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曾拜读过《校友通讯》上一些学长的文章,常以十年为单位记述曾经的往事和收获,颇有些“迅驰沙场数十载,逢秋硕果满堂红”的士气豪情。所以想到自己的情况,起初就颇有些踌躇,不知如何落笔:自己离校至今,算算本科结束的“虚岁”也才勉勉强强凑了一个十年,事无大成,述之赧颜,唯恐被师弟师妹们看到了徒增笑柄。且借此角汇报一下自己与清华结缘后校训对我的深远影响吧。

芮文宣学长
清华八年
1989年9月,我走入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像每一个来到清华的学生都会立即认识到的那样:我发现曾经在自己头上闪耀的各种“优秀”光环同样也照耀着周围所有的同学,貌似不言不语的文静小孩可能就是某省市状元或国家某某竞赛冠军得主,体育明星、文艺特招、优秀干部更是卧虎藏龙。九(2)班,一个温暖而又充满活力的集体:沉稳踏实的团支书王鹏和全班同学努力工作,为建筑系赢得了第一个校甲级团支部的荣誉;秀气活泼的白晨曦和丛茵不仅是富有感染力的好支委,还是校运会的女干将;热情的杨承冈、谭诚利用各种机会组织班级交流活动,新斋817室朝夕相处的五位室友更是生活有情趣、娱乐争先、成绩优异的阳光女孩,其他还有乐于助人的王敏、聪明的宋晓慧、博学的“大师”刘念伟、刚毅的遇绣峰、排球名将蔡志强、爱生活会玩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商玮玲,开口让周围的人全笑唯他们俩不笑的肖礼彬和吴嘉明……二十九位性格各异而又紧密团结的同学,如今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默默实现着那句每天下午四点半在清华必然听到的一句话“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清华大学不仅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优秀的老师,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锻炼和展现多方面才干的舞台。除完成日常繁忙的学业外,我也参加了校团委、文艺社团、科协等团体的活动,并在里边担任一些职务,从而认识了不少学长和老师。他们也是我在清华成长的良师益友。虽然已经时隔多年,想起他们对我的帮助,仍然心怀感激。1992年秋季,我在陈刚老师和梁伟学兄的指导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九(2)班团支书。当时在学长们的眼中还稍显年轻,却和王鹏、张立新两位同学一起成为建筑系“新事物”,做九二级三个班的学生班主任。听着小自己两三岁的新生张口叫“老师”,听他们述说心事,带他们筹划生活、组织活动,顿时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和我们当时一样,他们勤学,也贪玩,一张张纯真的笑脸也是写满了大一新生的希望,对未来富有自信和严谨的计划。在作为班主任和他们交往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我对他们的帮助,同时也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启发,锻炼了自己的能力。那是一段永远难忘的经历。
1994年盛夏,大草坪成了我们毕业感怀的圣地,当时已在校内名声显赫的歌星李寒松、华黎、卢庚戌等经常约许多朋友在大礼堂的门廊或东操场的看台上深深沉沉地吟唱我们即将离校的别情。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友情可以与大学的同学之情相比:我们没有名利之争、没有幼稚、没有社会俗情,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职业发展,尽管我们有些人还要在清华继续深造两三年,可那种离情别绪依旧相互感染着。我们在这个校园共度了五年,在这里学会了立足社会需要的自强自立,学会了长久成功需要的仁厚之德,也是在这里我们从一个“半成品”的中学生锻造成了又红又专的“人才”。
研究生三年是科学研究的三年,也是充分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三年。清华从来不试图培养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建筑系的研究方向更是与社会密切相关。单德启先生长期致力于景区规划和传统村镇的环境改善,关注发达地区的古城保护和最贫困地区的生活环境提升。在师从单先生的三年里,我从一个单纯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关注社会问题、为人民生活而思考的建筑师。也是在这三年里,我做了很多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的项目,并利用假期到云南、西藏等偏远地区做过大量调查,完成多篇论文,也在做这些项目和调查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好友,至今仍经常联系。单先生的教诲将是我一生的财富。
中科院七年
从清华走入中科院设计院已近七年,若说在校时对校训的理解是在无知觉的状态下耳濡目染地受到了熏陶,在中科院的日子里这八个字却是实实在在地指导了我的工作。
头一年分在方案室,时间紧,任务重,干着繁重的工作拿了最少的奖金,同事们在年底把我评为先进工作者。第二年又评了先进,我把名额让给了第二名。在和一位同事合作的项目荣获首都建筑设计汇报展专家奖时,同事婉转提出年龄和即将升任的职务需要较多的成绩支持以便开展工作,我又一次把荣誉让给了他人。院领导总是对我做出的点滴成绩予以关注,并多次提出要成立外事办公室由我负责。由于觉得自己经验少、年纪轻,我答应在做好项目的前提下完成相关外事的一些工作,但没有接受外事办主任的职务。直到第四年方案室扩员,院长建议我任室主任助理,那是毕业后第一次在“注册建筑师”和“建筑硕士”外又多了一个“头衔”。第五年设计院作为中科院第一批改制单位,成为股份公司,人员全面改组,党委书记推荐,股东推选我为建筑一所副所长,主要负责一些项目管理以及相关工作。
五年的时间如水一样流过。没有轰轰烈烈的激战,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以至于某些熟人偶尔电话惊讶于我“还做设计”,“还在中科院”。他们有这样一种观点:一个清华建筑系的毕业生,在一个国内、国营、规模不太大、名声不太响的建筑设计单位连续工作五年简直不可思议。对我而言理由却很简单:在这里我找到了青年人自我发展的空间和设计院发展的希望。我没有在起点找一家高薪的著名公司,却在这里感受着设计院的快速成长。建二(82级)的学长高林,现任设计院院长(总经理),也正在以他非凡的工作魄力推动着设计院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远离清华的五年,我更加意识到清华离自己是那么近。每次听到别人用“不愧是清华的”这几个字来肯定自己的成果,我都会为母校自豪。建三(93级)的梅咏曾在方案室工作两年,聪明能干、随和热情、不计得失,请他参与的几次合作我都真实感受到母校留下的影响。清华花了五年时间不仅教会了我们高深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新方法,也教会了我们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更把厚德载物的高尚情怀深深植入了我们的脑海。九四年新员工入院教育时,我把校训八个字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他们共同体验。
2002年中科院有一个到地方做城建规划管理的科技副职名额,领导建议我考虑一下。坦率地讲,我那时认为自己是技术型而不是管理型的,并没有认真考虑就打算拒绝了。偶尔和两个做公务员的朋友提起,他们认真帮我分析了政府工作的意义和方式,认为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会有一定的帮助。最后到12月中旬,我受中科院委派,赴江苏省常熟市任市长助理,工作内容是协助管理城乡规划建设。
常熟,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江南水网地带,东倚上海,南连苏州,西邻无锡,北临长江。这里有三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琴棋书画、尚湖虞山的文脉传承,状元宰相、院士学者的名人风范;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二名的综合实力,四大基地、五大优势、六大板块的发展态势;近期每年的城建投资达到150亿,有400万平米的建设力度。在这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土地上,我汲取着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也在为它的腾飞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时间刚刚一年多,但在人的一生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常熟这块热土展示了太多的精神内涵成为无限学习的空间,将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永恒的记忆。
利用这段时间我也作了更多的思考。每当我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时,都会想起心底的那句座右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