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末,时逢母校清华大学校庆。我是工程物理系物八的学生。这一年正值我们8字班毕业40周年。我也回校与同学聚会,一起庆祝我们八字班毕业40周年。
在路过学校大礼堂时,看到礼堂大门上挂着大幅红色横幅标语“庆祝学生艺术团成立五十周年”。很长时间没有来大礼堂了,又有庆祝活动,就想去看看。
在学校读书时我曾是学生文艺社团京剧队的,在这个大礼堂里也有过演出。对这个礼堂有着深切的怀念之情,于是就信步走了过去。礼堂前有几位同学正在散发庆祝学生艺术团成立50周年的宣传品,有光盘和材料。当我说了曾经是京剧队的以后,同学领我到签到处签了名,写清是哪一年在校,参加的是学生艺术团哪个队,然后就给了我一套材料。
我坐在礼堂座位上,翻看那本印刷十分精美的厚厚的纪念册“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在本书中的“历史回眸”中,写着学生艺术团50年来的重大活动。我就想,能不能看到我们京剧队的一点什么呢?于是就翻开了这本书。在书的第7页上,写着1964年清华合唱队100人参加了周总理亲自组织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排练、演出。接下来就是1983年赴江苏等五城市访问、演出。这以后,每年都有很多活动记录了。但是,从1964年到1983年近20年的时间,这本纪念册的“历史回眸”里却什么也没有记载!当时我就很奇怪,怎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文艺社团就没什么活动了吗?但我是亲历者,事实不会是这样的啊!
因为要参加校庆活动和同学聚会,当时没有时间仔细阅读这本纪念册,就放下了。
待回到家中有了时间,又拿起这本纪念册,仔细翻看。在接下来的“重大活动”栏目中,也是从1999年开始记载的,在“各队略影”栏目中,只有话剧队1965年有一项记录,是纪念“一二九”的雕塑剧。其它各队均无活动记载。在纪念册最后的“大事记”一栏目中,有一小栏目是“历年演出和成绩”。在这一小栏目中,对1965年至1985年这二十年的时间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60年代期间,文工团、文艺社团每年参加“五一”、“十一”游行,游园晚会演出,多次在人民大会堂等地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作汇报演出。”其它的就没有记录了。难道清华文艺社团在这二十年里,只有“五一”、“十一”才有演出活动吗?别的演出就全没有了?文艺社团那么多的队伍全“歇”了?
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清华文艺社团真的没有什么可记载的活动吗?答案肯定不是这样的。至少在1965年时学校文艺社团就有军乐队、舞蹈队、合唱队、曲艺队、京剧队、民乐队等十几支队伍。这些文艺队伍都应该有活动。我相信很多同学的文艺活动也都会有不错的成绩。
其它文艺队的情况,我不清楚。我当时是京剧队的一名普通学生。京剧队的活动我是清楚的。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我们京剧队排演了现代京剧《芦荡火种》。1964年10月4日在学校大礼堂演了一场,而且是学生与教职工京剧队联合演出的。这是我校第一次演出京剧现代戏。我当时出演刁德一。当然,这区区一场演出可能不值得记录在文艺社团50年的“历史回眸“中。因为类似的活动在各个队中都有很多。但是如果是一个节目能在几个月内演出过几十场,是不是应该有必要记录一下呢?

1964年10月4日在清华大学大礼堂演出京剧现代戏《芦荡火种》
“文化大革命”中,清华井冈山兵团成立了一个“智取威虎山”战团,也是由学生和教职工联合组成的一个京剧现代戏演出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清华井冈山红卫兵的团派和414派真正实现了大联合。大家不分派性一起拍戏。在1967年十月开始排练,1968年1月开始演出。我在该剧中饰演参谋长少剑波。
我翻出当时的日记,那上面记载,在1968年1月24日,《智取威虎山》一剧在北京已经演出了9场。那一天的日记上这样写到:“这些天来,我们耳边听到的是一片赞扬声。应该说,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排出这样一出大戏,成绩是惊人的。演出的效果也是不错的。但是离样板戏的标准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我们应该不断努力,不断革命。”在1968年3月6日的日记上,写的是:“两个月来,《智取威虎山》已经在北京演出了23场。”

1968年1月6日在北京大众剧场演出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图为演出结束后谢幕
为什么只是学校的一个业余的文艺团体,在北京能够演出几十场?这也是由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的。那时正值“文革”中搞大联合,成立三结合的的的革命委员会。北京市很多单位都在搞大联合,到处都在成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革委会成立了,就要开个庆祝会。开庆祝会就要演出点什么,但那时几乎所有的正规文艺团体都处在瘫痪状态,都在搞“文化大革命”,所有的演出几乎全部取消了,想要请个文艺团体来演出,那确实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请不到专业的,只能退而求其次,想办法请像我们这样能在当时“文革”中可以演出的业余的文艺团体。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在那时是响当当的“造反派”,我们这个“威虎山战团”是学校的一个红卫兵组织。在那个时期只有我们这样的“造反派”才有资格演出。而专业的文艺团体,大都是“封、资、修”,全“烂”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没办法演戏,也演出不了。1968年3月6日,我们应邀在北京前门的大众剧场演出。那个剧场是中国评剧院的场子,我们去演出,评剧大师马泰来看我们演出,并在演出前来到后台给我化妆。马先生跟我说,他们团全搞“文化大革命”了,演不了戏了。
别小看我们不是专业的文艺团体,但演出的节目并不逊色。当然我们演的《智取威虎山》是绝对不能与上海京剧院相提并论的,和人家差远了,但并不等于我们就很差。服装是大家各显神通借来的,布景是建筑系老师们制作的。整出戏是中国戏曲学校老师们辅导的,乐队是学校文艺社团军乐队、民乐队、京剧队等老师和同学们组成的。演员也是由学生京剧队和教工京剧队组成的。业余的我们,能演出这样一出大戏,应该说已属不易了。老百姓在当时文艺生活极端贫乏的情况下,能够看上这样一出大戏,机会也是很难得的了。因此我们受到欢迎,在那时也是必然的。

图为“深山问苦”一场剧照

图为《智取威虎山》最后一场的照片
我记得,很多次在演出威虎山正戏之前,观众在等待演出时,都会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乐队演奏点什么。因为当时智取威虎山这出戏要有西洋的管弦乐和京剧的锣鼓乐和民乐共同来烘托气氛。所以我们要是演奏点什么,那是没问题的。何况当时文艺社团各队的骨干都在。观众一欢迎,乐队立刻就演奏起来。当然演奏的主要都是为毛主席语录谱写的乐曲。当军乐,管弦乐奏起节奏强烈的语录曲子时,全场观众就会跟着拍起手掌,大声跟着高唱。那激动人心的场面真是蔚为壮观啊!
当时,我们去演出,是把它当作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而去的,是把它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去完成的。演出不收取任何费用,只是由邀请的单位,出车接送,招待我们用餐而已,毕竟人总是要吃饭的。在当时,提起清华智取威虎山战团来,在北京还是有点小名声的。
到了1968年4月份学校搞复课闹革命,至此我们的演出团体也就解散了。
我认为,上面这一段历史的事实应该是清华文艺社团的一项比较大的活动。由于这个戏对乐队要求较高,因此学校文艺社团军乐队、民乐队、舞美队都参加了。可以这样说,无论就参加演出的人员之多,演出的时间之长,在学校的文艺社团中恐怕难有这样的记录。
此外,《智取威虎山》这一京剧现代戏,从60年代初上演,至今历经五十年,还在不断的演出,而且作为上海京剧院的保留节目,一直还要演下去。这说明,本戏是一出广受欢迎的好戏。像这样一出优秀的剧目,不论是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特殊的时代,还是在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什么时候演出,都会受到欢迎,也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我们那么多的学生,教职员工,学校文艺社团那么多分队,组成的这个综合的智取威虎山战团的大团体,演出了这样一出好戏,演了那么长的时间,像这样的事情,难道不应该写进清华文艺社团的历史中去吗?是本书的编辑者不了解情况?是编者有什么难言之隐?还是认为“文革”中发生的事情不好下笔?或者是“文革”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不能写进去?
这个想法一直在我脑中徘徊。最近看到一本书,也是有关清华大学“文化大革命”的,该书前言中有句话,说的是“追寻史料,留存真实”,看后很受启发,由此引发我写了这篇短文,也算是为母校追寻一点微小的文革中的历史材料,留存一点真实的情况吧!
“文化大革命”以后到1983年这一段时间里,学生文艺社团是不是还有什么大的活动,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希望有同学也能有这样的实例。大家贡献出来“追寻史料,留存真实”。
201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