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殷广鸿:《公园常见花木识别与欣赏》出笼十年小忆

2014-11-15 |

殷广鸿(1968工物)

1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041117日,我突发奇想,准备写一本公园常见花木的普及读物。没想到居然成功,20091118日,见到了印刷精美的《公园常见花木识别与欣赏》一书。到今年4月,三次印刷,累计14000册,我们这些外行写的普及读物,能够过万,应该是不错的成绩了。每次再印,我都很高兴,当然高兴之余,也常回忆起当初的辛勤耕耘,于是决定涂写一个出笼十年小忆。

一.突发奇想,但不是瞎想

我原本是个植物盲,怎么会想到写本植物普及书呢?

2000年我家从南京郊区的部队营房,搬迁到南京水西门大街的新房,可以说是从农村进城了。进城后去公园就方便了,常去公园游览,发现公园里许多花木很好看,但是却有许多花木叫不出名字来。城里街道上、小区里的花木也不少,往往也是不知其名,于是我多次提醒自己应该扫扫植物盲了。

2004年我的外孙女出世,我很快意识到植物盲的扫盲活动要抓紧,否则以后带小家伙到公园去玩,一问三不知,我就是个不称职的外公。于是我多次去新华书店浏览植物书籍,书店里植物书的确很多,但是并没有我想要的公园常见花木的书,于是我突发奇想,何不一边扫盲一边涂本植物普及书呢?

一个植物盲,想写本植物普及书,肯定很难。不过我深知事在人为的道理,我年轻时曾翻译过一本很厚的英文书,虽然当时未能出版,但是鼓励自己一定要出版一本书。我终于写了一本书,了却了自己的心愿。与此同时,也感到很惭愧,就写了一本书,是个单数。如果能变成复数就更好一些,所以,我希望迎难而上,努力将单数变成复数,这也成了我的一个小小动力。再说,即使不能出书,肯定能确保我的扫盲质量。

一个植物盲,想写本植物普及书,确有点“奇想”,但是并非瞎想、空想,我是有一定根据的。从市场需求看,像我这样的植物盲不在少数,因此有一定市场需求;从写书角度看,我计划中的这本普及书的基调是图片为主,文字为辅。每个植物配5幅图片,即一幅全貌图,四幅花果叶枝局部图,通过图片来识别花木。现在是数码时代,拍摄图片并不难,难的是下功夫去拍摄。至于文字,可以参考书籍以及网上资料。

所以,虽是奇想,但并非空想、瞎想。

二.辨认植物是重中之重

本书最终选定的花木有160种,我们当初不认识的花木多达100多种。可以想象,我们辨认植物的任务有多重。

为了尽快认清公园的常见花木,我们采取一边拍摄一边辨认的模式。归纳起来,基本上采用下述三种方式来辨认常见花木。

方式一:看牌子

有些公园,特别是植物园,大部分植物都会挂个牌子,为我们辨认植物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当然这要感谢大学同学杨冰,推荐我常去植物园。

通过牌子确认植物,大体有两类。

一类是通过植物以及相应牌子很快能定下来。例如:金钟花,以前我们将金钟花称为迎春花,的确其别名也叫迎春花。但是它与我们称为“迎春”的花不同。这种花在植物园以及玄武湖公园,都挂着金钟花的牌子,根据牌子以及植物本身特点和其他资料,我们就能确认无误。类似的“琼花”、“火棘”、“鸡爪槭”等等都是这样确认的。

另外一类,例如:“郁香忍冬”,我们在公园里经常见到,但是一直不知其名。有一天,看到植物园里有郁香忍冬的牌子,特别高兴。又如:榔榆。“榔榆”的树干很有特色,我们已经能认识这类树,从有关资料看,很可能就是榔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植物园挂着“榔榆”的牌子,特别高兴。因为我们已经能从实物初步确认其名,最后得到证实。

因为通过牌子能很快落实树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挂牌子的植物,不管有用无用,先拍摄下来备案。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认识了许多植物。

当然,也不是所有牌子都是准确无误的。例如:云南黄素馨,在玄武湖里的牌子是“迎春”,而探春,在玄武湖的牌子是“云南黄馨”。有的公园,甚至同一种植物,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名字。我们对“迎春”、“云南黄素馨”、“探春”的命名,曾花了不少时间,查阅许多资料,才最终确定下来。

又如:南京许多公园都有的一种灌木植物,在玄武湖的牌子是“雪柳”,在我们看来确实名副其实,但是查找有关资料,并不敢确认。该植物在绿博园的牌子是“珍珠梅”,好像也不错,但是一查资料,依然无法确认。所以该植物尽管常见且5张图片齐全,却没法选入本书中。

方式二:看资料

我们在网上下载许多植物图片和文字资料,经常翻看。也从书籍中浏览一些花木,一旦发现有关联时,再仔细核对。例如:乌桕树在莫愁湖很多,可是一直不知其名,后来乌桕开花了,发现其花与以前图片上看过的乌桕树很吻合,再仔细核对,最终得以确认。又如:无患子树是通过果实认识的。当时南京扬子晚报每周发布一种植物的花、果,让读者辨认,次日发布正确信息。我对无患子的果实印象很深,因为其果很有特色。莫愁湖的无患子树比较多,有一天发现其果挺像的,于是得以确定。还有:羽衣甘蓝,这种花到处都有,可是从不见牌子。后来,也是在网上的资料中对上号。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也认识了许多植物。

方式三:请教别人

蜀葵就是请教别人认识的。有一天我在玄武湖拍摄,见到一位游客拍摄蜀葵,估计此人可能认识,于是请教之。他告许我是“熟季”。经查询,熟季是蜀葵的别名,从而确认之。又如,黄花槐也是通过园林师傅确认的。

有一次我们在莫愁湖拍摄,随意谈到无患子树时,一位同龄人走过来,以为我们是学植物的。得知我们是业余爱好者,大加赞赏,并云如果是学植物的,一定会成大家了。得知他是学植物专业的,借机请教核实了一些植物名称。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最终准确地选择了160种花木。

三.图片拍摄,果图最难拍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图片多,每种植物基本上都提供5幅图片,即一幅全景图以及四幅花、果、枝、叶的局部图,目的就是通过图片特征便于读者识别植物。一般的植物书籍,无论是图鉴类,还是普及类,往往都没有拍齐拍全,倒不是做不到,而是没有做。

拍摄初期采用当时已有设备,即4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和80万像素的摄像机。签订出版合同后,为了提高图片质量,购买了1000万像素的单反数码相机。在全书近800幅图片中,大约有500幅是新相机重新拍摄的,所以图片质量不错。

从开始辨认植物到最后定稿,我们前后拍摄了四个多年头。无论夏日高温,还是冬日寒风,南京各大公园里都留下我与夫人的脚印。可以说是忙并满足着,苦并快乐着。

说到忙,当时我虽已退休但仍在上班,只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去拍摄。据初步统计,在四年多中去公园拍摄次数多达370次,也就是说有一年多是泡在公园里拍摄的。

说到苦,常常想起2006年夏天,当时南京气温常常高达37度,犹豫之后还是坚持到公园拍摄。树荫下阵风吹来倒也惬意,但是烈日下拍摄常常汗流浃背,尤其是为了拍摄效果,要耐心等待风停,此时不由得想起“卖炭翁”中“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诗句,我是“心系照片愿风停”啊。

说到快乐,的确很快乐,我与夫人植物盲的帽子总算摘掉了,可以教外孙女认识公园里常见植物了,并且收到不错的效果;以前大多要用XY命名的植物,现在是越来越少了;能把花、果、枝、叶的图片拍全拍齐的植物越来越多了。

每种植物要拍齐5幅照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挺难。毫无疑问,植物的枝、叶,最好拍摄,除了红花石蒜外,几乎没有任何难度。但是花、果就不那么简单了,先说拍花,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都很短,季节性强,有时候遇到刮风下雨,留给你拍摄的时间很有限。加上我当时还在上班,只好利用节假日拍摄,所以就更增加了拍摄难度。一旦错过花期,就要再等一年。针对花期的这些难点,我发现南京的公园由于分布不同,同一植物的花期,会有一定的时间差。我利用这种时间差,一旦发现某公园花期已过,将尽快到花期稍延迟的公园去抢拍。用这种方法倒是弥补一些拍摄时机。再说拍果,与花一样,大部分植物的果期也很短,不仅果期短,而且有些植物的果子很隐蔽,所以拍摄植物的果子,便成了我的寻果之路。由于果图最难拍,这里不妨要多费些笔墨了。

植物的花,可以说是开放型;而植物的果实,可以说是保守型。除了桃、海棠、紫荆等果子比较好找外,有许多植物的果子,不是那么好找的。所以我在拍摄植物的果子过程中,可以说走的是寻果之路。

最初引起我重视植物果实的是桂花果子。桂花我们年年欣赏,尤其是灵谷寺,那里的桂花树很多很大也很香,南京的桂花王就在那里。有一天我在古林公园发现桂花树结果子,起初有点稀奇的感觉,因为以前只关心桂花,从来没有关注过桂花结果子。经证实后,想想也很自然,桂花树是会结果子的,许多植物也是结果子的。只是以前没有关注植物的果实而已。

受桂花树结果子的启发,推断山茶花应该结果子,于是观察骑车常路过的山茶花,果然发现结果子了,心里很是开心。因为这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发现。随着一些植物果子的不断发现,开始有意识进行寻找植物的果实。

金银花应该结果子,可是楼下的金银花,我就没有发现果子,一年下来,都没有找到。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后来在绿博园一大片的金银花中,终于找到金银花的果子了,十分高兴。金银花的果子的确难找,就在我刚发现有金银花果子的同一地点,取相机来拍摄,竟然又费了不少时间才再次找到金银花的果子。

莫愁湖公园多处有郁香忍冬,我在资料上知道应该有果子,可是一直没有找到。莫愁湖是我经常光顾的公园,而且会特意看看郁香忍冬,几年下来,我竟以为资料有误。直到2008年再次寻找,终于发现了郁香忍冬的果子,开始是青色的果子,不久变成红色的果子。发现郁香忍冬的过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或者一个技巧:要在开花后,尽快寻找果子。

按照这个思路,开始寻找红叶李的果子。有一天在古林公园,终于找到红叶李的果子,而且是一个大果子,很开心。

郁金香应该有果子,2008420日在植物园,的确看到果子的毛坯,但尚不敢确认。我从北京回来后,于53日专门前往,结果植物园的郁金香被全部铲除,铲得真是干净,一株都没有。510日,前往花卉园,因为那里也是郁金香的集中地,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花卉园终于找到几株郁金香的果子。

三色堇的果子,一直没有拍到。以前以为没有果子或者因为公园铲除了,没有能及时发现。2008年耐心观察,终于有成效。511日我专门寻找三色堇的果子,一开始,还是没有发现,后来终于在另一处,拍摄到三色堇的小果子。

寻找栀子花的果子,挺有意思。很早就从文字中知道,栀子花的花名,来自其果子。栀子花果实的形状像酒杯,我国古代称酒杯为“卮”,栀子由卮子转化而来,故而得名栀子花。栀子花在南京很多,每到花季,街上都在叫卖栀子花。但是在南京公园里栀子花倒是不多。玄武湖公园的梁洲有一棵栀子花,几年下来,我竟没有看到它开花,更没有看到果子。后来我比较关注绿博园里几颗栀子花,不仅拍摄到花,而且在200711月终于拍摄到栀子花的果子,果然形状像酒杯很好看。

寻找棣棠的果子,也挺有意思。起初曾将花谢后留下来的东西当作果子,但是看看也不像果子。查看有关资料,好像重瓣棣棠没有果实,加上多年没有拍到果子,于是渐渐放弃。谁知200963日,我在植物园意外发现棣棠结了许多果子,于是一阵猛拍,又消灭了一个果图空白。

通过寻果之路,不仅拍到了一些果子,从而填补空白外,而且在认识上有了提高。要拍果子,首先要从资料上确认有果子,其次要把握时机,最后要有耐心,因为有些植物对果子特别加以保护。

前面提到“红花石蒜”的叶例外,何也?

红花石蒜是一种很好看的花木,尤其在花木不多的九月份,更显得可爱。南京的诸多公园里都有这种植物,很容易拍到全貌、花、果和茎图,但是叶图一直没有拍到,于是我自以为红花石蒜没有叶。在这里“我自以为”就害了我,以为没有叶就不那么关注了。后来在起草红花石蒜的文字时,参考有关资料,发现应该有叶,于是去观察红花石蒜,还是没有发现有叶,当时脑中还疑问过是否花中含叶?不久,我买了一本书《芳香益寿谈奇花》,其中提到红花石蒜的一个特点:花叶不相见。花谢后叶子才从地下鳞茎中抽生。我连忙赶到植物园,很巧,当时红花石蒜的花谢了,叶子刚从地下抽出,赶紧拍下来。后来,我就注意观察红花石蒜,在原来开花的地方,的确长出了郁郁葱葱的叶丛,如果你不知道这里有过红花石蒜,你压根儿就不会想到那郁郁葱葱的叶丛是红花石蒜的叶子。可以说,红花石蒜的叶子,给我的“自以为”,好好地上了一课。

四.文字起草

本书的文字内容,除了常规的花名,别名,科属,市花,形态特征外,我们的重点是诗词,典故,识别提示等。

本书的图片全部来自拍摄,本书的文字主要来自“抄”。不过,真正抄起来,也不是那么好抄的。你总要看过一大堆书后,才能抄吧。

文字起草毕竟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也是比较费劲的。我通过大量阅读浏览后,最终选取《园林植物》、《与植物零距离》、《花卉文化与园林观赏》、《常见园林植物认知手册》、《百花百话》、《园林树木学》、《中华历代咏花卉诗词选》、《谈花说木》、《中国树木奇观》、《芳香益寿谈奇花》等书,作为基本抄的资料来源。

本书的文字部分,我觉得有两个亮点,即识别提示和诗词。

“识别提示”是本书的一个特色。所谓识别提示,就是将容易混淆认错的植物,对其特征、差异仔细加以比较,从而便于读者容易识别。据我看过的植物书籍,极少提供识别提示的。这就是我们外行写书的长处,会更多地考虑到外行认识植物过程中一些难点、特点。我在辨认植物的过程中,尤其是初期,时常将植物认错,所以比较重视这个内容。例如:我在初期辨认迎春、金钟花、云南黄素馨、探春时,就花了许多时间。

“诗词”是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早在确定本书文字内容时,我们就确定诗词是重要内容,希望通过花卉诗词体现本书的档次。但是出版社编辑不主张选用诗词,担心诗词不准确,误导读者。我们则坚持诗词不可少,我们觉得一般读者不会将本书作为经典来引用,如果对诗词有兴趣的读者,估计会去寻找专业的书籍。从网上评论,从部分读者的反映来看,选用诗词是对的,是本书的又一个亮点。

选用诗词的过程挺有意思。我手边有几本关于花卉诗词的书,特别是《花卉文化与园林观赏》一书,就为本书提供了大约50种花卉的诗词,有的名花,例如牡丹,竟有七、八十首诗词,我们只要稍加浏览、比较,就可以方便地抄用。

但是,尚有许多花木没有诗词,需要我们不断寻找。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诗词的准确性,我们需要查阅一些出版时间比较早的诗词资料或者比较严谨、权威的出版社,来进行确认。

在寻找、核对诗词的过程中,我终于发现《中国花卉诗词全集》是一本很全面的参考书。不仅核对了大部分诗词,还从中发现一些新的花卉诗词。要是早知道有这套书,可以节省不少精力。

在选用诗词方面,我们还是相当谨慎的。例如琼花,在《花卉文化与园林观赏》里,提到明代张昌著有“琼花赋”,但是其文字与网上有些出入,而且在《中国花卉诗词全集》等书中都没有提到。为了核对这个赋,我最终在南京图书馆的江苏地方资料馆中,查到《扬州琼花诗词》一书,最终以该书为准。即“俪静质于末利,抗素馨于薝蔔。笑玫瑰之尘凡,鄙酴醿之浅俗。惟水仙可并其幽闲,而江梅似同其清淑。”

除了起草160种植物的文字外,还有一些重要文字需要起草,例如:前言、基本知识、解读词等。

关于“前言”

前言是书的核心,作者和编辑都非常重视,所以修改得特别多。我起草后,马浩提出过一些修改建议。我再次修改后发给北京,杨冰修改了很多,南和礼也补充提出一些问题。我权衡后一并修改,作为初稿交给出版社编辑。编辑也非常重视,对前言修改得很仔细,修改得也很多。仔细阅读出版社编辑的修改,应该承认毕竟是出版社编辑,修改后的确更好。

在校黑白清样时,编辑有几点补充、修改,其中关于作者的描述,被改为“我们大多是退休的科研工作者,业余爱好植物”,还提到清华园等字眼。我觉得不合适,虽然作者中有几位毕业于清华,但是还有作者不是清华的;再说,写书与是否清华毕业没有什么关系,不必借用清华这个金字招牌。我提出改为“我们是一些业余的植物爱好者”,删除有关清华园等字眼,编辑也接受了。

最后在校彩样时,我与马浩对前言又提出几点小修改,编辑也认可了,至此,前言终于定稿。

关于“基本知识”

本书是本普及读物,考虑到读者是植物盲,所以要安排一章基本知识。

对于基本知识,我曾想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来表达,也就是实际拍摄有关图片,并配以一定文字加以说明。我于2008年开始尝试,首先对叶进行拍摄。由于树叶几乎长年存在,所以基本上完成。但是花、果就不那么顺利了,实践中发现,花果全部采用图文表达,挺难。由于拍摄跟不上,故放弃,仍采用文字描述。所以最初提交的基本知识的第一稿是文字稿。

出版社编辑对于基本知识的态度,先是随便,后来也同意,但是要求采用图文形式。此时,我已经不可能采用拍摄的方式来实现。曾考虑并从网上下载图片,也不是太理想,最后决定从书本中获取黑白图片。

如何获取书本中的图片,先是按照南和礼建议的方法,用相机拍摄。后来杨冰提供扫描图,而且专门去借了《园林植物》一书,这样就与我的文字稿一一对应了。

这样形成的基本知识,我觉得还不错,简洁明了,篇幅不多,只占3页。

关于“解读词”

眼看全书定稿在即,本书尚缺“内容提要”。我参照以往国防工业出版社的模式,询问出版社是否由作者起草。看来,不同的出版社,模式是不同的,果然如此。该社编辑采用“解读词”形式,而且编辑自己起草。200991日,先后发来两个版本的“解读词”。

编辑的解读词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三句提问,第二段是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由于大家对解读词的写法意见不统一,结果竟产生四种版本的解读词,即编辑的原版,我对编辑的局部修改版,南和礼杨冰版,以及我另外起草的版本。我将四种版本的解读词,一起提交给编辑。同时,发表了我的主导意见,阐述我新起草的几条理由。不知编辑是同意我的观点,还是“尊重”我这个主编的意见,最终只添加了一句“按照开花月份顺序编排”,全文采用我起草的解读词。最终的“解读词”全文如下:

公园里的花草树木您认识多少?了解多少?

哪些植物您容易混淆?

面对孩童充满渴求的提问,您能给出满意的回答吗?

本书对公园常见的160种花木,按照开花月份顺序编排,用近800幅实拍彩照展示其茎叶花果的特征,并配以文字将其形态、典故、传说、诗词等一一道来,其中诗词多达90余首,此外还对40多种容易混淆的植物提供识别要点。一句话,愿本书成为您识别与欣赏公园花木的良师益友。

不难发现,我起草的解读词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数字突出本书的特点、亮点。我觉得一般读者购书大多务实,不太务虚,我就是这样的读者。

关于“书名”

虽然书名只有短短一行字,算不上什么文字内容。但是,就这短短一行,也折腾我们很久,故也放在文字起草这儿,一并说说。

申报选题时,书名是《与公园常见植物零距离》,或者《公园常见植物150种》。零距离一词,最早来自米卢的红颜娱乐记者的一本书,后来看到西安植物园的祁云枝写过一本书《与植物零距离》。受此启发,再加上我们拍摄的局部图片,相当于零距离观看植物,故选用零距离一词。

选题通过时,农业出版社的编辑改为《公园常见花木识别图册》。

签合同时,一致同意暂时采用《公园常见花木识别》,到交初稿时再最后确认。

交初稿前,我们作者曾提出一些书名,诸如《公园常见花木》,《常去公园转转》,《公园常见花木图册与花絮》,《公园常见花木识别与欣赏》、《公园常见花木集萃》等等。

出版社编辑提出《公园四季花木近距离欣赏》,我们也同意了,故初稿书名定为《公园四季花木近距离欣赏》。

2009618日,出版社编辑打电话给我,说社里觉得书名有所欠妥,建议改为《公园常见花木识别与欣赏》,这个书名本来就是我提出的,我自然同意。于是,最后书名定为该名。

我当初建议书名《公园常见花木识别与欣赏》,主要考虑如下:

“公园”是必须突出的,它首先说明本书花木的范围,同时也指明读者的范围。曾有出版社的编辑问过我,为何要加“公园”?我说如果不加,那范围太广,我们就没有本事来写了。

“常见”是体现普及,同时也为我们选择品种不当留一点退路。

“识别”是本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辨认识别公园的常见花木。至于“欣赏”多少带点拔高色彩。好在我们的图片多,尤其是花图拍全,果图几乎也拍齐。可以说是我所见植物书中花图、果图最全的一本书,因而具有一定的欣赏成分;此外,文字中有90余首诗词,有许多典故、传说,也值得读者慢慢品赏、欣赏。

五.选题申请

选题申请并不顺利,前后经过三次申报,才最后得以成功。

第一次是2006127日,经过一番考虑,决定先与江苏某出版社接触。该社某副编审觉得,图比较好,文字、书名等需要完善。

按照出版社的要求,进行改写,于29日再次交流沟通,该副编审的回答是:年底选题已经上报,而且较满,只有等到20073月才有可能上报。

2007413日,传来消息选题未通过,说发行不看好。好在社长说图片不错,先挂着。副编审提出两个建议:继续上报或者向其它出版社送,我说两条腿走路。

第二次是20078月,一番准备后,先后向辽宁、上海、安徽等出版社送选题申请,同时也向江苏该社再次送选题申请。结果,辽宁曾有一点动静,但是最后都没有下文。上海竟到2009915日来邮件询问,有望通过选题,此时,我们的书已经定稿、即将印刷了。

这次选题申请未通过,的确影响我的信心。感叹外行写书,缺少根基啊。

第三次是20086月,请教国防工业出版社比较熟悉的编辑,并接受建议,先后向农业出版社等7家出版社寄送选题申请光盘。

这次有的出版社回音,建议某某出版社合适。有的出版社编辑说,没有激发起冲动,因为儿童太忙,老人省钱,销售成问题。

就在一片不被看好的阴影下,200872日,农业出版社编辑打来电话,表示有意向。经过一番沟通交流,该社于723日通过选题,我们非常高兴。

200884日,北京的另一家出版社编辑打来电话,说选题通过。这个消息我们颇感意外,因为事先一直没有沟通联系,该出版社倒已经通过选题了。

2008912日,我与杨冰、南和礼,先后去两家出版社面谈。经过一番比较,我们最终与农业出版社签了合同,至此,选题申请圆满结束。

六.感谢合作者

本书的封面上,只有我一人的名字,即主编殷广鸿。纵观全书编写过程,实事求是地说,我倒是名副其实的主编。我突发奇想,提出写书;接着辨认植物,拍摄植物,起草文字;申请选题,签订合同;文字修改、定稿等等,我都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本书的成功出版,还得感谢几位合作者,感谢出版社,感谢网络和图书馆。

感谢夫人马浩

虽然在我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马浩对于能否出书,并不看好,也不在意,而是关注过程。她喜欢去公园,也希望我多去公园,现在正好一起去公园辨认植物和拍摄植物。由于我当时还在上班,所以每到双休日、节假日,我们都会尽量去公园。我们常去的南京公园有莫愁湖、古林、绿博园、玄武湖、花卉园、植物园、雨花台等。基本上是轮流去,最常去的是莫愁湖,因为离家最近。由于常去这些公园,我们对每个公园的花木分布都比较清楚,我们常开玩笑说,南京的公园成了我们家的后花园了。

有的公园离家较远,尤其是玄武湖和花卉园,它们又挨在一起,每次都是一起游览,这样就要花上七八个小时,因此都要带上干粮,在公园里“吃饭”。其实,我们去每个公园都要带上水、水果、干粮等。由于都是我拍摄,马浩负责后勤,因此自称是“马秘书”。

为了提高我们的辨认水平,我们常常先辨认再看牌子,测试辨认水平。认对了,就参照围棋段位的说法,现在达到业余几段了。如果连连出错,就要降段了。

几年的实地辨认和拍摄,虽然很辛苦,尤其是夏天闷热,冬天寒冷。但是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基本上能准确辨认公园的常见植物,而且锻炼了身体,陶冶了心情,所以感到过程非常好。最后结果也很好,这样就十分圆满了。

感谢同学杨冰、南和礼

我提出编写此书的想法后,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国地域辽阔,南京公园的花木充其量仅能体现我国中部地区的公园花木,那南方、北方公园的花木呢?为此,我想到要请大学同学来参与合作。

很高兴,20056月杨冰参与合作,20087月南和礼也参与合作。他们先后参与植物图片拍摄,图片筛选以及加工,查阅资料修改文字,图文混排,与出版社沟通等工作。

杨冰同学不仅参与早,而且熟悉植物,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她建议我常去植物园学认植物,这的确是个好办法。此外,我们早期选题申请并不顺利,杨冰都鼓励我,尤其是物八同窗建议,可以自费出版,杨冰主动表示愿共同负担,令我感动。原本不打算自费出版的我,也曾同意考虑自费出版。

2008年恰逢我们毕业四十周年,为了给同学聚会提供一点纪念品以及希望大家老年阶段常去公园转转,我们合作完成了一张植物光盘,受到物八同窗的欢迎。同时,也为后来出书打下了较好基础。

因为杨冰一直在上班,所以只好业余时间参与,常常加班加点到深夜,并风趣地说夜深人静好出活,令我们感动不已。

南和礼同学当时忙自己的专著,故前期没有参与。但是为了配合我,曾陪我去北京植物园辨认植物两次,还送我一本有关植物的书参考。

南和礼的专著出版后,应邀参与,做了许多工作,尤其在文字修改方面。南和礼极其认真,查阅有关资料,反复推敲,提出过许多很好的修改建议。

感谢出版社及其编辑

写书是作者的事,出书要靠出版社。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中国农业出版社,前面申请选题中提到,是农业出版社最先表示有意向出版,这对于饱受选题申请困扰的我们来说,无疑是难得的福音。随后经过沟通、交流,该社与723日通过选题,我们非常高兴。意想不到的是,84日另一家出版社也通过了选题,需要我们来选择一家。

我们为何最后选择农业出版社呢?主要考虑是:彼此沟通交流较多,该社对图片要求不是太高,编辑也显得稳重一些。唯一不足的是稿费比较低,另一家出版社采用版税模式,8%的版税,而且印后即付,而农业出版社,才6%的版税,尚不愿意采用。我们采用的是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

权衡之后,我们最终选择了农业出版社。当时我们不太在意稿费,更在意顺利出版。在整个出版过程中,我们一直合作得很好,文字编辑的水平不错,图片编辑的水平也不错,印刷质量也相当好。

20114月母校100周年大庆,我特地来京参加。一来是庆祝母校百年华诞,二来是感谢出版社。我们作东请出版社的几位一起聚聚,表示我们的谢意!

七.感谢网络

本书的成功出版,还要感谢网络。早在我决定写书之初,就想到网络的作用,实践证明,网络的作用的确很大,大致归纳如下:

在辨认植物的过程中,我们依靠网络,搜索到许多植物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极大地提高我们辨认植物的效率。早期我主要参考的网站有:南京大学植物网,中山植物园网,山东大学植物网。当然,也会浏览其他网页。

在文字起草过程中,也参考许多网页。尤其是文字内容比较少的植物,都想从网上获取更多的信息。

在我们作者之间、作者与出版社之间的相互沟通中,依靠电子邮件,非常方便、迅速,提高了工作效率。

总的来说,网络的确非常重要,不可缺少。但是,网络也有局限性,即其准确性值得关注。所以我也不是完全听任网络所言,尤其不是听一家所言。有些传说的内容,反正是传说,一般就采用了。至于其他内容,我都尽可能结合书本知识,加以印证。

八.感谢图书馆

这本书的成功,图书馆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我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先后买过十几本书。但是我参考过、浏览过的书有几十本,这就得益于图书馆。据初步统计,为写本书我去过图书馆至少40次,借过的图书有40种,有的书是反复借用,最多的曾借过7次。此外,在图书馆浏览过的书也不少,因为有些书是不外借的。图书馆的功劳大致如下:

首先是辨认植物。一般来说,书本上的内容比网上的内容更可信些,更准确些。许多植物确认,我都要参考有关书籍,尤其是教材。有好多植物也是依靠书籍认识的。例如:商陆在公园里常见到,果实很有特色,但是不知其名。后来我在浏览《观果观花植物图鉴》时,发现其名是“商陆”,从而得以确认。

其次是文字参考。无论是文字起草还是文字修订,都要参考大量的有关植物的书籍。我虽然买了十几本书,但是远远不够。一则我不可能什么书都买,二则有些书即使你想买,也买不到。而图书馆能借或者能看,就帮了大忙。例如:《常见园林植物认知手册》,倒是不贵,可是买不到,于是我只要有机会就将这本书借回家参考。许多花期、果期、别名、形态特征等,都得益该书。又如:《中国树木奇观》,定价690元,我肯定舍不得买。这本书荟萃了全国林木之精华,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其中“古树名木”、“奇树异木”为我提供了许多素材。

最后是核对诗词。无论是出版社编辑还是我们作者,对于诗词的准确性,都是十分重视的。虽然我们不可能对所引用的诗词进行考证,我们也没有这个水平,但是我们会尽可能地核对诗词,力求准确。南京图书馆的“专题文献服务区”和“古籍阅览室”,只能阅览,不能外借,所以我将所有引用的诗词,先打印出来,带到图书馆,一一核对,从而使本书诗词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可信度。

九.感悟

本书从“奇想”变成现实,的确有许多体会、感悟。

最大的感悟是“事在人为”。当我将此书送给中学班主任老师时,他们都很纳闷。我既没有学这个专业,也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怎么就能写出这本书来?是啊!我一个植物盲,突发奇想,通过数年不断努力,最终顺利实现愿望,不仅过程,而且结果都很完美。这就充分说明一个哲理:许多事情,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在这里,倒多少与清华毕业有点关系,母校的校训“自强不息”,经常激励我,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坚持,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另一个感悟是“坚持不懈”。本书的选题申请,曾一波三折。尤其是第二轮申请,全军覆没,的确给我泼了冷水。好在我没有丧失信心,而是请教有关出版社编辑,继续申请,果然奏效。真可谓“好事多磨,贵在坚持”!

十.网上评论

网上有读者对本书的一些评论,感谢读者的厚爱和建议。现将亚马逊网站上的有关评论,抄录10条,作为本文的结束。

1.很好的植物扫盲书,兼顾知识性、趣味性、文艺性,图片清晰,装帧漂亮!书以南京的花期为准,在北京用也完全没问题!

2.太好了,正是我想要的,我经常去公园,总是希望能认识公园里所有的花木,这本书能帮上很多忙,如果内容再丰富一点就更好了,有些植物缺少全身照,对我们这些外行来说辨别有些困难。

3.儿子从小就很喜欢花花草草,但陪儿子逛小区和公园时,基本上很多植物都不认识,回答不上儿子的提问。这本书包含了很多常见的植物,花、叶、果等又都有相应的照片,很好辨认,基本上认出了很多平时常见的植物。缺点是覆盖的面还是有点窄了,看以后如果儿子兴趣不减的话,再购入本更专业的书。另,书的质量挺不错。

4.全彩印的书籍,按月识花的分类相当不错,介绍的花木真心很常见随处都能发现的。每种花木的叶,花,果实,树枝,树皮,树冠都有特写配图,作者很细腻很用心啊,我粗略看了看基本没错误。在每个花木介绍中还写明了花木的渊源,且配诗附词。足见作者的文情雅致。花木品种不算少了,毕竟书不是很大很厚的那种。反正这书超值买后不会后悔的。

5.城市中喜欢植物的人们,最希望先认清楚自己身边的植物吧,这本书很实用,虽然才100多种,但是几乎囊括了你身边的城市植物。还细心的写出几种容易混淆植物的区别,薄薄一本又适合带在包里,带孩子去公园去爬山,随时可以拿出来对比下,和孩子一起认识这个城市的植物。赞。汗的是,居然这本书的编写者是业余爱好者,为了给公众普及植物知识做的贡献。确实有受益,谢谢。

6.纸质很好,内容很丰富,既介绍了花木的一些基本信息,也有很不错的花絮,像是一些古诗词和传说,命名缘由,对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收益颇多。

7.图文并茂,内容生动有趣,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是一本不错的好书。

8.书印刷精美,文字详尽,图片漂亮,非常好,非常满意,谢谢作者,谢谢出版社,谢谢亚马逊。

9.这书的内容和别的花草图谱相比,文字比较通俗直观,编排上也花了心事,不是人云亦云的拷备(贝,作者注)之作,而且现在很多花草书都是以华北为标准的,这本书是华东人写的,特别适合江浙沪的人阅读。

10.如图书描述所言,我已视这本书为识别与欣赏公园花木的良师益友。向朋友们推荐此书,的确值得收藏。

相关新闻