“教授治校”管理体制,保证清华在大风大浪中仍能继续发展。虽然陈岱孙先生曾批评罗家伦资历浅、威望低,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教授会,但仍肯定罗家伦对“教授治校”领导管理体制的作用。
第四,罗家伦不拘一格,摒弃门户之见,淘汰不合格教师,积极延聘名师。他认为,办好一个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要教授得人。“余聘教授,毫无门户之间,概以学术标准为衡。”“为青年择师,必须破除一切情面,一切顾虑,以至公至正之心。凭着学术的标准去执行。”
新文化运动期间,罗家伦曾与吴宓有过笔墨官司。听闻罗家伦出任校长,吴宓颇为担心,托赵元任向罗家伦打听消息,并做好离开清华的准备。罗家伦对赵元任笑着说:“我们当年争的是文言和白话,现在他教的是英国文学,这风马牛不相及。若是他真能教中国古典文学,我亦可请他教,我决不是这样偏狭的人。”后来,清华不但继续聘请吴宓,还增加了薪水。
罗家伦执意聘请蒋廷黻是一个流传较广的例子。罗家伦听说南开蒋廷黻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近代史教授,亲自去天津诚请蒋廷黻来清华任教。开始,蒋廷黻不为所动。罗家伦便坐着不走,熬了一夜,蒋廷黻终于答应来清华。蒋廷黻也不负众望,在清华期间他潜心研究,其关于晚清政治、外交以及东北三省的研究成果,成为近代史学科形成初期的重要典范。
在罗家伦努力下,清华聘请了吴有训、张子高、瑞恰慈、翁文灏、冯友兰、杨振声、钱玄同、葛利普、刘彦、马衡、黄节、萨本栋、浦薛凤、陈桢、熊庆来、张奚若、蒋廷黻等人来校任教,极大地增强了清华的师资力量,使清华迅速成为重要的学术重镇。
第五,罗家伦重视基本建设,他认为,一切的近代研究需要设备,设备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仪器与图书。罗家伦在清华极力减少行政费用,增加设备费。为此,他不仅盖了生物馆、气象台和新图书馆,还规定至少要拿出每年预算的百分之二十来购置图书仪器,做清华设备上永久的基础。
此外,罗家伦还裁并学系,推动清华“男女同校”开始招收女生,添造宿舍改善师生生活条件等。
罗家伦还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他刚到清华,没有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认为体育部设有教授,不成体统。于是他将马约翰教授降职降薪,改为教员。不久,马约翰带领清华足球队赢得华北冠军,回校时学生燃放炮竹,热烈欢迎健儿凯旋。当时足球队长为萧涤非,欢迎标语中有“五百同学张口笑,萧郎夺得锦标回”之句,学生们并把马约翰从西门抬了进来。罗家伦见状知其错也,马上升马约翰为教授,恢复原职原薪,而且还送给马约翰一座银杯。
罗家伦任清华校长并不长,他在清华的改革举措,为清华在20世纪30年代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学生群起驱罗、拒乔
罗家伦任校长后不久,强力推行军训、“党化”等政策引起了师生的反感和抵制,有些学生宁愿冒着开除的危险,拒绝出席早晚点名。学生对“党义”课也“以废话论,置之不理”,听课者寥寥。
军训要早起,一次,哲学系陶燠民、沈有鼎等因为晚上读书至很晚,早上不能按时起床。罗家伦让金岳霖找他们谈话。陶燠民很倔强,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是来念书的,不是来受军训的。清华的课没有什么好上,只有图书馆还不错。我考清华的时候,就没说要上军训(好像订了合同似的)。如果说了上军训,我就不上清华了。你处分我可以,甚至开除我也可以,但是不能叫做记过,我是没有过的。”后来他们仍然晚上读书很晚,晚睡早不起,不上军训。很快,军训就有名无实。冯友兰评价,罗家伦推行“军事化的失败最为彻底”。
罗家伦的专断作风渐引起众人非议。时值中原大战爆发后,汪精卫与阎锡山在北平另组“国民政府”,蒋介石在北方失势。1930年5月20日,清华学生代表大会提出“请罗家伦自动辞职”的议案,批评罗家伦钳制言论,束缚同学,滥用私人等。5月22日,罗家伦辞职离校。离校时罗家伦发表声明,表示:“学风虽致凌替,士气不可不存。”
罗家伦辞职后,势力渗入北平的阎锡山遂任命乔万选为清华大学校长。
乔万选,山西人,1919年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1921年威斯康辛大学政治系毕业,1921、1926年分别获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租界临时法院推事、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央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山西党政学院主任等职。阎锡山的此项任命得到了上海、北平清华同学会及校内部分师生的支持。但是清华多数师生不满意这个任命,他们坚决反对“借着军阀的力量,来把持清华校政”。
6月25日,乔万选带着武装卫队,开来三辆汽车,还带来秘书长、庶务主任等一批人马,企图武力接收清华。清华学生打着“拒绝乔万选”的大旗,有学生会护校委员会纠察队率领,把乔万选的人马拒于校门之外;单请乔万选到小礼堂同方部,同他说理坚拒之,并要求他当场签字,保证“永不任清华校长”。乔万选被迫签字画押之后,离开清华。当晚,校务会议通电阎锡山,反对他“以非常手段处理”清华校政问题。6月27日,教授会也发表宣言,表示:“所愿学校行政亦能超出政潮,独立进行,俾在此兵戈扰攘之中,青年尚有一安心求学之处。倘有不谅此衷,别有所图者,同人等职责所在,义难坐视。”
由于清华师生的坚决反对,阎锡山被迫收回成命,“电饬”乔万选“返晋”。

教授致电撤换吴南轩
“驱罗”、“拒乔”之后,由于当时国内一度出现南北两个“国民政府”对峙局面,清华远在北方,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已是鞭长莫及。所以清华有11个月之久没有校长,一切校务由校务会议负责处理,例行公事先后由叶企孙、冯友兰“判行”。
1931年,中原大战结束,国民政府重新稳定了对北方的统治。蒋介石亲自兼任教育部长,在陈果夫推荐下,挑选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副教务主任吴南轩就任清华大学校长。
吴南轩接受任命后,表示,“将恪遵蒋主席饬整学风的意旨”,加强清华的“精神建设”与“心理建设”。清华学生虽然觉得吴南轩并非理想人物,但因清华久无校长,“从学校前途计,不愿多所举动”,因此采取了“且视后效”的态度,没有做任何迎拒的表示。
4月20日,吴南轩到校,在大礼堂宣誓就职,国民党元老张继监誓。当天就职仪式,张继等人迟到,学生发出嘘声。张继深为不满,在发言中大肆批评清华:学生多属纨绔子弟、飞扬浮躁、缺乏读书风气,整个清华并无人才等等。发言完毕,张继说:有胆量的可以提问题。话音未落,即有中文系大二学生王香毓站起来,大声说:“张委员,本人有三项问题,敢请高明答复。”此时,张继意识到来者不善,改嗔为喜,笑容可掬地说:“同学不必拘礼,请即直言。”王香毓问:“第一问题,演讲九点开始,委员何故迟迟其行?”“第二问题,委员一再强调清华无人才,请问孙总理中山陵之伟大墓园工程,出自何人之手?”“第三问题,清华校风华而不实,此话自何说起?”王香毓的提问,让张继非常尴尬窘迫,连忙道歉。自认应邀演讲,因交通堵塞以致迟到;至于中山陵之设计者,尽人皆知出自清华校友吕彦直之手;关于清华校风,社会人士有目共睹,百耳共闻云云。
吴南轩到校后,实行的一些措施激起了师生的反感。不出两月,学校爆发“驱吴”运动。5月28日,教授会通过决议,谴责吴南轩自到校以来“唯务大权独揽,不图发展学术,加以蔑视教授人格,视教授为雇员。”教授会并致电教育部代理部长蒋介石,要求撤换吴南轩,“另简贤能”。并发表声明,表示“倘此问题不能圆满解决,(全体教授)定于下学年与清华脱离关系”。第二天,学生会也召开全体学生大会,表示坚决支持教授会决议,要求“撤换吴南轩,并由全体同学整队至校长宅,请其即时离校”。
在全校师生的反对下,吴南轩不得已于5月29日清晨携带清华大学印信,逃到北平城内使馆区,在利通饭店挂起了“国立清华大学临时办公处”的牌子。
吴南轩被赶出清华后,一面断绝清华的经济来源,一面进行政治恫吓,在报刊上刊登启事,反诬教授会“唆使学生”“威迫校长”,给教授们扣上“反动分子,违抗部令”的帽子,并暗中与陈立夫等人,策划用武力解散清华的阴谋。吴南轩的这种倒行逆施,激起清华师生的更大愤慨。6月1日,学生会召开紧急大会,决定组织护校委员会,表示“倘吴借武力到校,决武力护校,准备流血。”并严正指出:“吴南轩以国府命官,大学校长,而竟携走印信文件,托庇于帝国主义者之卵翼之下”,“有辱教育界清白及国家尊严”,决定“通电全国揭发其罪状”。清华教授会也立即成立校务维持会,并选派代表张奚若、吴有训、冯友兰三人,向南京教育部请愿。
吴南轩被赶走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派翁文灏代理校务。在此风雨飘摇之中,清华师生对此表示欢迎,“翁先生的学问,不用说是现在国内数一数二的第一流学者;翁先生的道德,又是洁身自好,磊落光明;至于翁先生的才力,我们只要对于他数十年来对社会的种种贡献,以及现在所惨淡经营的地质调查所的成绩略加考查,我们就可以想像而知了。”“翁文灏先生以当代学者,来长我校,全校师生无不深庆得人。”但此时的翁文灏因忙于南京地质调查所事务,无心校务,多次提出辞呈。1931年9月,教育部又委派理学院院长叶企孙代理校务,直到1931年10月14日,教育部正式任命梅贻琦为清华大学校长。
自此,清华结束了这一段校长更迭时期,进入了一个稳定、快速的发展阶段。 (校史研究室供稿)

(《清华人》200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