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说说清华学堂的第一次招生和开学

2010-06-29 |

孟凡茂(1979自动化)

如今北京清华大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那是许多中学生魂牵梦绕的地方。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这个以清华命名的教育机构,近百年来培养了一批批国家的栋梁之才,在许多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追寻学堂开办之初的点点滴滴,重新展现一下历史的细枝末节,对于100年来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对于民主和科学的倡导,对于社会的进步,应该生出种种的联想吧。

100年前,1908年5月美国国会决定把超收的庚款退还给中国。10月,中美双方就退还庚款的使用方式达成协议,将此款用于派送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为此,1909年7月17日(旧历六月初一)由清政府的外务部和学部联合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游美学务处,负责遣派学生留美事务以及为学生出国前的培训筹建游美肄业馆。1909年10月25日(旧历九月十二日),清政府把原由内务府管辖的清华园转交给游美学务处作为肄业馆馆址。游美学务处开始肄业馆的设计和建设,整修清华园原有建筑,修筑围墙,新建校门,相继完成中高等科校舍、礼堂医院、教师住宅等。

1910年12月,游美学务处向清政府申请将游美肄业馆更名为清华学堂,同时扩大学堂规模。中等科计划招生300人,高等科计划招生200人,使学堂规模达到500人。与此同时,游美学务处各省发出通知,要求各省所咨送的184名第二格学生于1911年2月下旬到京复试。在京举行的中等科公开招生定于1911年2月初报名。通知要求1910年7月选拔的143名第一格学生于2月底来京报到,准备于3月进行分班测试。清华学堂的招生考试的前期准备工作就绪。

1911年2月4日—8日(辛亥年正月初六—初十日)年龄12—15岁的学生在游美学务处报名。考场设在宣武门内的学部考棚。2月12日北方片考生考国文、历史、地理三科,13日南方片考生考国文、历史、算术三科,14日考英语,分默写和基础两场。22日在游美学务处公布考试结果,正选116名,备选25名。

原计划在京招取的学生与各省咨送的184名学生一起于2月23—24日举行复试,由于交通问题各省学生不能按时到京,考试延期。今天的学生可能想象不出当年上学的旅途之苦。幸好陕西省咨送生吴宓记有详细的日记,让我们可以略知一二了。腊月十九日,就是1911年1月19日,吴宓在父亲的陪同下与另一同学从西安起程,向京城进发。数人雇两辆骡车,日行百余里。土路颠簸,山道崎岖;雄关拥雪,古渡寂然。在这种境遇中,却给少年诗人不少作诗的灵感。“骊宫峰冷晓寒重,野店霜严人迹疏。”“屏障关山百二重,殽函前依势奇雄。”途中,登骊山,望太华;过潼关,经渑池。晓行夜宿,十天之后,到达洛阳。在客栈里,吴宓度过了辛亥年的大年初一。“雪映晴空颜色丽,韶华客里忍蹉跎。”有北京客人谈到游美肄业馆,吴宓心向往之。1月31日(正月初二日)在洛阳乘火车去郑州,然后转车去北京,2月1日(初三日)火车行驶在华北平原上,雪歇风起,天地皆白。雪随风走,如涛如浪。吴宓透过车窗,欣赏着雪景,赞叹火车的飞速。快吗?当时的火车自然不能与今天夕发朝至的火车同日而语,但比马车还是不知快多少倍。直到晚八点,火车才到达北京前门车站。从1月19日到2月1日,吴宓一行人用了整整14天,才到达北京。应该说,吴宓的旅程不算是最艰难的。

复试推迟了十天,3月5日中等科的300多名考生在学部考棚考试,当天考三科,国文、历史和地理,6日考英语和算术。这是一次甄别性考试,学生全部通过考试。

3月19日起,中等科300多名新生陆续到清华园报到,连同此前到校的高等科143名学生,清华学堂有460余名学生,沉寂的清华园一下子沸腾了。一群群生龙活虎的少年男生给这个衰败已久的旧园林以无限生机。让他们感到新奇的是西式的建筑,古希腊柱式的新校门,宽敞明亮的高等科教学楼,还有专门给美国教师建造的宿舍——西式小洋房。学堂的全新面貌让学生们兴奋不已。

1911年3月30日上午,雨霁新晴,春和景明。清华学堂为中等科举行了开学典礼。典礼在礼堂(同方部)举行,300余名学生排成六个纵队依次入场。典礼开始,首先是对孔圣人礼拜,众学生行三拜九叩大礼,以显对孔夫子的尊崇。然后对老师行作揖礼三次,表达对各位老师的敬意。最后由学堂监督、职员代表讲话,介绍学堂的建设缘起和目的。我们可以猜想,监督等人的讲话一定向学生表达了以学报国的殷切期望。典礼之后的4月3日是星期一,清华学堂开始上课,从此,清华园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一批批青年才俊走进清华园而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如今,将近100年过去了,清华园历经风雨,清华大学成就辉煌。原有建筑,积淀了历史的厚重;新建校区,展现着时代的风采;煦煦师教,化育满园桃李;莘莘学子,期做国家栋梁。从历史的文献中追寻当年的踪迹,让我们能够体会到每一代人的追求与奋斗,梦想与使命。

2010年3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