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赵锦铎:追忆“八旬华章音乐会”

2010-03-12 |

赵锦铎(1996级研,人文学院历史系)

带着放松的心情,感受音乐的美好,感受音乐所带给人间的美好,是一种幸福。在清华读研期间,我曾有多次聆听音乐会的经历,现在想来,印象最深的当是有幸目睹“八旬华章音乐会”的盛况了。

为贯彻落实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古典音乐进校园的指示,学校把1998年作为古典音乐年,开展了一系列演出活动,“八旬华章音乐会”就是首场演出。

音乐会命名为“八旬华章”,是为了祝贺我国音乐界泰斗黄飞立、李德伦先生80大寿。参加演奏的是爱乐女室内乐团,爱乐女诞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她们本着对“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追求,向乐迷介绍中外音乐家的佳作,到处撒播爱乐的种子,辛勤耕耘古典音乐这片土地。爱乐女曾数度到清华演出。很幸运,我也曾躬逢郑小瑛教授执棒爱乐女在学校的演出。

音乐会于326日晚7点一刻在大礼堂举行,或许是因为对艺术家特别是对两位高龄指挥家艺术造诣的敬仰,在演出开始前大礼堂外还聚集着大量等待退票的同学,在我的印象中,清华每年有各种文艺演出,等待退票的情况并不多见。

音乐会由四首曲目组成,分别是亨德尔的羽管键琴组曲第七首帕萨卡利亚、瑞士作曲家布洛克的钢琴及弦乐大协奏曲、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上半场由黄飞立先生指挥,初识黄先生的大名是早年看《林海雪原》,这部电影的配乐是黄先生执棒完成的。由这场音乐会,有幸能近距离领略先生的风采,尽管年过八旬,黄先生精神矍铄,风度翩翩,洋溢着艺术家的气质。一曲结束,黄先生会对乐曲的风格特点作要言不烦的讲解,兼及作曲家的趣闻轶事。他讲到亨德尔是当时音乐界的奇人,本是地道的德国人,却将几乎全部的音乐创作才华奉献给了他心目中的第二祖国——英国。其作品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融合了德国的深刻,意大利的明朗和英国的优雅性格。黄先生的普通话还夹带着广东口音,这反倒加强了讲解的感染力。下半场,李德伦先生登台,这中间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主持人讲“有请李德伦教授”,李先生拿自己的体型开起了玩笑:“我不是教授(瘦),我是教胖”,下面笑声掌声雷动。有材料介绍,李先生青年时代在上海学习音乐,作为一个具有多种兴趣的文艺青年,时常与黄家兄妹(艺术家黄宗江、黄宗英等)、黄裳(至今笔耕不辍的文化老人)等相过从。他又是从延安走出来的指挥家,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此时的李先生举止间已经有了老态,步履有些困难。坐在指挥台的小椅子上,李先生气定神闲的神态与晚年的切利比达克相仿佛(切利比达克,罗马尼亚籍指挥家,是二战后柏林爱乐乐团的首位常任指挥,晚年执棒慕尼黑爱乐乐团。有乐迷赞叹切老坐在椅子上指挥,“俨然就是一尊活动的佛”)。小夜曲在李先生指挥棒的导引下流出,听众脑海中自然生出这样的画面:明媚的阳光下,翠绿的草地上,爱人在相互倾诉。如果说雄浑激昂的乐章使人振奋的话,真正能够拨动人的心弦,触动人心灵深处的则是那些舒缓悠扬的旋律。参加演奏的艺术家们神情专注,在大家共同营造的音乐世界中徜徉,这或许就是哲学家所说的“忘我”境界吧。作为听众,不由生出这样的感叹:艺术家们是值得羡慕的,她们在创造着美,又在享受着美。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世事倥偬,200110月,李德伦先生隐入历史。与李先生同时代的音乐家,黄飞立先生如果不是硕果仅存,也是凤毛麟角了。爱乐女乐团因体制原因解散,常任指挥郑小瑛教授远走厦门,继续她的音乐追梦。作为当年音乐会听众的我也已进入不惑之年,工作、生活的纷扰使去音乐厅成为奢侈的愿望,现在所能做的只能是打开电脑视频,在或如泣如诉或轻快悠扬的旋律中纪念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感受音乐所带给人间的美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