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西南联大教授收藏趣事

2011-11-28 |

在西南联大任教的许多教授都喜欢收藏,比如潘光旦、沈从文和冯友兰。

  潘光旦随身三件宝:拐杖、并蒂葫芦和烟斗。他特别喜欢收藏烟斗,相比其他人的烟斗,潘光旦的烟斗却独具特色:一是大;二是自己做;三是撰铭文:“形似龙,气如虹;德能容,志于通。”这三点足以把他与同时代的其他教授的烟斗比下去了。

  此外,他还收藏了一只终生奉为宝贝的“并蒂葫芦”。1936年,潘光旦在清华大学新南院11号种的葫芦藤,结出了一对并蒂葫芦,据说概率仅有亿兆分之一,那个葫芦,经历过抗日战争的劫难,从北京被带到昆明,又从昆明带回北京。清华复原回到北京后,潘光旦把它收藏在一个特制的三角形葫芦柜里,那是潘光旦的心爱之物。为此,潘光旦特意把他的书房命名为“葫芦连理之斋”。此“宝葫芦”在“文革”中差点毁于红卫兵之手,幸亏学生费孝通先生冒险收了起来,最终在1989年,回到了潘先生的女儿手中。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期,喜欢收藏当地的民间艺术品耿马漆盒,这种漆盒在昆明的地摊上很容易买到,且不贵。是竹胎的,涂红黑两色漆,刮出极繁复而奇异花纹的圆盒是很美的。装点心,装花生米,装邮票均合适,放在桌上也是个摆设。不过,沈先生买来的这些小古董,并非独赏,后来这种漆盒也都被沈先生陆续送人了。

  冯友兰在联大时期授课之余,不是舞文弄墨,而是舞刀弄枪,喜欢收藏旧兵器,这一点很出乎人们的意料。昆明有一条文明街,有个摆旧货地摊夜市。冯先生经常去那里逛,买旧兵器,他收藏的大都是明清两代的遗留品。

  他的长子冯钟辽曾在文章中专门回忆他在昆明收藏旧兵器的轶事。后来,冯友兰收藏的旧兵器全部捐献给了历史博物馆,“冯友兰先生捐赠各式兵器六百一十九件”,足见他对收藏旧兵器付出了大量心血!

这些收藏都是教授们的业余爱好,但透露出的是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在艰难困苦中不失传统文人的高雅生活情趣。汪曾祺在沈从文80岁生日时曾写过这样两句诗:“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恰是对那一代大师们爱好收藏的最好概括!

(孟祥海)

转自每日新报 20111124

相关新闻

  • 062014.11
  • 252018.12

    西南联大:真实的青春记忆

    艰苦的条件反倒使工程教育获得了两个意外的好处:一是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基础课的教学和教材的编撰上——因为研究无法开展;二是学校以考察工厂的方式弥补实....

  • 172021.05

    杨振宁先生捐赠清华大学暨“杨振宁资料室”揭牌仪式举行

    5月14日,杨振宁先生捐赠清华大学暨“杨振宁资料室”揭牌仪式在图书馆北馆举行。为支持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杨振宁先生决定将他的办公室和资料室内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影像资料,以及字画和雕像等艺术品(共计2000余件/册)无偿捐赠给清华,由清华图书馆接收并设立专室进行保管和展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

  • 142008.01
  • 192015.03
  • 132015.03
  • 132008.10
  • 282017.12

    星陨滇南——西南联大在昆明辞世的四位教授

    西南联大仅仅存在了8年,却铸就了辉煌。西南联大的辉煌,是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这其中,包含了把生命留在彩云之南的四位教授所作的奉献。

  • 102017.11

    西南联大的故事

    有关西南联大的书出版了不少。为什么怀念西南联大?学者们从史料研究出发作了分析和解读;联大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从师生自述、回忆以及小说中可以看到。

  • 022023.03

    冯至在西南联大

    我和父亲有聊不尽的话题,那就是昆明。我们家是1938年12月随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的,那年父亲33岁,正是如《神曲》开篇所写的,“在人生的中途”。第二年8月他就辞去同济大学的工作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外国语文学系教授,一直工作到联大结束,1946年6月我们随北京大学复员回到了北平。在昆明住了七年半,其中有七年在联大度过,这七年,他在研究歌德、里尔克与杜甫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在创作上也出现了一个高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