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杰出的社会主义教育家蒋南翔

2009-06-17 |

李传信49方惠坚53贺美英61

1932年蒋南翔到清华大学中文系入学,在这里他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接受了初步的马列主义教育。他是著名的“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此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长期从事青年知识分子的工作,和广大青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52年底,他受命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从此,开始了他从事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生涯,19539月任北京市高校党委书记,1960年?1965年先后任教育部副部长、高教部部长等职,在此期间,他仍然兼任清华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1979年,全国几十位大学校长和书记建议,由邓小平同志提名,蒋南翔担任教育部部长。他的一生,献给了青年工作和教育事业,他无愧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我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

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教育规律

高级建设人才蒋南翔是在我国即将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候来到清华的,学校面临由政治运动转入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的新时期。他强调学校工作要服从全国的大局,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蒋南翔在办学中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注意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和组织阵地,一到学校他就强调“加强党的领导是学校胜利完成教育改革的关键”。他十分重视对师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视马列主义理论教学,他自己兼任哲学教研组主任,亲自给教师和学生讲授哲学课。他经常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帮助大家正确地认识复杂的形势。教师、学生通过报告不仅了解了形势,也学习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

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是20世纪50年代一段时期内全国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它对于学校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蒋南翔也看到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发生了相当普遍的教条主义倾向,他及时地发表文章,指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必须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也要向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有用的东西。”“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的科学技术,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对于学校苏联专家提出的办学意见,他也采取了分析的态度,有的接受,有的没有采纳。他的这种态度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始终坚持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

蒋南翔十分重视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他从建国初期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两种人会师”的主张。即帮助掌握较多业务知识的老教师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帮助年轻的党团员教师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使两种人都成为又红又专的教师。经过几年的努力,清华大学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好、思想觉悟高的师资队伍。他们是坚持学校社会主义方向、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基本力量。吸收老教师入党,是蒋南翔最先开创的一件事。1955年他亲自介绍刘仙洲教授入党,他为此专门写了文章《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在全国知识分子中产生很大反响。此后,张光斗、张维、梁思成等教授一批批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清华大学学术水平越高的群体中,共产党员的比例越高,他们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树立了又红又专的榜样。

在担任清华校长期间,蒋南翔非常重视新兴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1955年他向周恩来总理、陈毅同志和教育部提出要在清华、北大创立原子能科学技术等一批高技术专业,得到批准,为此他率团到苏联考察。此后,从1956年到1958年清华大学陆续创办了一批高技术系科,如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自动控制等,一些应用理科专业也结合这些高技术专业重新创办起来。这些专业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为学校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蒋南翔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清华大学一些系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毕业设计。水利系的毕业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建设密云水库进行毕业设计,取得良好效果。他及时肯定和总结这个先进典型,用学生的生动语言,提出了“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改变了毕业设计作假拟题目的状况,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受到生产实际的锻炼。与此同时,他提出学校结合教学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生产,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总结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积累的经验,同时也要纠正50年代后期高等教育领域中工作的一些偏差,在党中央领导下,由邓小平总书记主持,蒋南翔负责组织起草《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简称《高校六十条》)。它对于全国高等学校的工作起了指导作用,得到党中央的肯定,也受到各地高校的欢迎,在当时起到了高等教育基本法规的作用。蒋南翔对于探索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方向,丰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积累结合中国实际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经验,做出了突出贡献。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形成学校从实际出发的优良校风

蒋南翔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经常引用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所说的:“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他在实际工作中也总是强调要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60年代初期,林彪一伙提倡学习毛主席语录,“一句顶一万句”。他主张学习毛主席著作着重是学习立场、观点、方法。他在学生中讲:“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要搞形式主义。毛主席著作是马列主义科学,是革命的理论,不是白莲教的符咒,……”

60年代初期,社会上一度“唯成份论”影响很大。针对这种情况,他在学生中反复讲:“唯成份论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搞唯成份论,在革命的历史上也好,在学校里也好,都吃了亏。”在学校招生工作中,他注意招收工农家庭出身的学生,也招收非工农子女入学。强调家庭出身不能选择,政治上的前途自己可以选择,调动了各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形成同学中相互团结、共同进步的局面。他强调在学校工作要努力团结百分之百的教师和学生,这在当时也是难能可贵的。针对当时一部分干部对待知识分子要求过高过急的情况,他提出要“各按步伐,共同前进”,给大家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他在学校工作中,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对待学校的历史。他在60年代初期提出对学校的过去和现在要用“三阶段、两点论”的态度,所谓“三阶段”,就是对清华解放前、解放后学习苏联和1958年以后走自己的路作为三个阶段;“两点论”,就是对每个阶段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一分为二,有优点、有缺点。他认为清华大学在解放前严谨治学的传统是应当发扬的。在当时,能够提出继承解放前的好传统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的。这个观点对于学校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重要的指导思想。至今,学校领导班子换了几届,都能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保持学校的优良传统,又按照新的情况不断改革创新,使学校工作稳步前进。

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他十分注意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他在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努力》的发言,他说:“在高等教育中,提高质量比发展数量更困难,可是更重要。”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造成“我们长时间不能依靠本国培养的专家来独立解决工业建设中的重要关键问题。”他重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实习和设计等实践环节。一度有的同志又走到另一极端,主张教学过程也要按照“实践—认识—实践”的公式,他明确表示,不赞成这种忽视理论的倾向。他认为教学是认识的特殊形式,不可能事事都经过直接实践,可以是“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里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良好校风。各级干部和教师制订工作计划、贯彻上级指示,都注意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这种工作作风也熏陶感染了学生,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使他们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终生受益不尽。

坚持又红又专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级建设人才

蒋南翔在学校工作中坚持又红又专,他用生动的语言讲解红专关系:“好比走路,首先要确定方向,要去天安门,要经常注意方向对不对,这就是红;而大量的时间是走路,要走得好、走得快,也就是专。”教育同学们正确处理红与专的关系。

他既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注意学生的个性发挥,实行因材施教。他十分重视在学习上有特长、业务上拔尖的人才,当时学校在全校万余名学生中选拔一批这样的学生,单独制订教学计划,配备导师进行学习指导,期望他们将来能够成为攀登科学高峰的登山队,这就是他心目中的业务代表队。他提出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一批觉悟高、学习成绩好的党员担任政治辅导员,一面学习一面工作,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有较高思想水平、较强工作能力的人才,这就是政治代表队。他关心学生中有文艺、体育特长的人才,采取措施发挥他们的特长,同时引导他们学习好、思想好,做到全面发展,这就是文艺体育代表队。他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专长,因材施教,殊途同归,做到全体学生都能全面成长。

清华大学五六十年代培养的学生,数以万计,他们活跃在祖国的各条战线,成为科学家、教授、工程师、企业家以及党政各级领导干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社会的好评。学校能够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一个是由于生源好,各地中学和家长把优秀的中学生送到学校;一个是学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培养具有爱国奉献精神的又红又专人才;一个是学校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使他们毕业以后,不论从事业务工作或管理工作,都有正确的思想作风;再一个是蒋南翔校长提倡学生在校期间多做一些社会工作,他说:一个人在20岁左右的时候,做一些社会工作,终生受用不尽。这些是清华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团结同志共同工作,受到领导和群众信任的重要原因。

蒋南翔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他培养的学生至今仍然活跃在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上,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他在清华大学工作时期建立的新技术学科、培养的师资队伍和校园的物质条件至今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在学校工作期间倡导的优良校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始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他在学校和高等教育领域创立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永远是指导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2003.12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