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朱自清、冯友兰居住故事

2013-10-25 |

冯友兰旧居

  朱自清在“五四”时期就是一位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不仅是一位散文大师,且是一位学者和教育家。他既是精研中国古代文学的教授,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拓者。

  身居司家营这段时期,朱自清在西南联大主要讲授“文辞研究”和“大一国文”的课程。“文辞研究”是一门新学科,主要是研究春秋时代的“行人”“之辞”和战国时代的游说家之辞,这是中文系为发挥朱自清的专长而特设的课程。

  每个星期,朱自清的课集中在三天里,每逢星期二,他便夹着布袋,沿着盘龙江堤岸进城,步行至联大上课,上完课就在学校住宿,星期五上午再步行回司家营。朱自清好整洁,讲究规律,每天总是很早起床,到村边散一会步才回来吃早饭。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洗过的衣服也折得平平整整,桌椅用具常常擦拭,显得干干净净。

  冯友兰一生志在用现代观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随校西迁昆明后,冯友兰任西南联大教授,文学院院长、清华文科研究所所长。《贞元六书》这部巨著大部分写作于昆明,是他在滇中红土地上竖起了学术文化创造旅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

  “曾赏花茶八度花”,在昆8年,冯友兰多次搬家,其中居住时间最长的便是棕皮营和龙头村。关于其在龙头村的居住地,他在《三松堂自序》中有简略记述,“我家先住在龙头村的村子里,后来搬到一个旧庙里,那座庙修在村边的小山上,已经没有神像了,那座庙的两层院子,后一层是龙泉镇镇公所,前一层的北房是一个公司的仓库,东厢住着一对德国犹太人夫妇,据说男的原是德国外交官员,被希特勒赶出来的,我家住在西边厢房里。”

冯友兰供职的中研院史语所1938年初也搬至昆明,其此次往西南大后方而来,肩负着一项艰巨之使命,就是要保存保护好总计1232箱,重约100多吨的大批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193810月,史语所全部搬迁到龙头村一带,城内仅在靛化巷留有办事处。史语所将其全部图书仪器标本陈列在宝台山的弥陀寺大殿上架使用,成为当时国统区中最完整之文史图书馆。

(严天秀 报道)

  转自《昆明日报》20131024

相关新闻

  • 092015.09
  • 052019.12

    新时代的北京发展最需要文化传承——作家宗璞专访

    既承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耳濡目染,宗璞的作品蕴含着东方和西方人文思想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032010.09
  • 142010.05
  • 082021.12

    梅贻琦:危难时期挑起大梁的清华校长

    今年12月3日是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就任清华大学校长90周年纪念日。90年前,梅贻琦先生以短短15分钟、不足1800字的就职演说,告诉了清华学子们抗日救国的道理。

  • 102021.05

    陈岱孙:出世与入世

    有人说他是经济改革的中流砥柱,有人说他是经济学界的“左派旗帜”,截然不同的标签集于他一身。他踽踽独行,沉默是金。

  • 182015.11

    “爷爷冯友兰把生命给了哲学”

    听冯珏(冯友兰外孙女,现TOM在线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讲冯友兰(1895-1990,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的家族故事

  • 052016.12

    胡适为什么反感冯友兰?

    冯友兰的老师兼老友梁漱溟曾一语道破:冯貌似儒家,但从行事看,更接近道家。可惜胡适未悟到这一层。

  • 232017.08

    院长冯友兰与清华名教授

    清华大学教授刘文典学问大,资格老,持才傲物,眼中无人,曾半开玩笑地说,西南联大只有三个教授,一个是陈寅恪,一个是冯友兰,半个是唐兰,半个是自己。此话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