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丁士堃 关冀华:清华同窗一个甲子的情谊

2014-09-03 |

丁士1959机械) 关冀华1959机械)

机械系制95班是清华大学普普通通的一个班,然而,我们班可以算得上体现五十年代清华大学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个相当有特点的班集体。何出此言?有数据为证:我们班同学是参加校体育代表队、校文艺社团比例相当高的一个班。体育方面:我们班有校冰球队队长、校游泳队骨干、举重队中坚、女子垒球队核心队员、校射击队队员、两个校摩托车队队员;文艺方面:班里军乐队队员就有四名,其中还出了一位长号首席和军乐队指挥,除了大众化的军乐队外,还有小资情调管弦乐队的小提琴手、手风琴队的队长、能用钢锯演奏乐曲的特长生……如此等等。也就是说全班35名同学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学都活跃在体育代表队和文艺社团里。还有三位同学先后被选调为学校的政治辅导员。你会怀疑我们班的学习会受到影响,否。我们班有奖学金获得者,但是,没有掉队的同学。在大四下(当时学制为五年)为贯彻当年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制95班有一多半同学被抽调在校实习工厂真刀真枪实干一年,就在这一年里,同学们实现技术革新的喜报频传,令我们的老师都始料未及。他们毕业后到工作岗位很快就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有的当年就成为“先进工作者”。制95同学中,有的搞上天的装备,有的搞潜海的舰艇,有的搞机床设备,有的还搞枪炮,更多的是在大学教师的岗位上贡献知识和智慧(我班留校的同学就有9位之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劳创造、发光发热,如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制95同学就有数位。正是母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培育了我们这个凝聚力特别大的班集体,造就了我们这帮乐观、活跃的同学,我们对清华充满了怀念和感恩之情。

95同学1959年初在大礼堂前的合影

我们制95班凝聚力最强这是客观公认的,校庆聚会参加人数的比例在年级中是最高的,而且几乎年年都有聚会。非校庆时间,只要有一位同学来京出差,大家都会聚会一次。更有意思的是,常有外班的同学要求参加我们班的聚会活动。除了以清华为据点的聚会外,还不乏规模较大的校外聚会行动:2002年雁荡山之旅,2009年香山别墅之聚都是由原来的班干部组织的。今年是我们入校60年大庆更受到同学们的期待。在赖三彦和杨家振的创意下,丁士堃、赖三彦、杨家振、关冀华积极联系协调,顺利实现了苏州聚会和校内聚会两次联谊活动。苏州聚会有12位同窗参加,连同家属一行共有21人。杨家振同学充分尽到了“地主之谊”,不辞辛苦,妥善安排了全部行程。这些80岁上下高龄的老人,还能来苏州太湖之滨相聚7天,畅叙60年的友情,实在值得高兴和自豪。这也得益于当年的“劳卫制锻炼”。杨家振戏称这12人是班上的健康“精英”。短短的几天中,我们先后游览了苏州园林;参观了太平天国忠王府;走进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儿时的家园——如今的苏州博物馆;乘游船夜游苏州护城河,头一次看到了水城门;蒙蒙细雨中在世界第二斜塔——虎丘塔下留影。抵沪那天的上午,天空阴沉,好在没影响我们参观晨山植物园的上万种花卉的热情,下午老天像是知道我们要登高远眺,太阳为我们高悬,霞光万丈。站在浦东陆家嘴高474100层的环球金融中心观光厅俯瞰浦江两岸格外清晰。观光完毕,到达十六铺码头已是万家灯火。家住上海已经82岁高龄的程森同学和制94班班长80岁的朱传镳同学赶到码头和大家会面,一同参加聚会活动。当晚,乘游船夜游黄浦江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亲密接触。不少同学来沪多次,都未曾有这样的经历。为庆祝制95班入校60年大庆,集体在黄浦江上聚会弥足珍惜。一个多小时,游船回到码头,大巴载着我们,从黄浦江畔自东向西横穿上海,舷窗两边几何形体各异的高楼,万种风情呈现眼前,真是目不暇接,缤纷彩灯竞相斗艳,令人浮想连翩,一整天在沪的旅游此刻达到了极致。夜晚返回苏州。次日逛了著名锡剧《珍珠塔》故事(久久流传在江南民间的爱情佳话)的发源地——具有千年历史的同里古镇;用一天远眺了雾气笼罩的太湖(不曾设想,大巴行驶一个多小时仍旧没离开太湖,显见太湖之大!);再一天见识了新加坡苏州科技园区;在港资的采蝶轩饭店品尝美味的广东佳肴……写也写不完。

12位制95同学2014年在太湖畔的合影,第一排从左到右:王锡金、丁士、关冀华、秦美茹;第二排从左到右:周春田、康炳昌、王柏生、何忠信、胡师金;第三排从左到右:吴景岳、杨家振、黄明煦。

白天游览已经够累的了,夜晚也没少聚会,共同回忆95班的趣事:在东饭厅吃饭那会儿,大家用一个空碗攒零镚儿(也不嫌不卫生)到设在东饭厅和旧大饭厅之间的小卖部打不足3毛钱的麻酱就饭;每天下午上了一会儿自习,热心肠儿的吴景岳和柴绶彧两位就忙着去化学馆后边外操场(如今的大马路)为全班占场子以便男生踢球。这种习惯,在考试期间也不例外。不过改为各寝室轮流“值班”。在大家盛情的要求下,王锡金同学讲了同学们送给他的绰号“小偷”的原委(上大学时他曾经惟妙惟肖给大伙讲如何在商场里辨别小偷而得名)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他还真有点像福尔摩斯啊!何忠信同学介绍了他走过的坎坷而惊险的历程。大伙还悉心倾听了吴景岳同学吐“瓜子”……同学们的相互鼓励与对自我保健的中肯提示给每一位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同学们今后过好每一天的精神支柱。苏州返回北京的同学又和未能远行的在京同学在校内欢乐聚会并参加了制九大班的共同聚会。

小文是我们为留住历史共同的回忆录,旨在分享同学之间从进入清华园一个甲子的友情。

当年的班长杨家振离别时深情的表示:“请大家千万要保重身体,争取参加两年后的再相会呦!”

相关新闻

  • 202022.04

    关冀华讲述捐赠故事:于无声处,做对社会有影响的事

    “活到老学到老,今天没学到一点新的东西,我就觉得生活似乎欠了些什么。找准自己的位置是很重要的,目标确定了,剩下就需要执著地干,我感到退休后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幸福,我还能做很多事情。”关冀华满意地说。

  • 252017.04

    丁照:留住那些即将逝去的清华记忆

    我自1953年进入清华,1960年离开,亲历了50年代的清华历史。其中除人所共知的“肃反”和“反右”等政治运动外,还有不少琐碎往事也点缀了那个时代的校....

  • 152017.06

    纠结于政学之间的丁则良:清华与西南联大岁月

    丁则良(1915—1957),历史学家。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执教于西南联大、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和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曾任吉....

  • 112020.08
  • 082016.11

    第一个进清华的东北考生叫潘钟文

    1916年潘钟文被清华学校破格录取,直接升入高等班二年级,成为清华有史以来首次录取的东北籍学生。在清华读书期间,他和闻一多、罗隆基等人带领清华的同学参....

  • 222018.08

    清华第一个礼堂——同方部

    1911年,同方部随着清华的一院大楼、二院、三院、北院住宅及校医院等一同建成,是清华建校初期首批建筑物之一。同方部整个建筑灰砖墙身,红瓦坡顶,欧式风格....

  • 032009.02

    一个清华学子的大爱情怀

    在200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有一位清华杰出校友的代表——海南电网公司总经理尹炼。

  • 312022.03

    胡宏扬:清华人应该扎根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胡宏扬,安徽庐江人,计算机系2010级硕士校友。2013年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项目前往安徽省马鞍山市工作。历任马鞍山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马鞍山市科技局办公室副主任,博望区博望镇党委副书记,博望区新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等职,现任共青团马鞍山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原来在中国还有这么贫困的一群人胡宏扬与基层的故事,要从一次社会实践说起。学生时代的胡宏扬,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理工男。从本科到硕士...

  • 162023.10

    刘彦昌:清华情谊深

    双节共欢庆,母校关爱真。进入清华园,永是清华人。终生报国志,不忘培育恩。他乡望明月,清华情更深。

  • 192016.08

    “保持痛感”:一个清华毕业生的5年军旅生涯

    来到部队后,田悦陆续记下自己这5年的反思、感受,写了一本诗集、一本文集,他给自己的文集取名为:保持痛感。 “当你慵懒的时候、懈怠的时候、准备放弃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