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彦:国庆60周年节日日记片段

2009-11-18 |

张彦(1945历史)

2009105我在天安门城楼上手持60年前采访开国大典时照片

30/09/2009

国庆前夕,外文局领导特别举行了“国庆60周年国际新闻局老兵座谈会”,以感谢并慰问1949年加入外文局最早前身国际新闻局的老人。国庆50周年时,这个同样的会还有近200人出席。10年后的今天,只有38人来了,还有十几位幸存者已不能出门了。与会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7岁的朱玉成(翻译家于宝榘的夫人)。最小的是74的退休司机小郭,60年前他还是个14岁的孩子,在我们办公室里跑来跑去打杂。我自己当年也只是个27岁的小伙子,如今已成为87岁高龄老人了。“老兵”们激动地争先恐后说了自己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深受感动的两位年轻局长也热情洋溢地赞叹了老兵们的贡献,祝愿大家健康长寿、幸福安康。会后,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们,唠个没有完,临走时每个人都带走了一份珍贵的礼品,其中最沉重也最有纪念价值的是一座刻有这次座谈会字样的水晶石碑。在走入餐厅共进午餐之前,老兵们还被特别邀请去参观新落成的“局史展览馆”。一目了然,我们外文局60年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在令人振奋。从中,还可以寻找到我们自己的踪迹。今天这一系列的安排,显示外文局领导对老干部工作的重视。尊重历史,自然为后人树立榜样,应该继承优良传统。

1/10/2009

今天十一,中国的大喜日子,今年更是一切都是围绕着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盛事。我一早就乘车去妹妹阿菊家,按约定我们兄弟姊妹齐聚她家通过大电视屏幕看现场直播国庆庆典的特别节目。一反常态,马路上异常安静,不存在堵车问题,人们多半都在家看电视了。老天也帮了大忙,今天一直都是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的好天气。据说,凌晨发射火箭消雨也起了一定作用,可见科学之伟大。

今年国庆庆典包括三大部分:大阅兵,大游行,夜间的大联欢晚会。规模之大,水平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果然,不负众望,雄壮威武的三军,让人纷纷猜测中国的军事实力水平已经达到何等高度的新武器,照亮了人们的眼球。面对祖国的崭新面貌,遭受过外国列强欺辱的中国人,无论是国内的还是海外的,无不为之欢欣鼓舞,感到无比自豪。特别是在一代年轻人中,爱国主义情绪油然高涨。

在我的眼里,顿时出现如此强烈的对比:在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式中,我看到的是在解放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功臣号”坦克,重新油漆过的军车下面还遗留“MADE IN USA”的痕迹,飞过天安门上空只不过十几架起义的飞机。今天,所有雄赳赳经过天安门的都是具有世界水平的导弹武器装备,一律都是“中国制造”。其中,有不少引起外国军事部门的特别关注。数百架耀眼的先进飞机,在飞过广场时进行了多姿多彩的精彩表演。

来自全国各地的彩车方阵,各具特色、各展风姿,热闹非凡,令人目不暇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联欢晚会上由四千人组成的“光立方”,它与各种歌舞表演相呼应,以变化莫测的图案打出万丈彩色光芒,成为今晚最大的亮点。“我爱中华”的嘹亮歌声,响彻云霄。最后,中央最高领导人一一走下城楼来与民众牵手欢歌共舞,使大联欢晚会达到了最高潮。

说老实话,这一天,大家既高兴,又紧张,谁都在默默地祈祷着:“平安国庆!”。在目前国际国内斗争形势下,谁都为今天的庆典捏把汗,哪怕出一丁点事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几乎可以肯定,敌对势力一定想方设法要借此大好机会制造事端。当然,中国当局也作了充分的准备。据说,各方面参与国庆保卫工作的人数达百万之多,比去年保证北京奥运会的安全还要重视。当终于平安地度过了这个盛大的节日时,一颗颗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谁都认为,首先应该感谢的,是那些千千万万为保证平安国庆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无名英雄们。

2/10/2009

一觉醒来,从电脑、电视、报纸扑面而来的是潮水般关于中国国庆庆典的报道、评论、感想。赞扬欢呼的声音压倒一切,但是各种尖锐的杂音也不甘寂寞。

电脑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这样一个题目:“昨夜无眠:祖国欢庆,为何我们眼里含着泪水?”。它是这样开头的:“美国西部的时差,比中国北京晚15个小时。当北京101举行阅兵式的时候,我们这里还是930的傍晚。从昨夜7点到今天早上7点,从国庆阅兵式到联欢晚会,我几乎一夜未眠。到现在,心情还在激动。”他还说:“昨夜,不知道有多少华人一夜未眠,不知道有多少海外华人眼里含着泪水。那是喜悦的泪水,是欢乐的泪水,是高兴的泪水,是骄傲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百感交集的泪水……”

另一个“昨夜无眠”者说:“尽管我在海外漂泊,总是把你牵挂。我的大中国,我的大华夏,风里雨里同度过,我只认你这个妈……如此漫长而曲折的历史长河,流淌其中的无非是169年间三代人‘富国强民’的梦想,今年的‘十一’阅兵式已使国人见其曙光。”

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的香港电影明星成龙说:“广场上30万人一起高唱国歌,一刹那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为我的祖国,我哭了!”香港《星岛日报》发表了一篇专谈香港同胞亲历大典感受的文章,题目就是“观礼时很震撼 回味时好难忘”。西班牙《国家报》记者在聆听中国“街头声音”之后,特别发了一篇“普通中国人眼里的60年变迁”。光读几个小标题就知道其梗概:“最大的成就是关心所有中国人的发展”,“中国人真正关心的是生活稳定”……

各国的舆论都就这个特殊的节日发表了评论,让人有点意外的是西方舆论的调子都比较正面、积极。英国《金融时报》文章题目是“乐观精神贯穿中国巨变”。《日本经济新闻》以“中国走向‘普通’大国之时”为题,指出:“在国际会议场合,中国正在成为掌握主导权的国家。”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特别强调:“‘摸着石头过河’仍是不变道理”。英国《金融时报》以“中国‘向前向前向前’”为题的社评说:“过去的60年说明,小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愚蠢的。出于同样原因,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适应形势需要与以往任何时候一样急迫。如果低估面对的艰巨挑战,同样是愚蠢的。”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的文章特别强调:“中国的复兴不是作为一个谋求世界霸权的国家的复兴,而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大国的复兴’,它关注的是内部的深入改革。”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位官员曾德成,在《商报》上发表他的“甲子国庆庆典历史感”时,说得相当深入:“北京,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首都,它的一个伟大之处,就是深沉的历史感。60周年国庆这天在天安门广场上度过,你会更感觉到这伟大,不只是今天中国的伟大,而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生命力的伟大。它尽管有过说不尽的灾难和困苦,但总能通过自强不息,重新站起来。今天的中国人民不但站起来了,而且甩开双臂,迈开步伐,走起来了。这一开步,已惊动了世界。”

虽然对中国歌功颂德的舆论似乎多起来了,但是攻击、指责中国的杂音仍然不绝于耳。面对这种现象,中国的态度,一如既往,保持冷静,继续居安思危,韬光养晦,同时又积极地有所作为。但是,不能不承认,我们国家今天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贫富悬殊之大,贪污腐败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忧心忡忡。虽然当局从未停止过励精图治,看来不下决心解决体制问题是难以根治的。

3/10/2009

今天中秋节,我和弟妹们是在一起去参观顺义“花博会”中度过的。这个以集中中外名花于一堂而闻名遐迩的盛会,已经接近尾声了,不去看看,岂不感到遗憾。为了避免堵车,小孙开的“金杯”大面包车一大早就出发了。但是,一到顺义边境,就得步步往前蹭了。到了以后,光买门票就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此时,我们已经亲身体会到中国人口众多之可怕,但这还仅仅是个开始。

花展分国内和国际,室内与室外,国内又以地区划分。展馆盖得很漂亮,里面的布置也十分雅致,争奇斗艳的鲜花显得分外妖娆。但是,里面看花的人实在太多了。置身其中,我真不知道是在看花,还是在看人!而且,现在中国人真的太有钱了,几乎人手一个数码相机,照个不停。照的时候,也不考虑是不是挡了别人的视线。某些观众的素质,与鲜花的高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花展基本看完以后,身体已经非常疲乏了,但又找不到一个坐处可以歇脚,不由得不责备“花博会”的组织者太缺乏人性化了。于是,大家都同意,打道回府吧。一路上,不免思绪万千。北京能办这样大规模、高水平的花展,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样的“花博会”能出现,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明证,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每每遇到这种好事,常常都因人多为患而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往往还暴露出人的素质问题。同时,由于有车族越来越多,交通拥堵的现象日益严重,形成浪费时间和加剧环境污染的恶果。美国的纽约和日本的东京,同样都是人多车多的繁华大都市,为什么就没有这样严重的问题?值得深思。

最后,在眉州东坡餐厅美餐一顿,总算过了一个愉快的中秋节。

4/10/2009

解放初期满腔热情从美国回来报效祖国的华侨老友黄寿珍和她的女儿陈燕回来了,他们是应邀从美国夏威夷前来参加国庆观礼和宋庆龄雕像揭幕仪式。寿珍的丈夫陈志昆是孙中山之子孙科的内弟,已98岁高龄,不能亲自长途跋涉前来了。从1950年起,我们就在一起为新中国的对外宣传事业贡献力量,而且两家人还是羊市大街41号四合院里的亲密邻居。直到他们“文革”后回美之前,我们共同经历了那风风雨雨的岁月。

老友重逢,倍感亲切。何况,我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真不知有多少话要说。可喜的是,寿珍虽已九二高龄,依然精神抖擞,思绪清晰。提起往事,不由得感慨万千。谈到今天,祖国欣欣向荣走向民富国强,都情不自禁地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作为孙中山家族的后代,他们的感触尤深。我们合影留念,又将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我向他们介绍了外文局国际新闻局老兵座谈会的盛况,他们虽然没有赶上参加,但也为之兴奋不已。我将我那份珍贵礼物水晶石碑和一个崭新外文局60年历史发展的光盘转送给她,让她带回去与另一位国际新闻局“老兵”陈志昆共享。

节日中这个意外的小插曲,在我60年历史的回眸中,多少凭添了几分感慨和温暖。

5/10/2009

陈德福以我的传奇故事为中心拍摄的记录片,已经进入最后制作阶段。但是,这位执着而又坚持“精益求精”的制片人又提出要增加一个新的结尾: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在天安门城楼上回忆采访开国大典时的情景。于是,今天一大早,我和将采访我的美教授ALEX MISHIKOV以及摄制组一行就来到了天安门现场。已经是国庆后的第五天了,天安门广场和城楼依然人涌如潮,纷纷赶来感受这盛大节日的余热。今天,电梯没有开放(这么多人也不可能开放!),人们都只能沿着斜坡老路步行登上城楼。这正好唤起了我的亲切记忆,60年前举行的开国大典的情景历历在目。毛泽东、朱德、宋庆龄……不正是沿着这条坡道一起慢慢走上来的吗!当时,我正站在城楼上把镜头对准他们拍下了那张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照片,后来通过香港《中国文摘》英文半月刊传向了全世界。

在我发出去的那篇《开国大典》报道中,我告诉读者:那天城楼上没有你想象中的戒备森严,倒颇像一个大家庭在举行盛大的庆功会,有说有笑,喜气洋洋。新诞生的极具代表性的“联合政府”,是刚刚在政协第一次会议上以《共同纲领》为基础选举出来的。例如,中央人民政府六位副主席中,三位是民主党派的领袖人物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四位副总理中,同样半数是为革命做过突出贡献的民主人士郭沫若、黄炎培。在部长、副部长中,这样的情况就更多了。当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站在他身边的,都是与他共同为创建新中国而长期奋斗的战友,有的是共产党人,有的不是。今天升起的第一面五星国旗,今天第一次作为国歌唱起来的义勇军进行曲,都是在政协会议上经过反复讨论以后才确定的。那种生动活泼的民主氛围,已经成为世代传颂的经典佳话。

当在城楼上举起60年前我采访开国大典的照片给ALEX描述这些情景的时候,没有想到,却引起了周围游客的关注。他们纷纷前来要求与我合影留念,一时间我好似成了“明星”。

回顾往事,不免心情激动。俱往矣,当年站在这里令人敬仰的、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功臣们大都已经西去,再也见不到他们了。像我这样当年的小伙子,今天还能重上城楼,也是凤毛麟角了。过去整整一个甲子,我们亲爱的祖国和我们个人都经历了一条崎岖坎坷的途程。这当中,究竟是为什么?我虽上下求索,至今也没有能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圆满答案。只能说:要是没有后来的折腾,真正按解放时所许诺的那样去做,中国只会更美更好!

6/10/2009

今天是剧艺社的段至诚和赵宝元过生,我们齐聚尖头和小西的家为他们祝寿。以前,我都是和小裴一起来参加这种活动的,因为联大、清华的剧艺社是她当年干革命的一个“根据地”。剧艺社是她的革命之家,那里的同学都是她最亲密的老战友。在学生民主运动中,他们一起以演剧作为战斗匕首,他们共同度过患难与欢乐。1945年,在轰轰烈烈的“一二·一”运动中,剧艺社就是以演出《潘琰传》参加这场激烈斗争的。在剧中,小裴扮演了主角、运动中牺牲的四烈士之一潘琰。后来,解放前夕的清华,小裴既在曹禺话剧《原野》里演叛逆性的金子,又是学生会主席领导学生运动,直到被北平特刑庭公开通缉她。解放以来,剧艺社的人都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这么多年了,好像还是一个拆不散的集体。彼此还是那么情深意切,经常举行聚会。自从领导这个团体的同学王松声去世以后,这个集体的担子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相对资深的小裴身上。大家也非常喜欢和尊重她这个大姐。于是,剧艺社的聚会也就经常在我们家开了,每次都是那么温煦热闹,有说不完的话要说,告别时都依依不舍。久而久之,我也被吸收为剧艺社的“社友”了。

小裴去世前后,最忙碌的,除了我们家人以外,就要算剧艺社的老朋友了。电话不断,但又无能为力。在小范围的遗体告别仪式上,除了我们家人和小裴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以外,剧艺社的老战友李咏、赵宝元、周文盛、郑宝理、张莹祥和张其锟都去了,并且拍了照片和录像。最近一期的《剧艺社社友通讯》,以怀念小裴为中心内容,十分感人。我在读这些一篇篇掏心窝的文章时,忍不住边读边流眼泪。从中,可以看到,在这些革命战友的心里,小裴处于一个多么令人敬爱的崇高地位。

今天,是小裴走了以后我第一次与剧艺社的朋友们见面。他们每一个人都重重地和我握了一次手,但是,自始至终谁都没有提小裴的名字。看得出来,大家都在有意识地体谅我,怕我在感情上受不了。一切,都静在不言中。

相关新闻

  • 252009.09

    清华五千余名师生参加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

    在此次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中,清华大学共有五千余名师生参与到群众游行、广场合唱、广场联欢和复兴之路演出等活动中,这些师生全部根据自愿报名的原则公开选拔,人员涵盖了本、硕、博和教师。

  • 152010.04
  • 012011.08
  • 162010.04
  • 102022.10

    汕头校友会国庆、重阳双节慰问老学长

    金秋十月,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3周年国庆纪念日和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双节来临让这个“十一”长假更加丰富多彩。10月4日,汕头校友会组织退休老学长欢聚一堂,共渡佳节,这也是汕头校友会每年的固定活动。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祝各位老学长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 162010.04
  • 082022.11

    2022年度“君子的节日”成功举办

    11月5日下午,“君子的节日”——清华校友纪念梁启超《君子》演讲108周年名家讲座活动,在著名文化学者、清华园里读经典总顾问楼宇烈先生的书房,以在线直播的形式成功举办。活动包括《家国君子》短视频展映、致敬公益、年度《君子》演讲和生日祝福等环节,楼宇烈先生连续第九年作为年度演讲嘉宾出席,并进行了《做中国人》主题讲座。

  • 212021.02

    刘晓峰:中国节日与中国时间

    过了腊八,年就一天天近了。农历十二月古人称暮岁之月,大学也放假了,是一个人静静看书的日子了。坐在案前翻开《玉烛宝典》,慢慢检点古人的十二月行事,念头忽然飘到28年前遥远的日本小城富山的一间教室。那一年我考进富山大学日本史专业,选课时特地选了一门中国史的课。主观的动机,只是想了解一下日本人怎么教中国史。到上课时才发现,选课的只有我一个学生。那天,担任中国史课程的气贺泽保规教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中村乔...

  • 082021.10

    李景端:国庆记忆

    从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到1962年调离北京,我一共在京11年,自然也在北京过了11次国庆节,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1951年9月,我到清华大学报到。那是我初次到京,对北京的一切都很陌生、好奇。开学才个把礼拜,学校就动员我们做好参加国庆节游行的准备。主要是给我们检查身体,看能否适应长途步行,问我们家是否在市区,从而交代京籍与非京籍学生分别在哪里集合,还有最好准备整洁好看的衣服。我头一次参加北京的国庆节游行,内...

  • 192009.10

    解放战争时期老校友聚会共庆建国60周年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阳光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