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沫然:微纳世界里探寻力学新知

2017-08-28 | 唐婷 | 来源 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2017-08-28 |

人物简历:

王沫然,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99年和2004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学士和博士学位。2004~2008年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University)和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作博士后,2008年获得美国能源部的J. Robert OppenheimerFellowship,并进入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Earth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Division and Center for Non-Linear Studies)工作,任奥本海默学者(Oppenheimer Fellow)。2011年进入清华航天航空学院工作,任教授,同年入选国家首批青年千人计划,2012年入选清华大学基础研究人才计划,2013年获得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2015/2016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主要从事微尺度流动及传热传质机理、多孔介质构效关系、跨尺度模拟分析、极端条件下传热理论及能效优化等研究。已发表国际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Journal of FluidMechanics》《Journal of Heat Transfer》等学术论文120多篇,SCI引用近四千次,H因子33,被ESI收录的高被引文章7篇。担任《Energy》等7个重要国际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

和往常一样,王沫然早上8点多来到清华大学东北一隅的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所不同的是,今天上午要接待一位记者的来访。这是他2011年以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学者身份回国入职清华航天航空学院后,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

“我的理想就是安安静静地做科研,不太希望被外界打扰,还是简单一些好,所以此前拒绝了一些采访邀约。”王沫然对科技日报记者说道。红蓝相间的细条纹T恤,金属质地的方框眼镜,眼前的王沫然语调温和。

22年前,在父母的陪伴下,来自吉林的“新生”王沫然第一次走进清华园,一路上各种美丽的花朵让他对陌生的校园充满了好感。在清华读书的9年时光里,王沫然已经展露出在科研上的潜力,曾获得“学术新秀”、“优秀博士毕业生”等荣誉。

博士毕业后,他选择赴美深造,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微纳尺度流动和传热传质方面的研究成果,使他入选2008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奥本海默学者”。奥本海默学者全球每年遴选不超过2位,王沫然是历史上第5位获此荣誉的华人。

“微纳尺度下遇到的力学问题通常难以用教科书上的经典力学理论进行解释,我的研究试图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为微纳结构的材料设计等应用提供理论支持,”王沫然解释道。他举例道,在防霾口罩的材料设计中,如何能尽可能地阻挡细小颗粒,又能尽量多地让新鲜空气进入,就需要用到微纳渗流力学相关理论。

在朋友眼里,在LosAlamos实验室有着奥本海默学者头衔的王沫然已然是捧上了“金饭碗”,如果按部就班地工作下去,未来前途光明。然而,怀揣利用所学为祖国做点事情的朴素愿望,2011年,王沫然做了个重大的决定,辞掉工作,回国执教。

“海外华人普遍会感受到,近些年来祖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强大,但在科技领域仍有许多需要追赶的地方,我希望能回来在本土做出一些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把多年所学分享给国内年轻学生。”王沫然说道。

一方面只是单纯地想回国做点事情,另一方面,出于清华学子对母校的深情,王沫然几乎是“无条件”地回到清华工作。回国前,他没有向学校要求科研启动经费,在待遇上也没有接受年薪制建议,而是坚持和普通老师一样。“学校里的一些教授当年都是我的老师,怎么好意思比老师拿的还多?”

做原创性研究,不为图数量而发表低水平论文,是王沫然一直坚持的原则。回国工作6年来,2014年是王沫然课题组发表论文数量最少的一年。事实上,那一年有两篇投出去的论文已经被学术期刊接受并同意刊发,而王沫然认为还需要再做进一步验证而主动要求暂缓发表。2015和2016年,他连续入选Elsevier(爱思唯尔数据库)高被引中国学者。

相比较发表论文,王沫然更看重国际同行对他所做的科研工作的评价和认可。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经常会收到一些来自国外学者的邮件。“大都是不认识的,因为看到我们的论文,出于对我们的研究成果的认可,主动提出要顺道来我们实验室参观访问和交流;而且事后都跟我们课题组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邀请我们组的学生去访问等”。

清华年轻老师都要有当班主任的经历,王沫然也不例外。做科研之外,当好班主任,是他最上心的事情。谈起班上的26名学生,他如数家珍,眼睛放光。为了学生他付出很多心血,曾经为了寻找一个离校出走的孩子,他两天两夜都没合眼。2014年他获得了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奖。

研究流体力学与传热传质的他,试图用力学的术语“层流”和“湍流”来描述大学生活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对跨进大学校门的孩子来说,之前的人生就像是层流,即使有些小波动,也可以回归稳定;大学之后生活就像是湍流,人人都不一样;而大学的四年生活恰恰是层流到湍流的转捩,任何小的扰动就有可能改变未来人生的方向。”王沫然说道。作为班主任,能在26个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帮助他们成长,对王沫然来说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