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文艺社团的早期回忆

2018-04-23 | 任鹤天(1959级自动化) |

金色年华 温馨回忆 友情长在 无悔青春


这张照片是1961年郑小筠老师、周乃森老师和军乐队一队部分集中班的合影,从左到右是姜华山、王其祥、郑老师、牛振东、贺仁亲、李仲马、周老师、何惟增、任鹤天、胡惟礼、戴佩琨、沈大钟。我和贺仁亲是指挥组的,何惟增、戴佩琨是第一黑管。郑老师是文艺社团主管军乐队的,非常关心军乐队。

今年是2018年,清华大学的学生文艺社团成立至今已经60年,时光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文艺社团是在1958年成立,在1958到1966年的八年,是发展比较快的几年。我是1959年考入当年的自动控制系(现在的计算机系),在1959年年底参加军乐队,直到1965年夏天毕业,在校经历的正是文艺社团的早期十年。

当年的清华校长是蒋南翔,书记是刘冰。学校提出的学生培养三个方向是研究生、体育代表队、文艺社团,通过这三个方向来培养学生成为又红又专的国家所需人才。这三个方向简单明了,就是专业、健康、文化修养。有一个口号相信清华校友都身体力行,那就是毕业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相信有不少人是大大超过的,至少我自己到2015年秋才全职退休在家。而文艺社团更是为全校一批学理工的年轻人开辟了广阔的文化世界,当时先后有了管弦乐队、军乐队、民乐队、口琴队、手风琴队、舞蹈队、话剧队、合唱队、曲艺队、钢琴队、京剧队,好像包括了那些年所有的表演艺术。要知道,当时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没有数字计算机;收音机是电子管的,照相机是胶片的;大三件是手动机械手表、脚踏缝纫机、脚踩自行车,最好的录音和回放设备是钢丝录音机。所有的稿子和乐谱是用尖尖的铁笔在垫上钢板的油纸上刻好,然后用手摇油印机印出来的。特别是五线谱分谱,那要先划五线,然后写音符,来之不易。几乎所有的表演艺术都是很难学到,乐器也很少和贵。但是清华不但有音乐室(当时又叫灰楼),还有一个音乐教研组。一个学校领导的文艺社团的班子,来指导发展方向。那是多么不易。

当时,全校学生喜欢几个老师,一个是艾知生,经常在大饭厅给大家讲国际形势等;一个是张慕葏,他是管体育代表队的。还有是谭浩强,他是管文艺口的,很秀气,经常和大家在一起。对于军乐队来说,最亲切的就是郑老师,好像至今还是。

在1958年成立文艺社团后,有几个常进行的事:

一是每到国庆节和劳动节,都会代表年轻一代参加庆典活动:国庆节照例是参加白天的游行和晚上的天安门狂欢,在劳动节是在颐和园的户外联欢活动。这些活动当然还有许多学生参加。文艺社团是表演节目,以几个乐队和舞蹈队、曲艺队这些可以广场表演的节目为主。除此以外,我们也经常会被邀请到人大会堂小礼堂去参与一些国家级的联欢会。所以,我们不少社团团员见过很多国家领导人,见得最多的是周恩来总理。

二是当时演出的节目有不少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例如舞蹈队的大扫除午,也有一些是从专业团体的节目里改编的,如鄂尔多斯舞、小刀会的弓舞。其它的节目,如胡泊的小品朗诵、立论、猴子捞月等,就是自己创作的。至于军乐队、管弦乐队、民乐队、钢琴队、手风琴队,排练的就基本是世界名曲,也有一些国内名曲,如春节序曲,二泉映月,思乡曲。军乐队有两大类曲子,一是为了游行的,如歌唱祖国、解放军进行曲、分列式进行曲等;还有一类是演出用的,如清华民兵师进行曲、在太行山上、黑龙江的波浪等等,当然还有不少交谊舞的伴奏曲,很多,有时就用编号来叫,像13号,15号。

一张旧节目单

清华大学文工团军乐队

音乐演奏会

文工团钢琴队 手风琴队 口琴队 协助演出

时间:1962年元旦晚6时半

地点:本校大礼堂

清华大学文工团军乐队音乐演奏会节目单

一、合奏:

1.三八作风歌 徐俊厚作曲

2.纳西莫夫进行曲 索罗维也夫谢多依 曲

3.载歌载舞的人们 刘诗召 曲

指挥 任鹤天

二、单簧管独奏:

苏北调变奏曲 张梧编 曲

演奏者:何维增(二队队员) 钢琴伴奏:方泽安

三、上低音号独奏:

六月(船歌) 柴科夫斯基曲

演奏者:刘星明 钢琴伴奏:石慧吟

四、小号独奏:

1.进行曲 肖洛科夫曲

2.游击队员的故事 肖洛科夫 曲

演奏者:徐锐 钢琴伴奏:叶小琳

五、萨克管四重奏:

梦幻曲 修曼 曲

演奏者:程惠尔、王匡寰、侯浩林、马国馨

六、小队合奏:

1.含苞欲放的花 阿尔巴尼亚民歌

2.长号波尔卡 乔其作曲

3.单簧管波尔卡 波兰民歌

长号独奏:年福礼、辛绍平 单簧管独奏:王召庆

乐队伴奏 指挥:张竹逊

七、木琴独奏:

1.土耳其进行曲 莫扎特曲

2.那波里舞曲 柴可夫斯基曲

独奏者:张志民 钢琴伴奏:罗宝玲

八、口琴合奏:

1.杜鹃圆舞曲

2.花好月圆 任光作曲

演奏者:孙正荣等

九、小乐队合奏:

1.黑龙江波浪 克尤斯曲

2.鸽子 古巴民歌 鲁诺夫 曲

3.快乐的啰嗦 阿克俭曲 周乃森 编曲

指挥:年福礼

十、萨克斯独奏:

1.幽默曲 德沃夏克曲

2.圆舞曲 皮特尼克曲

独奏者:程惠尔 钢琴伴奏:马纪虎

十一、单簧管齐奏:

推小车

演奏:刘彼得,王召庆等 手风琴伴奏:郭自敏

十二、长笛独奏:

霍拉舞曲 捷克民间舞曲

独奏:华基美 手风琴伴奏:龚耀祖

十三、合奏:

1.佛罗琳萨进行曲 福切克 曲 周乃森 编曲

2.狂欢舞曲 王建中曲

指挥:周乃森老师

我所以这样详细的介绍这个节目单,是想说明当时(1962年)清华园内的文化气氛和文艺社团的合作,也是介绍当时有那么多可以独奏的学生,我们几个乐队经常联合演出。1962年是没有电子音乐、录放设备的,连大会用的话筒都很原始,所以,一切演奏是真枪实刀的现场演奏。其它节目像舞蹈伴奏、话剧里的背景也是如此。

还有一点大家会发现,我们演奏的都是至今还受大家欢迎的乐曲。水平还是很高很专业的。在指挥中,最后是周乃森老师,前面有三个学生,是1962届的年福礼、1964届的张竹荪、1965届的任鹤天,都是周老师学生。因为学生是流动的,所以当时规定,在校的最后一年,学生要回本专业的班级。我在校时在军乐队有五年,算是长的。见到的学生指挥有周春田、刘彼得、倪卓、陈天明、年福礼、张竹荪、章关福,不断更新。以后就是1966年了,好像已经开始文革。当指挥的学生是在乐队队员里挑选培养的,有的是吹单簧管,有的是小号、长号、双簧管、圆号,平时一起练习,需要时来指挥排练。当然,也有一些原本在学指挥的队员后来有其他的安排了。记得在1960年,我们有几个人学指挥,有我和王其祥、贺仁亲,王其祥是短号,后来去当队长了,贺仁亲是长笛,后来去接女声独唱了。学生指挥只是协助周老师排练,准备分谱,在平常的出队任务中指挥。如游园、游行,也参加一般演出。当时军乐队分一队、二队、学习班,有一些核心队员集中住,其它的文艺社团也有。集中班有党支部,那时是吹大号的牛振冬,大队长有李兴芳、姜中光、殷光复,一队有王其祥、李璜、姜华山,二队有吴立风、韩启立、杨俊林等。

文艺社团的第二个特点是有不少自己创作的作品,而且被搬上舞台,活跃了校园气氛,也是一种校园文化吧。前文中提到的自创节目都是。我记得在校写过几个歌,在当时的校报《新清华》上登了,有一个《女民兵》在合唱队的女声小合唱中上台唱了一次,让我高兴了很长时间。直到1965年毕业时我还和合唱队的韩铁城、王乃庆一起写了65年毕业大合唱,我写的是女声独唱和一部分合唱。也写过两个军乐曲,一个叫《狂欢舞曲》,在一队排练过,可惜没演过;另一个叫《一二•九狂想曲》,原来曲谱存在音乐室。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最熟悉的曲子是《清华民兵进行曲》,那是自创的一个曲子,好像校歌一样,在各场合常用,特别是军乐队。当时合唱队小合唱常演的是《周总理来到清华园》,也是自创的,经常演出。

早期的文艺社团成员现在都70多岁了。在那时每个队都有尖子,例如管弦乐队的刘西拉,军乐队的小号李仲三、刘彼得,民乐队的项祖荃,手风琴队的龚耀祖、戴颖川,合唱队的男独张剑、肖运鸿,女独的吴亭莉、贺仁亲,女声小合唱关滨荣等,话剧队的胡泊,钢琴队的陈陈、陈期、任丽翰。文艺社团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不光是老师教,同学间也你教我学,认真练习。各队之都很友好。记得当时领导中还有一个赵燕琴。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但是文艺社团团员之间的友情伴随一生,有的联系多,有的联系少,几十年不见,但一见面就会想到许多往事。清华文艺社团的毕业生有许多名人,上到国家主席、国家的各级干部,各专业院士专家,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当然更多的是平凡的人,各行各业,洋洋总总。但所有人都在毕业后努力工作,鞠躬尽瘁,奋斗不息。生命有限,工作不止。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贡献。我们要感谢清华的优秀校风和文艺社团的潜移默化,润物于无声。

任鹤天作词作曲的《清华学生进行曲》

这六十年来,祖国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经历了很多伟大转折。我们的国家正在逐步的强大、富裕起来。我们不会忘记养我育我的父老乡亲,教我知识学问的师长学校,一起成长的同窗好友。在清华文艺社团里,我最不会忘的是几十年如一日,为之终身努力的郑小筠老师。在六十年后的今天,看到军乐队在2016年百年大庆时的成功演出,在2015年校庆时看的话剧《马兰花开》,了解了现在清华学生艺术团的许多优秀演出,真正体会到清华文艺教育中心的重要和老师们的辛劳,作为一个清华军乐队的老队员,深深感谢当年的周先生和历届的军乐队指导老师和指挥老师,尤其是朱汉城老师,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使清华军乐队有了如今的高水平。我只是一名理工大学生,当然是非常喜欢音乐的,可惜没有机会去专门学音乐,但是在清华文艺社团,学到了音乐和其它表演艺术,可以说这是伴随终身的宝藏。

清华有一个海纳百川的胸怀,清华的学生有一个心系中华、胸怀世界的远大理想。我们不管在何时何地,都是不忘初心,奋发向上。无愧于清华的教导、文艺社团的滋养。在清华的六年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好的六年,最幸福的六年。

最后,感谢郑老师给了这样的机会,可以让我们来讲述当年的故事,也借此文,敬祝老学友们身体健康,永远年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