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徐长军:难忘清华岁月

2008-04-27 |

徐长军,1982级数学

(现任北京朗新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总裁。)

“误入数学”

上清华是我年少时的梦想,但是上清华数学系,却不在我的计划之列,纯属误打误撞!

1982年高考结束后没几天,也许因为长期紧张的原因,我生病了——腿上长了一个老大的疖子,哪里也不能去,只好在家里静养读书。当时,描写文革期间人们喜怒哀乐的伤痕文学大行其道,其中张贤亮的一篇小说令我非常感动。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清华建筑系的一个高材生。加上当时正在热演的浪漫故事片《庐山恋》,里面的男主人公也是清华建筑系的,这更加激起了我对清华,对清华建筑系的向往!那一年高考总分满分是600分,我考了532分,在湖北省排在30名左右的位置,而清华在湖北招生名额是40名,北大是35名。看来上清华是不成问题啦。在选择专业上,那时也不像现在有网络,而我们县还从来没有上清华的,老师们也不知道如何帮我。而我本人根本也不想上数学、物理、化学这些专业,觉得那些专业“太土”!于是,我就在志愿栏填上:学校第一志愿清华大学,第一专业建筑系,第二专业经济管理系。虽然小说和电影使得我年轻的心充满浪漫的遐想,但是我又觉得我真正的兴趣还是经济管理专业。于是我问老师:我其实更想学经济管理,志愿这样填行吗?老师说:没关系,你又没有绘画基础,而你的语文、数学分(当年数学总分120分,我考了114分)又那么高,肯定会被清华的招生老师录取到经管系的,第一、第二专业填写没关系的,不影响的。就这样又在家等了两周,录取通知书来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在兴奋之余未免有一点隐隐的不快:怎么不是经管系呢?

1982827,我踏上了武汉开往北京的列车。28日下午到达北京站,坐上清华的校车,径直来到清华园。车停在大礼堂草坪的南面,然后每个系的老同学再将新生接到宿舍。在跟建筑系老同学往西区二号楼走的时候,我看到应用数学系的接待牌,当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应用数学?这是什么专业啊?名字很新颖啊,当时我怎么没有报考这个专业啊?心中还生起一丝懊恼!以后我每次(包括现在)路过那片空地,都情不自禁地想起当时的感觉,正是这个不经意的一瞥,我的命运和职业就发生了改变。

也许是因为最初想学经济管理专业的缘故,也许是没有绘画基础,在建筑系上了两个月后,我发现建筑专业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浪漫”,于是就向建筑系提出转系到经管的要求。当时的班主任对我说,建筑系很好的,根据过往的经验,凡从建筑系转出的学生几乎全部都后悔,希望我慎重考虑!那时的我年轻气盛,也听不进去什么意见,直接将转系申请交给了建筑系和学校招生办。几天后,学校招生办让我去一趟,到了之后,招生办的老师告诉我:我要去的经管系82级,原计划招30人,现在已经招了32人,他们那里的宿舍床位都没有,问我愿不愿意去应用数学系,而且告诉我,应用数学和经管系差不多(那年经管系招收的是管理信息系统)。想到刚到学校时看到“应用数学”时的兴奋,我立即同意和应用数学系领导谈谈。

第二天,我如约来到主楼三层,在数学系系办公室见到了陈效中老师,当时陈老师是主管招生和教学的副主任。老师了解了我的情况,就跟我大谈应用数学的前景。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老师说:经济管理只是我们应用数学的一个部分,数学可以应用到生物、计算机、自动控制、航空航天等等,你的高考数学114分,你很有数学天分,而且你又不愿意学纯数学(其间我向陈老师表明我不想学纯数学,否则我就上北大数学系啦),应该到应用数学系来,这里大有前途!一席话说得我心花怒放,看来,我就是命中注定要到应用数学系啊!我当时就答应陈老师我愿意转到应用数学系来!

当天晚上,我后来的同班同学何兵、潘新锋、陶学锋就来到2号楼帮助我搬行李。我记得潘新锋当时还说:你怎么从建筑系转数学啊,建筑系多好啊!我说:应用数学也很好啊!等到我搬进7号楼424房间,好好看了看系里的课程安排,我看到里面全部是数学的课程,这不就是数学吗?跟经济管理、生物、航天航空有什么关系啊?我问同宿舍的同学,他们也搞不懂应用数学跟数学有什么不同。好像大家都是冲着应用数学来的,但是来了之后发现好像没有什么应用数学的氛围,其实就是数学!这下我感觉自己傻眼啦,挑来挑去怎么还是挑到我当初最不想学的理科系了呢?!第二天,我就跟班主任贾磊老师讲,我要转回去。贾磊老师说:不行吧,清华不能转两次系的!我当时就觉得这下完啦,于是就整天胡思乱想,情绪低落,晚上也睡不着觉,一直闹专业情绪,这样持续了一年多时间!

到后来,我也慢慢开始喜欢上了数学,喜欢上了应用数学系。不仅是喜欢上数学,而且一直在清华应用数学系里待了7年半时间。毕业后,我特别感谢数学带给我的财富:缜密的逻辑思维,有条不紊的做事方式,对事物的快速分析和领悟!当我后来从事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时,我是切实体会到数学带给我的帮助!

华的老师们

在清华7年半,经历的事情很多,得到过很多老师的教导和指点,每每想起这些内心着实充满了感谢和感恩之情!

我记得我们第一次聆听赵访熊先生(当时是系主任)讲话的情形,先生独特的读书方法至今影响着我。先生说,读书要会读,怎么叫会读呢,“就是先要将书读薄,然后再将书读厚”,先生说,这是他的老师熊庆来先生教给他的方法。这个方法真妙啊,它着实影响了我今生的读书方法。

萧树铁先生在先生之后做系主任,因为我在学校时从事过学生会工作,所以有很多机会接触先生。先生在我眼中,不仅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也是一个诲人不倦的长辈。我们有时会请先生给同学做报告。先生在讲台上一般不看台下,总是一个人在讲台前一边搬着手指,一边讲述着道理,声音也不是很大,但台下的同学却都非常专注地听。先生几乎不讲大话、套话,所讲述的道理都是朴实无华,深入浅出。先生对学生非常和善关爱,完全没有大教授的架子,有时还能请当时的“大家”来和同学叙谈。我记得1987年的校庆应系学生会的要求,先生特别请来杨乐先生与同学“对话”,此情此景,仿佛昨天!

19851986年,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系里决定每个知名教授要亲自辅导几名学生,我的辅导教授是王建华先生。王先生对我们非常友善,还请我们去他家里吃饭,跟我讲了很多当年他在西南联大的旧事!王先生是研究博弈论的,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王先生对桥牌非常有研究,当时是国际桥牌协会的理事,据说当时还曾经陪同邓小平同志打桥牌。系里同学喜欢桥牌的人很多,水平也不错。于是1986年,系学生会组织了一次长达一个多月的全校桥牌比赛,盛况空前,我在学校7年多时间,印象中这是清华最大最成功的一次桥牌比赛!赛事进入倒数第二轮时,当时有个牌局的裁判出现了分歧,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都快打起来了也没有找到解决方法,我突然想到王先生是著名的桥牌专家,何不向他请教?于是骑上自行车直奔西南院。王先生非常认真地听,发现问题确实比较罕见,于是又从书架上拿出大本大本的英文书籍查阅,最后王先生找到了解决牌局分歧的答案。我们拿着王先生的“权威”解决方案,呵呵,那个神奇劲,现场没有不服的!看看,我们数学系也很牛啊!比赛结束后,同学一起到当时的鸿宾楼猛“搓”了一顿。

我们在清华的第一任辅导员钱小军老师和班主任贾磊老师是印象最深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我想真正的原因应该是:我们这些刚刚进入青年的学生,特别能记住在这个时期给我们无私指导和帮助的人,两位老师那时也刚刚毕业(她们俩都是77级的),充满活力,她们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我们这些年轻的学生身上了。钱小军老师的嗓音很好,每次班级活动,她都会给我们唱歌。我至今还记得她唱的《童年》、《校园的早晨》、《外婆的澎湖湾》等等。大三时,葛余博老师做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同时还是我们概率课的老师。老师外表给我非常严肃的感觉,其实为人非常随和、谦逊、宽厚。大五时班主任是陆小媛老师,老师负责我们每一个人的毕业去向,有的远去外地工作,有的留校继续攻读,有的则去了外校读硕。

我在清华有过两个导师。本科时的毕业论文是跟刘坤林老师做的。老师是研究系统辨识的,所以以后有人问我是学什么专业的,我就也说“系统辨识”。老师做学问非常严谨,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硕士导师是姜启源老师,老师在我们本科时给我们上数学模型课,老师也是研究系统辨识的,所以在选导师和专业时,我就选了老师和系统辨识。这回总算真正做回了“应用数学”啦!

回想起清华,就总是难以忘怀清华的岁月,难以忘怀那些给过我无私指引和帮助的老师!正是他们的教导和关怀,我们才一步一步长大成人!

(原载《数学系80周年纪念刊》)

(转自《清华校友通讯》复57期)

相关新闻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122020.04

    徐井宏:脚踏实地做个幸福的人

    什么叫成功?是你的整个一生,用爱、用你的行动创造了一些哪怕是点点滴滴的价值,然后觉得自己这一生特别踏实,特别快乐,特别充实。

  • 212007.12
  • 282020.09

    李献华: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一晃离开母校清华大学已经42年了。回眸42年前在母校学习生活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特别是在学校文艺队的经历,犹如一幅幅清晰的画面静静地在脑海中闪现,让我难以忘怀。以往的回顾1974年,我作为一...

  • 292010.06
  • 162019.04

    袁帆:钟山磨利剑 军邮记真情

    “刻苦学习再充电,钟山脚下磨利剑;驶向深蓝卫海疆,乘风破浪永向前!”清华人上海军学院,同样有不俗表现。

  • 092016.12

    青春拂面 路随我走

    吴瀚老人今年103岁了,是“一二•九”运动的亲历者,当年她正在清华大学读历史系。作为清华南下自行车抗日宣传队唯一健在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二....

  • 172019.02

    流金师与李埏先生的学谊

    西南联大的铭心岁月惠赐给流金师与李埏先生这辈学人的,不正是“甚欢”的记忆与“均佳”的学殖吗?

  • 172008.06
  • 052012.11

    简讯目录1~29期(文纪俊整理)

    筹备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情况汇报 欢庆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成立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名单及情况简介 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