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胡珊:从珞珈山到清华园

2013-07-08 |

胡珊(2013级博士后,建筑学院)

离别了珞珈山,来到了清华园:在武汉大学完成城市规划的博士学习后,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杰教授收留我作为他的博后,在清华大学开始我人生新的征程。

我第一次来到清华园是在2001年一个珞樱缤纷的季节过后,当时的武汉还没有英语培训机构,我和一大群满怀出国梦想的年轻人一样,来到北京新东方学校学习英语。期间,我第一次感受到清华园的与珞珈山迥异的校园风光:珞珈山是中西合璧式的、高骛的、飘逸的、半封闭的;清华园是皇亲国戚式的、欧式的、严谨的、半开放的。来到清华校园,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欧美某个美丽的大学校园,这里有幽静的荷塘月色、宽阔的草坪、罗马式的古典建筑,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回忆起我的珞珈山,那里到处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半遮半遮掩的古典庭院,让人似乎又回到了民国时代某个穿旗袍的季节。

珞珈山是山,原名落驾山,是一个坟山;这里湖光山色、草木繁茂、风光甚好。闻一多改名珞珈山、李四光选址国立武汉大学后,美国建筑师凯尔斯(F.H.Kales)主持设计了一组中国民族形式风格的老建筑。清华园是园,原名熙春园,建成于1767年(乾隆32年),是明神宗外祖父的私家园林;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康熙提名曰“水木清华”;这里池水清澈、碧波荡漾,宁静致远;美国建筑师墨菲和中国建筑师杨廷宝分别在1914年和1930年主持了清华大学主要的规划设计,均采用美国流行的校园建筑形式、模仿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

郭沫若先生的《洪波曲》里对珞珈山有这样的描述:“武昌城外地武汉大学区域,应该算是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吧。宏敞的校舍在珞珈山上,全部是西式建筑的白垩宫殿。山上有葱茏的林木,遍地有畅茂的花草,山下更有一个浩渺的东湖。湖水清深、山气凉爽……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是教书的人,是有福了。”梁实秋先生求学清华时曾写到:“工字厅的背后就是荷花池,这里是清华园最幽绝的地方。……池的四周……摇曳的杨柳,拂着水面。荷花池的景色四时不同,各臻其妙。”

珞珈山有优秀的建筑,却鲜有优秀的建筑师;清华园不仅有灿烂的建筑遗产,更有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筑大师,吴良镛等建筑前辈,新时代更是建筑人才辈出。这是一个喧闹的时代,处处充斥着浮躁的气息;只有在清华园,建筑、人文才能相得益彰,有了思想的建筑才能更加散发出铮铮的光彩;在这里,我舒展开全身每一个细胞,充分感受着浓厚的人文氛围、学术气息;在这里,我探寻着大师们足迹,追随着先辈们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工作,续写我的人生轨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