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为什么曹禺最想写也最爱的是蘩漪

2023-10-10 | 来源 《北京青年报》2023年10月09日 |

主题:名家读经典——说不尽的《雷雨》

时间:2023916

地点:老舍剧场

嘉宾:张 评论家,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茅盾文学奖评委

主持:樊金凤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部《雷雨》,曹禺先生最想写的不是周朴园

主持人:《雷雨》1934年发表时引起剧烈反响,如一道闪电震惊整个文坛。之后这么多年下来,一代代读者依然在读《雷雨》,舞台上《雷雨》久演不衰。经典的厉害在于——不同时代的人对它会有不同解读。

张莉:《雷雨》作为经典进入过我们的课本,所以我们都对《雷雨》有感受。但是少年时代、青年时代读《雷雨》,和比如到我现在这个年纪读《雷雨》,感受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重看《雷雨》能看到什么新东西?

在清华大学旧图书馆写下《雷雨》的时候,曹禺先生只有23岁。之前大约有5年时间,他一直想写一个关于大家庭的故事。从开始写到写完用了半年时间,他最想写的一个人是谁?不是周朴园,他最想写的是蘩漪;第二个是周冲,一个跟他年纪相仿的年轻人。

很多人对周朴园、蘩漪、侍萍等都是有刻板印象的——周朴园是一个资本家;周冲是一个五四青年;周萍是一个跟后母有乱伦关系的公子;四凤是一个丫鬟;侍萍很复杂;周朴园也很复杂。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甚至是唯一正确的解读。

很多人认为《雷雨》主旨在于揭示社会黑暗,我觉得是对的;说《雷雨》揭示一个旧式大家庭的黑暗,我也同意;《雷雨》写的是命运,我也认为是对的。但是在阶级、家庭、命运之外,我想说的是情感,人和人之间的情感。

有几个时间点值得注意。周朴园与侍萍初遇,那一年是光绪二十年。光绪二十年是1894年,那是再见面时周朴园和侍萍都会提起的三十年前。而话剧里边周萍28岁,鲁大海27岁。周朴园要求家人和手下必须按照三十年前的样子保持这个屋子的布置,为什么不是按照二十七年前?因为二十七年前是她跳河自杀的时间,三十年前是他们开始在一起的时间。

这是舞台上故事的一段前史,由人物间对话勾勒出来的这个前史,对我们理解每个人物关系都很重要。首先要知道周朴园和侍萍有过三年愉快的相处时光,这三年愉快的时光导致“必须按照三十年前的样子来布置我的家”,也让后来的蘩漪非常生气。

所以周朴园和侍萍是相爱过的,有可能相爱了三年,那是富二代和贫穷、天真、美丽的丫鬟之间发生的超越阶级的情感故事,后来周萍和四凤的相爱也一样。但周萍和四凤原来是兄妹,他们非但不门当户对,在血缘关系上都有问题。

而且我们知道《雷雨》这个故事里还有最隐秘、最黑暗的部分,就是蘩漪和周萍,他们之间的不伦之恋导致后来所有故事的崩塌。

在这样一个解读的背景之下,《雷雨》写的是一个跨越阶级、跨越常规的恋爱故事,同时是一个相互折磨、让人永远意难平的故事——没有人能够得到完美结局,每个人都是伤痕累累,被莫名的情绪包裹,没有人能够如愿,就像被诅咒过一样。

蘩漪是中国版“阁楼上的疯女人”

张莉:蘩漪无疑是所有人都关注到的一个女人,文学史上甚至演员演绎上,蘩漪也是深具挑战性的一个角色。在广大文学研究界甚至都已经达成共识——蘩漪是一个疯女人,她疯了,她是一个不正常的女人。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疯女人,就是《简·爱》里面那个。简·爱和罗切斯特相爱,但罗切斯特的前妻非常愤怒。她是一个疯女人,她被关在阁楼上。作为前妻,她看着她的丈夫和后来的有情人相爱,她愤怒的结果是放了一把火烧掉他们的庄园。对照着《简·爱》重新看蘩漪就会发现,蘩漪是中国文学史上关在小白楼里的疯女人。她作为后妻,因为丈夫对前妻念念不忘而疯狂,做出各种疯狂举动。其中最极致的爱上她的继子周萍。

当她发现周萍爱四凤以后,她要让四凤的母亲侍萍发现这个,然后想办法拆开他们,所以她一步一步把所有人都逼上绝境。她在剧作里面有好几句非常极端甚至绝对的话,比如“你不要把一个女人逼上绝路,她是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的”。

通过剧作和剧场里的演绎,我们分分钟可以感受到蘩漪的愤怒,而且她进行非常决绝的反抗——我好不了你们谁也别想好。这是一个复仇的女性。作为剧作家,曹禺非常喜欢蘩漪,我想任何一个女演员也都觉得演蘩漪是畅快淋漓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曹禺说:“我话剧的人物里面最具有雷雨性格的是蘩漪,她的身上充满火山式的愤怒,她要爆发。”今天我们看蘩漪会觉得她很爽,她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但同时整个悲剧都跟她的疯癫有关,被她的失控推着走。陈思和先生也曾经在他的分析里面说,《雷雨》中蘩漪身上有一种恶魔性的因素,她要把看起来道貌岸然的家庭搅乱,充分展现她的愤怒,所以她的儿子周冲、她的继子周萍,全部都因此丧生了。

我们以前可能不是特别能理解她,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很多人开始理解蘩漪,会觉得蘩漪这个人很有意思——一方面她的愤怒非常外化;另一方面,你慢慢意识到这个女性是一个家庭冷暴力的承受者。她被要求吃药,我没病你让我吃药?周朴园和蘩漪之间的关系里,周朴园一直在扮演一个道貌岸然的家长,蘩漪就是必须要听家长话的一个女性。蘩漪的存在让我们看到那样一个家庭里面女性的处境,看到面对这样一个处境她表示了她的反抗。

所以蘩漪身上有一种新文化的因子。不是旧世女子的,不是“五四”以前的。某种意义上她是“五四”以后的女性。

当然她也是一个不可爱的女性。我看过一个男性批评家说,我压根不知道为什么曹禺会喜欢蘩漪这样的人,难道蘩漪不是一个麻烦吗?

但如果你仔细去想,蘩漪的特质是不让旧的秩序或者观念一直延续下去,她是一个反抗的开始。所以她不是一个麻烦,我们为什么觉得蘩漪可爱?蘩漪像芒刺一样生活在这个剧作里面,她的可爱就在于她不那么可爱,她的魅力在于她既爱这个世界又恨这个世界,当她的爱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她要爆发、挣扎、反抗。所以顺着她的逻辑,会发现她是一个可怜的人,但是这个可怜的人没有吞下她的可怜,她要表现出来。

所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对蘩漪的理解都在发生变化,到今天我不知道课堂上老师们是怎么讲的,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女性,我觉得她一无所有。

侍萍身上担负的愁苦是一般人不能想象的

张莉:接下来要讲的,就是侍萍。周朴园一生中最爱恨交加的两个女人,刚才我们讲了蘩漪,她是他的后任妻子;侍萍能叫作是周朴园的妻子吗?肯定不能,但她恰恰是曾开启了周朴园整个人生新篇章的人。

在一起时,周朴园27岁,侍萍17岁,他们两个相爱了。看话剧不能光看台词,你要品,剧作是要品的,如果不品,你自己不能理解中年人对话里面所包含的情境。

非常著名的一场戏是鲁侍萍和蘩漪见面了,两个人说了几句话之后,周朴园来了。这两个人见面要说什么?这可能是整部话剧里最难写的,它代表了两个人的性格。这时候侍萍已经先认出周朴园了,她完全可以离开这里,她有一万个方法不让他认出来。但很显然她没有马上走,因为这是旧情人相见。从后来的对话中,看得出其实在很多层面,鲁侍萍是想跟周朴园相认的。周朴园的问话也看得出他渴望知道侍萍的结局,侍萍也想告诉他。

最后侍萍说:“老爷,你想见一见她吗?”他说:“不,不,不,谢谢。”鲁侍萍说:“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这就是我说的故事的前史。只有懂了这个前史,你才知道这个故事后面,还有一些苦痛是我们没有见到的。我觉得曹禺非常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写出了人和人情感的复杂性。你会发现这个女性和周朴园,他们有过非常深厚的情感,两个人是曾经相爱的。

但之后侍萍含辛茹苦三十年,通过自己嫁人两次的方式把孩子养大。在这个时候她又回到周家,她看到四凤和周萍相恋,她要再次面对一个巨大的秘密、整个世界都不能容许的这样一种黑暗——兄妹乱伦。她怎么发现的?是蘩漪故意让她发现的。蘩漪本来是希望“你管管你女儿”,她没有想到后面还有这样一个巨大的秘密。

作为母亲的侍萍同时也看到大海和周朴园的激烈冲突,这是亲生儿子与亲生父亲的冲突,同时亲生父亲在加害他的亲生儿子。对此,她也是知情人。所以这个女性身上所承受的愁苦是一般人不能想象的。剧作里面有她一段歇斯底里或者说撕心裂肺的自我陈述,一段独白,每个字都是沉重的悲伤:“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啊,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我一个人有罪,我先走错了一步。如今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事情已经做过的,做了的不必再怨这个不公平的天,人犯了一次罪过,第二次也就自然地跟着来。”

然后她摸着四凤的头:“他们是我干净的孩子,他们应当好好地活着,享着福,冤孽在我心里头,苦也应当我一个人尝,他们快活,谁晓得就是罪过?他们年轻,他们自己并没有诚心做了什么错。”

她立起来望着天:“今天晚上是我让他们一块走,这罪过我知道,可是罪过我现在要替他们犯了,所有的罪孽都是我一个人惹的,我的儿女们都是好孩子,心地干净的。那么天,真的有什么,也就让我一个人担待吧。”

然后她跟女儿说“你走吧”,两个人要走的时候蘩漪来了,蘩漪揭出这个真相,两个年轻人无法承受,四凤痛苦地出去,周冲去拉她,四凤触电,周冲也(触电)死了,周萍开枪自杀了。

把侍萍的故事捋一遍,你发现她和蘩漪非常不一样。她有隐忍的爱,同时她的人生是非常悲壮的,她渴望她的孩子活下来,她渴望她的孩子有一个干净的未来,但是没有。她就像是鲁迅笔下写的那样——渴望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年轻的儿女)到光明里去。但是她没有成功,命运没有给她机会。

侍萍、蘩漪之外,周朴园还有一个太太是谁?

张莉:所以怎么看鲁侍萍这个人?能用简单的话说“鲁侍萍,他们家那么对你,你怎么还要认他”?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简单的爱和恨?她曾经拥有过三年的情感时光,这两个中年人相见,她渴望的是告诉他她后来的生命。

因为只有周朴园知道她前面所有的故事。鲁贵见到她的时候她就是一个下人,孩子们见到她,她也是一个下人,而她在跳河之前是被她爱的人珍视的那个人,她只是在跳河之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如果把她当做一个有主体性、完整的女性,就会发现她要吞下所有的苦,让自己死一回再活过来。从这个角度上讲,侍萍是一个非常有光彩、有强大包容力、隐忍生存的人。

所以这个故事的尾声是什么?她在养老院里,也认不出人来了,但是每到年三十的时候她都要站在窗前等鲁大海来看她。但是我们知道鲁大海可能也已经死了,她的孩子们都不在了。所以她是一个极端的悲剧,但是在这个女性身上凝聚了所有女性——一个爱过的,一个反抗的,一个挣扎的。她没有获得她要的东西,只是她命不好,但是她努力了。

所以侍萍并不像大家想的是完全的受害者。一如出场时,她就是主动的,她不是想去审判周朴园,她渴望周朴园了解她,因为他们有情感的前史。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要跟大家聊聊周朴园的第三个女人。

我们知道鲁侍萍是他爱的第一个女人,现在他的妻子是蘩漪。那在侍萍和蘩漪之间的那个女人是谁?你为了娶那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把我抛弃了,这是侍萍说的,但是那个小姐是蘩漪吗?

蘩漪是侍萍离开9年之后来的,蘩漪和侍萍中间还有一个女人——那个有钱有门第的女人,她是什么样的人?话剧没有说,她都是生活在别人的讲述里面——她有钱有门第,大年三十进了他们家。

作为文学读者都是有想象力的,可以脑补一下这个女性开开心心来到周朴园家,周朴园是一个富家子弟,看起来长得也还不错,但是她发现这个男人根本不爱她,因为他爱着她的前任。后来他干脆去德国留学。这个女性在他们家待了三年、四年?七年、八年?反正第九年蘩漪来了。

中间这一段时间对这个女性来讲,周公馆是一个地狱般的存在,因为她的丈夫根本不在意她。同时她还要面对什么?有一间屋子完全是她丈夫前任的布置。这个女性大部分情况下是死掉了,这个女性是空白的、无声的,没有人跟她有记忆,因为她没有生下孩子。

所以这个作品里面,如果说有一个疯狂的、尖叫的、歇斯底里的蘩漪,那还有一个沉默的、永远无法言说的、好像从来没有来过这世界的一个女人。如果用我们今天特别流行的电影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就是被“消失的她”。

这样的情况下再重新看这个话剧,你就会发现这个剧本对情感的理解、对女性命运的书写,是超过我们之前理解的。这样一个被消失的女性,她是另外一个疯女人,但是她连疯的资格都没有,她的任何事情都没有记载。如果不是有这句“你为了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大家根本不知道有过这个人,这是最大的悲哀。

所以这是一个被安排的女性,她在她丈夫那里并不拥有一个存在权。我认为这个作品里解读最深入或者最应该留意的,就是这个女性。蘩漪我们看得见,侍萍我们也看得见,我们可以跟她共情。但是那个空白的、无声的女人,我们怎么跟她共情?我们都不需要再分析她,但是你要认出她、辨认她,她是存在过的。

当然这个对于消失的、空白的、无声的女性的指认,跟我是女性有关系,所以我愿意指认她。但是我也不能贪功,对这个空白女人的指认,《雷雨》的研究史上有很多,比如陈思和先生、清华大学的蓝棣之老师,他们都意识到这个女性存在过。所以这基本上是一个共识,周朴园生命中的三个女性。

什么是《雷雨》的魅力?它有爱的浓度、爱的强度和爱的难度

张莉:看过周朴园生命中三个和他有情感纠葛的女性之后,我们再重新看周朴园。

在《雷雨》中出场时,周朴园已经变成一个家长,与世上所有人的关系都在他的逻辑系统里面,比如他跟侍萍说“你要多少钱”、对蘩漪说“你必须喝下药”、对周萍说“你必须是我的好儿子”,等等,他已经有他的秩序,是一个讲究秩序的人。

但是在他20岁、27岁的时候,他曾经拥有过他的情感——他勇敢追求他们家的小丫鬟侍萍,和她度过了三年比较好的时光,而且在一起的时候生下两个小孩。他的确曾经跟她有情感,他怀念曾经拥有过的情感,他曾经是有爱的能力的人。

但是命运消磨了他爱的能力。他曾经渴望和侍萍在一起,为此可能反抗过他的父母。但是没有反抗成功的情况下,他对他的第二个妻子、一个无辜的女性就是“冷暴力”,完全没有爱。站在侍萍的角度来讲,可能他是一个痴情的人。看到三十年前的摆设依然如故,可能很多人都会被感动。但是站在第二个妻子的角度,这就是一个完全无情无义的人。甚至没有留下孩子这个女性就消失了。到了蘩漪这里他更是无情。

整出《雷雨》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是,一开始告诉你这里面有一个秘密,但这个秘密不断揭开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在发生变化。一开始我们都认不清谁是谁,但是慢慢地我们认出谁是蘩漪、谁是侍萍、谁是周萍、谁是周冲、谁是四凤、谁是鲁贵、谁是鲁大海,也认出周朴园,甚至包括他从爱到不爱、到无情,他是怎么长成的,曹禺都写出来了。

当我们认出每个人的性格、每个人的情感的时候,其实我们也认出他们所在的环境对他们的塑造。蘩漪没有别的选择,为什么不离婚?离不了,那时候的女性就是这样的处境。那个无声的小姐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吗?那时候是1894年。再往前,侍萍在努力构建她的主体性、在逃离她的命运,但是她依然没有逃离。

所以我们不能指责侍萍你为什么要认他?不能指责蘩漪你为什么要爱你的继子?因为了解她们的逻辑你就会发现,如果你是她,你也有可能这样做。

所以每个人都有他的情感逻辑,最后生长出来的就是《雷雨》。《雷雨》是什么样的话剧、什么样的剧本?我们为什么说它是文学史上成熟度极高、刷新了中国话剧创作高度的一个作品?在《雷雨》出现以前有陈白尘、有田汉,有很多剧作家,但是他们的剧作并没有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而当《雷雨》出现的时候,每个人甚至在自己的家庭里面就可以互相扮演这些角色,在中学里每个人都可以演一个场景。

是什么让《雷雨》拥有这样的魅力?是他切实书写了每个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你很难用对或者错、好或者坏评价,它只能如此,唯能如此,这是一个作家写出来的人的命运。

当我们读《雷雨》、看《雷雨》或者演《雷雨》的时候,会深刻认识到这是一个情感浓度、情感指数超高的作品,甚至能将每个人都带进一个情感逻辑里面。

我想说的是,情感是所有文学作品特别是戏剧作品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庸常的世间,日常生活如此千篇一律,但是我们到一个剧场,我们被一段情感裹挟,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蘩漪、侍萍是这样的人,周萍、周冲,他们每个人性格中都有我们的某一个部分。去想想,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周冲看到他爸爸、他妈妈、他哥哥,还有他爱的四凤,他没法不疯。让一个人死,让一个人疯,实际上也是剧作家不得不做的选择,因为那个角色没有办法生活下去。

曹禺曾经说过:“有一种情感,我必须写下它们。”所以它是一个情感驱动的作品,因为这个作家对这个世界的情感认知足够复杂,所以他才写出足够复杂的作品。

在他写作的过程中,他还在谈恋爱,他给他的女朋友写信,说“我特别爱蘩漪,她敢于爱,勇于爱”,你能够感觉出对于23岁的这个年轻人来讲,他内心激荡的也是对这个复杂情感世界的探索,他渴望知道人物的命运。

所以什么是《雷雨》的魅力?在我看来它有爱的浓度、爱的强度和爱的难度。《雷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陌生性,陌生性在于强烈的情感冲击。在此之前古代文学里,那种情感是克制的,是像山水画、简笔画的,而到了《雷雨》中,又像西方人物性格、又真正属于中国人生活的情感,被这个作品表达出来了。

 

相关新闻

  • 102020.01

    曹禺最爱的“日出”令他“最痛苦”

    2020年是曹禺诞辰110周年。在曹禺的剧作中,演出场次最多的是《日出》和《雷雨》。但如曹禺在《〈日出〉跋》中所言,假如有人问他:“《日出》和《雷雨》....

  • 022020.09

    曹禺:“我喜欢写人,我爱人”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曹禺诞辰110周年】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我想他的意思是说,任何批评家曾经的意见,都不如岁月的甄别、时间的遴选。时间如大...

  • 122021.11

    今天为什么读朱自清

    ——“今天如何读经典”丛书的出版意义

  • 112009.09
  • 082018.06

    他们为什么敢于“破釜沉舟”

    不久前到深圳采访,记住了一个叫“佘振定”的创业者。17岁进入清华读书,博士毕业后来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8年前和团队一起创办深圳兰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 132019.03

    我们为什么读科幻?

    “最诱惑人的旅行,是到星星那去,黑暗中,他们仿佛一直在细语。即使那里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但它却是一种迷人的错。”

  • 052016.12

    胡适为什么反感冯友兰?

    冯友兰的老师兼老友梁漱溟曾一语道破:冯貌似儒家,但从行事看,更接近道家。可惜胡适未悟到这一层。

  • 252023.08

    清华圆子爸爸:短视频科普回答了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一张嘴?”“为什么眉毛不长,头发一直长?”“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孩子们脑中千奇百怪的问题,永远令家长们难以招架。而在抖音账号“清华圆子爸爸讲科学”的运营者郝博伟(2003级机械)看来,这些曾经难倒自己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正是其创作的动力来源。随着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观看短视频,短视频也成为知识科普的重要渠道。《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有近8成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

  • 202019.03

    她曾是比尔•盖茨最想拜访的中国女科学家,数十年潜心钻研让“青鸟工程”腾飞

    1993年,比尔•盖茨首次来华访问时,他向中国郑重提出了他最想拜访的两位科学家:一位是德高望重的科学界老前辈周光召,另一位就是著名女科学家....

  • 222017.02

    “对话”杨振宁、姚期智:我为什么放弃外国国籍

    21日,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报道引发热议。他们为什么选择放弃外国国籍?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通过清华大学联系到了杨振宁和姚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