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理工科教师与中国传统文化

2009-05-21 |

——我校青年学术沙龙探讨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据《新清华》报道:

20001013日晚,留学生楼小餐厅里洋溢着阵阵笑声和掌声。参加2000年第5次青年学术沙龙的近百名教师,倾听了电子系教授张克潜题为“理工科教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醉人魅力,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从先秦经典讲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兴衰,以及我们应持的批判继承的态度,张克潜教授深入浅出地评说《论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孟子》的治国思想及文笔流畅之美;《尚书》中描写的古代统治者对上天、祖先与民众常抱着一种敬畏与严肃的态度。张教授认为传统文化教给后人的是为人、为学、为政,其中不少至理名言对当代的社会生活仍然具有警示意义。

他说,高素质的人生乃是物质富有与精神富有的集合,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集合,一个人应该保持多样的兴趣,善于吸收人类数千年的文化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来一脉相承、延绵不绝,典籍浩如烟海、思想深邃,其中既有出世的积极,也有入世的恬淡。

在谈到近代中国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时,张教授与杭间博士一致认为:“五四及以后的历次思想革命成为新中国的先驱,其功至伟,但其副作用也不可忽视,不应该把很多糟粕都统统归罪于传统文化,这往往会影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导致道德的滑坡。中国历来没有统一的强有力的宗教信仰作为道德规范。把几千年的道德规范‘孔孟之道’不加分析地抛弃,必然导致道德的真空。”

张克潜教授的讲座在与会的青年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深切感到,现在大家虽然要面对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要深入于本领域的研究,但事业和兴趣之间 其实是可以互补的,有意识地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有助于发展创造性思维,更有助于完美人格的形成。但也有些教师遗憾地认为,现代社会知识增长迅速,学科越来越细,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暇顾及。

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启之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所闪烁的不仅是睿智的理论思维的光芒,它通过书法、绘画、建筑等体现出的形象思维的韵味同样沁人心脾,正像李政道先生在一篇名为《科学与艺术》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科学和人文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是紧密结合的一体。

我校党委副书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显章教授也在讲座上作了即兴发言。胡显章认为,根据第三次全教会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精神,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这是当前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使之肩负起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使命的应有之义。而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由于时代的局限与认识上的片面,这两者之间出现了分离。他说,张克潜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学然后知不足”,使他想到了在《礼记·学记》中相随的“教然后知困”。他强调,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必然对教师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清华大学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应该不断充实自己,汲取多方营养,把科学与人文、为人与治学紧密结合,共同营造一个人文日新的局面。

        (李 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