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世纪清华:百年不变“清华精神”

2005-07-06 |
世纪清华:百年不变“清华精神”

世纪清华:百年不变“清华精神”
作 者:王锦娜 发布日期:2005-07-06

  同为著名学府,清华与北大有着各自不同的“大学精神”。由于曲折艰难的历史和遭遇,九十年来,清华形成了一种顽强的亲和力和奋斗力,即便是两岸相隔的清华,其校友也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清华精神”。

  在纪念清华校庆的日子里,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教授这样阐述“清华精神”。

  他认为,清华精神的第一个特点是耻不如人。清华是个“赔款学校”,是美国用中国庚子赔款余额建立的,其本意是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培养一批“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而学校偏又建在被英法联军洗劫过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学生整天面对着被焚毁的断壁残垣,民族耻辱时时袭上心头。

  当时在学的吴宓曾有“热肠频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之叹。“五四”时北大已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而清华可称道的是闻一多贴出的岳飞《满江红》,主题还是雪耻。

  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受着美国式的教育,出洋后又非常敏感于西方人对黄种人的歧视,他们远较其他大学的学生蕴积着更深重的对于民族耻辱的痛感。徐教授说,这种为民族雪耻的激情,在新中国成立后转化为建设祖国的献身意志。这个特点使清华精神显得更加博大、宽厚和充实。

  第二个特点是讲究科学。清华国学院一建立,主任吴宓就宣称本院与其它大学不同之处在于重视“科学方法”,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及吴宓、李济的研究成果亦证明此言不虚。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任校长之后,办校重自由,更重“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强调理性和纪律,主张一切以事实为出发点。这又构成了清华与北大办学风格的不同。这种科学精神不仅贯彻于理工科建设而且旁及人文学科。

  冯友兰说清华文科的共同风格是追求“所以然”、“比较有科学精神”。这种精神对清华学子影响深刻,对发展清华的科学传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个特点是重视实干。早在三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直到现在,清华校园的中心还竖立着一块碑,上书“行胜于言”。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改为工科大学,‘实干’的传统进一步充实了工科的操作型特点。工程训练养成了很强的团队意识,对个人作用不像文科那样看重。清华敢于组织多学科大兵团作战,如原子能反应堆研制、密云水库设计、小卫星的研制等,大多仰赖这种团队精神。长期受清华精神熏陶的人在工作中比较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一班人的团结。

  清华毕业生中有多人进入中央和省、部委担任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实干作风。清华每年招生能网罗到各地的高材生,也是因为它给社会一个扎实可靠、稳定有序的信任感。

  徐教授说,“清华精神”中也有突出的弱点,这就是“形而上”思维的贫困。清华虽然学术巨人和科学巨人林立,但对二十世纪发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甚少。徐教授认为,过于急功近利的办学思路不可避免地抑制了“形而上”的创造性思维的培育。未来三、五十年内,能否为世界提供卓越的思想巨人,是清华能否成为一流著名大学的关键所在。

(新闻来源:藤影荷声网)

附 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