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感恩?感知?感悟

2009-02-02 |

魏新华(1978力学)

还记得我刚步入清华园时立下的誓言——学成后要在发电设备制造业干成一番事业,但在那个年代,教与学处于两难困境。

在我的脑海里,还能清楚地回忆起三十年前,黄克智老师为了讲清法向应力,拿了一把也许是有意弄破了的裸露雨伞,并拿着一面小红旗,比拟“小标兵”,形象地把法线的概念讲了一遍又一遍;刘宝琛老师不厌其烦地给同学们讲授分析力学问题的“三把刀”;还有一次是在力学系线性代数的大课上,一位同学突然站了起来,表示不理老师讲课内容,那局面让所有人感到尴尬……

为了教会我们,老师们付出了成倍的心血,好几门课的学时加了又加。我永远不会忘记知识渊博的老师们传授知识时的风采,每次上课前,徐秉业老师不厌其烦而又和蔼可亲的谆谆教导,杜庆华老师深厚的材料力学功底,庞家驹老师的敬业精神和那一手熟练而又漂亮的板书,还有邵敏老师讲授数学基础课时的魅力,老师在纠正同学们英语发音时那严肃而又可亲、可敬的表情。余寿文老师有声有色的讲课让我对结构力学着迷,丁奎元老师深奥的机械振动学课,吴洁华老师神秘莫测的偏微分方程,以及沈观林老师带领我们在发电厂实习,在高温高压管道旁汗流浃背地进行高温应力试验,这些情景总是历历在目。

我仍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在一教聆听钱伟长老师讲的对我来说是终身难忘的一次大课,尽管当时钱老师的“混沌”理论,使我听后百思不得其解,但他对数学力学的执着追求却成了我一生崇拜的偶像。我还记得,当时为了完成高温应变片焊接仪的制作,我甚至几个晚上在实验室通宵达旦;为了买到一本《有限元》的书,我几乎跑遍了整个北京城,买书从此成了我一生的嗜好。

毕业后离别清华,正赶上唐山地震后的恢复建设。在我的技术生涯里,我第一次接受了5万千瓦电站锅炉钢结构的设计任务。当时设计计算的工具是手摇计算器和计算尺,完成计算任务后,看着那沉甸甸的计算书,由衷地激发了我想改变落后计算效率的创新欲望。

我根据老师们曾经给我们讲授过的结构整体和局部稳定的理论,将三维复杂问题作了结构简化,在当时大型计算机有限的计算速度与存储资源的条件下,开发了二维结构数值分析软件。从此,我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爱好一发而不可收。有一次,为了开发计算软件,痴迷到一连几个月都没回家。领导们来慰问时,有的都感动地流出了眼泪。之后,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我通过系统工程研修班等一系列再学习,每每以优异的成绩,更新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在电站锅炉鳍片管国产化课题研究中,我灵活地应用了热力学的三个边界条件,建立了鳍片管温度场数值分析模型,解决了用焊制鳍片取代进口拉制鳍片管的技术难题,冲破了国外产品的技术封锁。在悬吊锅炉抗震试验研究中,我创新性地应用了微振动的理论,解决了大型电站锅炉钢结构固有特性试验分析时遇到的难题,为大型电站锅炉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提供了试验依据。在引进30万千瓦电站锅炉尾部烟道产生强烈声学振动的情况下,我应用了“卡门涡流”原理,准确地判断了产生振动的机理,成功地消除了当时外国专家都觉得“no way”的振动难题;以后又在锅筒寿命分析、管组当量应力分析、三通应力分析、压弯梁计算、电站锅炉钢结构CAD图形后处理、锅炉管道壁温计算、直流锅炉动态特性分析等课题中,开发、移植和应用了在不同操作、编译和图形处理系统下的数值分析和CAD软件。

在设计、计算和研究过程中,我有幸负责参与了我国引进30万千瓦亚临界和60万千瓦超临界电站锅炉技术的出国学习和设计任务,经历了计算机技术从大型计算机到图形工作站再到PC机高速发展的应用年代。同时,伴随着计算机与专业技术的紧密结合,我又经历了从产品设计到产品研发再到IT技术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在80年代初期,引进、开发并推广应用了CADCAPP技术。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曾撰写了几十篇论文,获得了所在单位的特等功和上海市颁发的科技振兴一等奖、上海市讲理想比贡献先进个人等殊荣。

有一件事至今我难以忘怀,那是我在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第二期MBA预习班学习期间,在我拜访徐秉业老师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要我继续学习深造,推荐我就读在职博士。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有出国重任,未能如愿。回国后,正是由于徐老师的鼓励,我完成了MBA的学业,并获得了硕士学位证书。从那时起,我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企业管理信息化领域,在行业信息化规划、方案、标准和实施等领域做出了一些成绩,兼任了某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并被上海市政府聘为上海市计算机专业高级职称评委,政府信息化和应急预案专家组成员。如今,在流通现代化管理领域,我不断地在挑战自我。

离别清华这三十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知识创新、人才辈出的三十年,我们赶上了好年代,碰上了好机遇。如今,知识决定命运、创新改变未来、机遇大于挑战。创新来源于学科的交叉,更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复合的知识结构。学习的真谛在于:行者无疆、学者无域,努力地去把握重新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机会。人生执着追求的每一次磨练,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清华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力学系培养的是在工程师背后出点子的工程师。技术永远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动机,若没有油门、离合作用力的传递和方向盘的把握,再好的发动机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今的清华学子应该是宝马和法拉利的发动机,应该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始终发出最强劲的动力。

(作者为中盐集团上海分公司总工)

相关新闻

  • 242016.08

    张以平:忆校园的往事

    屈指算一下,健在人间的同学,现在大多快到“古稀之年”,可我们依然情同手足,亲如兄弟。人生路漫漫,祝愿大家知足常乐,保重身体,吉祥安康,幸福生活!

  • 182013.02
  • 292023.05

    建筑学院召开返校校友系列座谈会

    4月29—30日,建筑学院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为清华大学庆贺建校112周年。各地校友重聚校园,共同庆祝母校112周年华诞。

  • 252017.08

    美国终身教授的海归全记录

    事业与家庭,前途与发展,环境和空气……到底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国发展?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位美国终身教授的心路历程。

  • 312023.10

    张雷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48讲:感知与创造——关于现代设计

    10月28日下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系主任张雷教授应邀出席“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第48场活动,并作了题为“感知与创造——关于现代设计”的讲座。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施嘉儒出席本次活动。500余位校友、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设计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工业设计不仅仅要体现其审美价值,更需要解决问题并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本次讲座张雷围绕“如何...

  • 242008.04
  • 222018.11

    古丽蓉:心怀感恩,岁月积香

    千山万水之后,回首望来时路,如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被温暖的时光和感动的心境环绕,生命自然会散发出一种让人喜爱的平和温馨,那是一年年曾经岁月存积留下的芬....

  • 162021.06

    感恩母校 琐忆燃一

    今年是清华建校110周年,也是我们燃一班毕业60周年。一些难以忘怀的往事又历历在目,学校的培育,老师的教诲,同学的情谊,紧张的学习生活,历经60年沧桑,依然倍感亲切。

  • 122020.08
  • 23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